第一章 概述1(1 / 3)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音樂的分類及審美特征

一、音樂的特征及分類

音樂屬於表情類藝術。它不僅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而存在,而且也是其他許多表演藝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主要不在於直接去描寫具體的人物形象和敘述故事情節,而著重於表現悲歡等概括的情感境界。它用強弱、高低、快慢、穩定與不穩定、協和與不協和等音樂運動,表現人們內心細致複雜的各種情感和間接表現出許多不屬於聲音範圍的自然事物,如月光、大海等,以及一些社會現象,如苦難、光明等。因此,它有著異常強烈的感染力和滲透力。

由於演出的方式不同,音樂分為聲樂作品和器樂作品兩類。

聲樂作品,是指以人聲歌唱的樂曲,俗稱歌曲。歌曲有的無樂器伴奏,有的有樂器伴奏。根據不同的表演形式,又有獨唱、對唱、重唱、合唱;男聲、女聲、混聲之分。另外中國歌曲、外國歌曲、少數民族歌曲;古代歌曲、民歌、近現代歌曲等等又各有不同的類別和風格。

器樂作品,是指以樂器演奏的樂曲、其中有各種樂器的獨奏曲和各種樂器組合在一起的重奏曲、合奏曲。大型合奏曲中包括管弦樂曲、交響樂曲、協奏曲等。器樂曲又有眾多的體裁,如:進行曲、舞曲、諧謔曲、敘事曲、幻想曲、浪漫曲、夜曲、序曲等等。

二、音樂的審美特征

音樂的審美特征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幾種。

1強烈的抒情性

音樂是一種擅長表現和激發情感的藝術,被稱為“靈魂的直接語言”,最能以情動人,甚至可以表現出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感情。正如作曲家李斯特說:“感情在音樂中獨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憑借‘比喻’的外殼,也不憑借情節和思想的媒介。以情動人使音樂成為一種國際語言。”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是世界上公認的最偉大的音樂作品之一。作品中以“火山爆發”般的熱情,常激起人們內心深處感情的波瀾,久久不能平靜。列寧曾萬分激動地說:“我不知道還有比《熱情奏鳴曲》更好的東西,我願意每天都聽一聽,這是絕妙的人間所沒有的音樂。”音樂所特有的扣人心弦、震憾靈魂的感染力,正來自於強烈的抒情性。例如當我們聽到這樣一個節奏緩慢、如泣如訴的音樂主題

時,一種不可名狀的悲苦、淒涼的感情會情不自禁地湧上心頭。而當我們耳邊響起“新疆之春”那歡快跳躍的旋律時,又會獲得一種歡樂和喜悅的情感體驗:

音樂的情緒感染力就有這麼神奇,托爾斯泰聽到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時,竟落淚讚歎:“我已接觸到忍受苦難的人民的靈魂深處了。”因此,強烈的抒情性是音樂的基本審美特征之一。

2時間的流動性

音樂在時間上是流動的、連續不斷的。如果時間一結束,音樂也就停止了。由於音樂與建築一樣,有完整、嚴密、合理的結構,因此,被稱為“流動的建築”,而建築則被稱為凝固的音樂。人的感情也同音樂一樣,是在時間中變化發展的,因此,音樂模擬和表現人的感情就具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給欣賞者展現了一個流動、變化、發展的過程,留下一個豐富的想象空間。正是由於音樂具有時間流動性這一審美特征,才使音樂成為藝術中最適合表現情感的形式,成為表現情感的藝術高峰。

3內容的不確定性

由於音樂非造型藝術,內容上的不確定性不具體性是其審美特征之一。它不同於雕塑、繪畫,能抓住某一瞬間給欣賞者展現一個具體可感的形象,在音樂欣賞中必須通過演奏者和欣賞者發揮豐富的想象和聯想進行再創造才能完成。不同的欣賞者由於文化素質、音樂修養不一樣,對同一部音樂作品的理解和聯想也不一樣。尤其是那些以抒情為主的無標題音樂,給予欣賞者非常廣泛的聯想空間。因此,在欣賞中會出現很大的美感差異。英國音樂家柯克在《音樂語言》一書中曾舉對貝多芬“第七交響樂”第二樂章的欣賞為例:“一部分人在其中似乎感到深深的憂鬱;另一部分人則感到是一首罵人的詼諧曲;第三部分人感到是一首具有壓抑情緒的田園曲。”出現這些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從根本上說來是由於音樂欣賞是一種能動反映,必然帶有欣賞者主觀的感情色彩,同作曲家創作這首樂曲時的感受不可能完全一致,對音樂作品的內容的理解也不盡一致所造成的。當然,音樂內容的不確定性是相對的,不能因此而說音樂的內容不存在,表現歡快、喜慶的樂曲如“金蛇狂舞”同深沉、憂傷的哀樂之間的區別是明顯的。在這一點上,不同的欣賞者大體感受是一致的,隻是在內容上不確指某一具體事物,具有寬泛、朦朧的美感。音樂在內容上不確定的特征,能使欣賞者在欣賞中,想象縱橫馳騁,感知妙趣橫生。

