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麵積2425平方公裏。太湖的水不深但浩森,山不高但綠秀,具有蒼茫古樸、清幽秀雅的特點。洞庭西山是太湖最大的島,登臨西山之巔的縹緲峰,“吳中山水”盡收眼底,尤其是晨曦看日出,傍晚觀日落,霞光水影,交相輝映,極為迷人。四周“茫茫複茫茫,中有山青蒼”,遠處點點漁帆,空中飛鳥盤旋,“雖然無畫都是畫,不用寫詩都是詩”,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龍洞山的林屋洞,相傳是大禹治水的遺跡,被譽為“天下第九洞”。與洞庭西山一水之隔的洞庭東山,花繁果茂,素有“花果山”的稱譽。傍臨太湖,借洞庭山水自然景色而建的席家花園,頗有詩情畫意。席家花園前的“柳毅井”,傳為東山名泉,“旱澇無盈涸,風搖亦不濁”,因神話故事柳毅傳書而得名。
位於湖畔充山半島西端的黿頭渚,因半島徐徐向太湖伸展,三麵環水,狀若黿頭而得名。黿頭渚是觀賞太湖的理想之地,我國著名詩人郭沫若讚譽:“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確,這裏春夏秋冬景色迥異,陰晴雨霧意境不同,早中晚各具風韻,依山傍水,可聽太湖濤聲,觀湖中帆影,懷吳越古情。漫步湖邊,可見奇石錯列,猶如雲橫天際,驚濤拍岸,看不盡粗獷豪放的天然景色,建於半山的澄瀾堂有一幅對聯,道出了這裏的景致:“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雲飛畫棟,雨卷珠簾,此間風景勝洪都。”(洪都指江西南昌)意思是說,在此看太湖比在南昌騰王閣看鄱陽湖還要美。馬跡,指太湖之濱馬跡山,民間稱馬山,因山上巨石上留有4個馬蹄印,相傳係神馬所踏,而得名。馬跡山,古名夫椒山。史載,趙王勾踐施計射殺了吳王闔閭,吳王死前叮囑兒子夫差,不可忘記越國殺父之仇。夫差潛心準備3年,欲報越國之仇。越王勾踐不顧範蠡勸阻,前去討伐吳國。結果被吳王夫差大敗於夫椒山。從此,勾踐含辱稱臣,臥薪嚐膽。
蠡湖與太湖水道相通,是湖中之湖,它以“曠老逸談雪月煙雨”取勝,相傳是春秋戰國時範蠡功成身退偕西施泛舟湖上之處,並由此得名。蠡湖景色秀美,加以人工點綴,堪與“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媲美。占有蠡湖一角之地的蠡園,臨湖而建,以水飾景,是江南著名園林之一。蠡園中間部分是千姿百態的太湖石和大黃石堆砌而成的曲徑假山,並摹擬雲層的變幻,忽上忽下,左盤右旋,忽明忽暗,大有身入迷宮之惑。東南部是千步長廊,盡頭有三孔石橋與湖心亭與湖中凝春塔相連。西北部以魚池為主體,環湖長堤似一條玉帶,將一方方魚池係在一起,栩栩如生,酷似十二生肖的太湖石排列其間,各踞一方的四季亭分別植有春梅、夾竹桃、桂花和臘梅,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季。蠡園天青水秀,景色綺麗,在遠山近水的襯托下,風光更加明媚。
太湖山青水秀,風光綺麗,它具有不帶雕琢的自然美,與杭州西湖相比,太湖具有更大的氣魄。湖濱丘陵起伏,湖山相映,園林點綴,令人陶醉,素有“太湖天下秀”的美譽。太湖沿岸多古跡,尤以春秋戰國吳越古跡最多。民間傳說豐富多彩,越王勾踐、吳王夫差等的故事遍布太湖。以湖光山色為主體,融自然景觀與悠久文化曆史為一體的太湖風景區,無疑具有更大的魅力。
太湖地處江南水網的中心,河網調蓄量大,水位比較穩定,利於灌溉和航運。富饒的江南水鄉太湖平原地跨江、浙兩省,氣候溫和濕潤,水網稠密,土地肥沃,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太湖銀魚聞名遐邇,是上等的佳肴,它與梅鱭、白蝦共稱“太湖三寶”。沿湖盛產水稻、小麥,植桑養蠶,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三大桑蠶基地之一。太湖特產碧螺春是我國有名的綠茶,其中以洞庭東、西兩山所產的最佳。太湖還以產太湖石而聞名,它是我國園林建築中不可缺少的飾品。