4三度創造、聯想自由

由於音樂欣賞要通過作曲家、表演藝術家和欣賞者的三次創造才能完成,稱為三度創造。這一特征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想象、聯想空間,可以在欣賞中上窮碧落之遠,下極海地之奇觀,陶醉在情感的激流之中。欣賞者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有時會在腦海中浮現出一些視覺畫麵,稱為音畫。一般產生音畫的是以描繪為主的音樂,大多有標題,例如“伏爾塔瓦河”那時而激蕩、時而輕盈的樂曲,使我們聯想到那大海的滾滾波濤和潺潺的小溪流水;“梁祝”中化蝶那一段充滿詩情畫意和幻想色彩的音樂,仿佛使我們看到一對古代戀人雙雙化蝶、翩翩起舞的情景。有時作品由於與神話傳說、曆史典故有一定的聯係,常給人以詩一般的意境。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以出色的音樂畫筆,勾勒出一幅生動的田園風光;交響詩“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意境和氛圍,給人以詩一般的美感。穆索爾斯基的“荒山之夜”以詩畫交融的意境被稱為“交響詩畫”。總之,要獲得豐富的美感,就必須積極創造、大膽聯想,去捕捉那如詩如畫的優美意境。

5再現客觀事物的間接性

音樂再現客觀事物是通過音響去描繪的,它不象繪畫、雕塑那樣直接,是一種間接描繪,需要想象、聯想才能領悟。音樂再現客觀事物可通過直接摹擬、近似摹擬、暗示、象征等手法來表現。李斯特在他的鋼琴曲“雷雨”中,運用強有力的和弦連奏和震音,以及音階的快速進行等手法,造成對雷雨聲的藝術摹擬,使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李姆斯基—柯薩科夫的“野蜂飛舞”,通過對野蜂嗡鳴聲的模擬,使欣賞者仿佛看到野蜂在空中忽高忽低的飛舞。“百鳥朝鳳”、“雲雀”等就是對鳥鳴的直接模擬。對於沒有固定音高的事物描寫,常常通過近似模擬來表現。如“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樂曲,在表現遼闊大草原的風暴、小姐妹心情時,就是用這種手法。

在暗示、象征中,高昂的音調常常是感情興奮、激動的表現,跳動急促的旋律,使人興奮、緊張;緩慢、低沉的音響,使人壓抑、沉重。

第二節 音樂欣賞的心理特征

音樂欣賞是人們感知、體驗和理解音樂藝術的一項實踐活動。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欣賞者表現出一係列的心理活動,通過調動各種心理活動的心理因素來共同完成對音樂作品的欣賞。

一、音樂欣賞的心理因素

音樂欣賞涉及到欣賞者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麵的,而主要表現在音響感知、情感體驗、想象聯想和理解認識諸方麵。

1音樂欣賞中的音響感知

音響感知是指通過聽覺獲得的對音樂音響及其結構形式的完整映象和總體知覺。欣賞者在聆聽過程中,並不是把聽到的音響當作一些孤立的、互不相關的、沒有什麼意義的單純音響,而是把它作為具有表現意義的藝術綜合體加以感知。人們欣賞音樂,首先要有辨別音高、節奏、力度、音色等音樂基本要素的能力。除此之外,還要按照音樂的規律把這些要素合成為主題、旋律、樂段、樂章等整體性的音樂結構,乃至把它們合成為一首完整的樂曲,這才是完整的音響感知。具備了這種音響感知才能達到對音樂形式美的欣賞,即對動聽的音樂音響和巧妙的音樂形式的感知,同時也成為整個音樂欣賞的前提和基礎。因為人們從音樂中所直接接觸到的不是任何別的東西,而是音樂音響及其結構形式,這是音樂欣賞的直接對象和必經的前提,而音樂的一切內容和藝術表現都要通過音樂音響來表現。因此,音樂欣賞中的一切情感體驗、形象聯想與理解認識都要以音響感知為基礎。一旦離開了對音樂音響及結構形式的感知,也就不可能對音樂作更高層次的欣賞。