洞庭天下水
洞庭湖素以“八百裏洞庭”而著稱,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麵積2820平方公裏,南接湘、資、沅、澧四水,北向吞吐長江,水連天,天接水,碧波浩淼,氣象萬千。
洞庭湖區是我國古代楚文化的昌盛之地,東西南北交通便利,山川秀美,人文薈萃。君山、杜甫墓、屈於祠、嶽陽樓等名勝古跡散置湖周,並留下許多感人的、纏綿悱惻的傳說和故事。劉海戲金蟾、孟薑女千裏尋夫等民間傳說均源於洞庭,至今傳盛不衰。湖濱平疇綠野,牧童牛牯,風掀稻浪、水帶禽漣;湖上遠影白帆,近飄荷香,魚躍歡歌,陶然欲醉。早在唐宋年間,就有“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的讚譽。盡管今日洞庭麵貌大為改觀,但浩然之氣猶存,風光依舊動人。
在我國名傳千古的江南三大樓閣中,至今保持古建築原貌的唯有嶽陽樓。其前身相傳為東漢末東吳名將魯肅修建的閱軍樓。直到乾元年間,李白等詩人登樓賦詩,始稱嶽陽樓。在宋慶曆年間,嶽州知州滕子京未動國庫銀兩,憑其政績集資於民,主持重修嶽陽樓,據司馬光《涑水記聞》載:“樓成極雄麗,州人交口稱讚。”宋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滕子京的好友範仲淹撰文《嶽陽樓記》,熔記事、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把洞庭湖的萬千氣象和詩人的無限感慨描寫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樂觀流傳千古,使嶽陽樓更加名揚遐邇,素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之譽。掩映在綠樹叢中的嶽陽樓古樸穩重,氣勢雄偉,建築精湛,金碧輝煌。據史記載,我國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晚年流寓嶽州,寫下了千古“絕唱”《登嶽陽樓》這一著名詩篇:“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從詩中,可以看到詩人舟係洞庭,登樓麵對滿目瘡痍的河山,憑灑軒淚,用深沉的筆調抒發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懷。為了懷念這位憂國憂民的“詩聖”,1962年我國政府在嶽陽樓西南的湖畔修建了懷甫亭。
坐落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與嶽陽樓遙遙相望。君山原名叫湘山,古稱洞庭山,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洞庭湖的湖名就源於此。君山婷婷玉立,山青水秀,在雲水迷茫中,若沉若浮,是洞庭湖著名的風景名勝。相傳舜帝二妃娥皇和女英居此,又說秦始皇南巡泊此,故名君山。君山形如螺髻,四周環水,山中大小72峰,斑竹滿山,茶園片片,風景秀麗,名勝古跡和神話傳說眾多。古人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來讚譽此地形勝。著名的二妃墓,就在君山東麓。傳說舜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葬在衡山。娥皇、女英聽到噩耗,日夜慟哭,淚灑竹成斑竹,風吹不幹,雨拭不去,又稱湘妃竹。二妃悲痛過度,死於君山。墓前引柱有一副楹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