2音樂欣賞中的情感體驗

音樂是善於表現和激發情感的藝術,情感體驗在音樂欣賞中也就表現得非常突出。音樂欣賞過程實際上就是情感體驗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又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與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產生共鳴的過程。而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首先表現為感性的直接體驗,一首樂曲所表現的快樂或悲哀等情感,欣賞者憑借自己的感性經驗而產生直接體驗,這是對音樂作品感情內涵的一種初步體驗,隻局限在喜、怒、哀、樂等感情類型的體驗上。有了直接體驗還要有理解認識的參與,從各個方麵去研究和理解樂曲情感的內在含義。在聲樂作品和標題音樂的欣賞中,音樂作品的感情內涵可以從歌詞和標題中找到理解認識的線索和依據。而對無標題音樂作品的欣賞,欣賞者一方麵要認真傾聽,憑借感性直覺去體驗樂曲的情感內涵,另一方麵則要從更廣闊的方麵,從樂曲產生的社會環境、作曲家的創作意圖、藝術風格的表現特征等各方麵去進行研究,從而加深對音樂的感情內涵的體驗,更準確地領會音樂作品的感情內涵。

上麵談到的準確、深刻和細致地體驗音樂中的情感內涵,是情感體驗的基本要求。這種情感體驗雖然離不開欣賞者主觀的感情活動,但是它主要還是體驗樂曲所表現的感情內涵。欣賞者本人卻不一定具有這種感情要求和生活體驗。然而,在許多情況下音樂欣賞中的情感體驗並不僅僅是欣賞者對音樂作品的體驗,而是把對音樂作品的體驗與欣賞者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情生活融為一體,成為欣賞者切身的感情活動。如“舟中婦人彈琵琶”,白居易聽得“淚濕青衫”。白居易並不是因為樂曲本身的感情使他激發出同情之淚,而是自己當時所受的遭遇與舟中琵琶女在樂曲中所傾訴的不幸身世相似。共同的遭遇,使得白居易對琵琶女所奏的樂曲產生了強烈的感情共鳴。這說明欣賞者不僅僅是對音樂作品本身的體驗,而是把個人的生活體驗、感情活動與作品融為一體。這是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一個重要特征。它具有一種更加個人的、直接的性質。因此,對於那些在平時生活中具有豐富和深刻的感情體驗的欣賞者,就有可能更好地對音樂進行感情體驗,音樂能夠更強烈地作用於欣賞者的情感。

3音樂欣賞中的想象聯想

音樂中的情感表現,並不是抽象的情感類型或純粹的自我表現,而是處於一定的思想支配下,並具有一定生活基礎的情感,隻是由於音樂本身表現手段的局限性,使得它不能把所表現的情感和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形象和作者的思想觀念直接表現出來。因此,欣賞者就必須調動自己的想象聯想心理活動,來補充和豐富音樂所不能直接表達的方麵。雖然,音樂比較善於表現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感受和情感體驗,作曲家們始終在努力運用音樂自身的手段對客觀世界進行描繪,然而,音樂對客觀世界的描繪無論多麼生動形象,畢竟還隻是一種聲音形象。隻有通過欣賞者的想象和聯想,才能在欣賞者的腦海裏把這種聲音形象地轉化為客觀世界的形象和意境。

總之,作曲家所創作的音樂作品,無論是描繪性的音樂、情節性的音樂或抒情性的音樂,音樂欣賞都需要有想象和聯想去積極發揮作用。

4音樂欣賞中的理解認識

理解認識是運用理性思維對音樂作品的形式、內容以及思想意義進行審美認識和評價的心理活動。對音樂作品形式的認識,主要是指對音樂音響的藝術組合及其形式結構的理解認識。這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樂理以及作曲方法等音樂技法知識。這種對音樂形式的理解認識,對於音樂欣賞者由欣賞的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由快感階段到審美階段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