唐代李朝威的傳奇小說《柳毅傳書》情節浪漫曲折,久傳不衰,其故事就源於洞庭湖。君山島上龍舌山尾的“柳毅井”,相傳是柳毅替龍女傳書出入龍宮之處,深不見底,可通太湖,井上石壁浮雕海神爺手持寶劍像,其意為替柳毅指路。
君山今存兩印,長1.2米,寬0.8米,字跡明顯,筆法遒勁,有釋為“封山”或“永封”,相傳為秦始皇乘舟過君山,遇湘水神興風作浪,故怒焚君山並作“封山邱”止患。此外,君山還有呂仙吟詩處的朗吟亭,黃帝鑄鼎的軒轅台,以及後羿射蛟台等勝跡。
洞庭湖與鄱陽湖一樣,同為構造斷陷湖。在燕山運動時期,洞庭湖已是一個很大的斷陷盆地。據唐宋文獻記載,洞庭湖方圓七八百裏,所以才有後來所謂的“八百裏洞庭”之說。洞庭湖原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但由於湖區位置太低,盡管它有鬆滋、太平、藕池、調整弦“四口”與長江相通,但通常起不到排洪疏沙的作用,加之上遊流域亂砍濫伐,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泥沙伴隨湘、資、沅、澧“四水”和長江注入湖中沉積,湖麵日趨減少。同時,人工圍湖墾田更加劇了這一過程,近300年來,號稱“八百裏洞庭淤出八百萬畝良田”。而洞庭的東鄰鄱陽湖,通過湖內強大的水量,從一狹窄湖口港道,把大部分泥沙,排給了長江。雖說鄱陽湖也在逐漸變淺,但麵積仍不失為3583平方公裏。鄱陽湖“後來居上”,洞庭湖隻得屈居第二位了。
水天相連的鄱陽湖
鄱陽湖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中遊南岸,九江與南昌之間。北縈長江,西屏廬山,周圍崗陵起伏。它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又是長江沿岸的重要調節湖泊。湖呈葫蘆狀,南北長170公裏,東西最寬處達70公裏,湖周約660公裏,麵積為3583平方公裏。湖麵海拔21米,平均水深7米,最深處16米左右,蓄水量248.9億立方米。不過,洪水期和枯水期的水量變化很大,年水位變幅平均達7餘米,最大水位變幅達15.70米。由於水位變幅大,所以湖麵積變化也大,汛期水位上升,水麵遼闊,湖麵陡增;枯期水位下降,洲灘裸露,水流歸槽,湖麵僅剩幾條蜿蜒曲折的水道,不足1000平方公裏,具有“枯水一線,洪水一片”的特點。
鄱陽湖自然景色優美。多水的季節,碧波千層,浩瀚萬頃,水天相連,渺無際涯。晴日浮光躍金,舟發鳥翔;雨時雲水茫茫,風急浪高,朝暉夕陽,氣象萬千。入江口處山丘直逼湖岸,西有奇秀甲天下的廬山,東有濱湖臨江的石鍾山。石鍾山是兩座短矮的小丘,但卻具有“水分林下清冷浪,山峙雲間峭峻峰”的秀麗景色。湖內著名的大孤山和蛤蟆石是山丘長期受湖水衝刷分割形成的,是鄱陽湖風景最集中的地方。大孤山似浮在水麵的一隻巨鞋。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大姑的仙女坐在湖邊洗腳,一隻鞋順水漂走,從而形成這座鞋山。在孤山上,遠看廬山雲霧縹緲,近看湖中點點白帆,別有一番情趣。蛤蟆石距大孤山不遠,它是湖濱的一塊巨石,半浸在水中,頂波逆浪,好似一隻青蛙縱身欲躍,栩栩如生,令人讚歎不已。
鄱陽湖的自然風光秀美,頗具江南水鄉之特色,又是各種候鳥越冬的棲息地。每年到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中旬,各種候鳥從俄羅斯、蒙古及我國黑龍江等地,不遠萬裏飛來鄱陽湖越冬。據有關部門統計,每年冬天來這裏越冬的候鳥多達150多種,10萬餘隻。其中世界珍禽就有10多種,達9千多隻,如麵臨絕滅的白鶴,據悉伊朗隻有10多隻,印度有40多隻,而在鄱陽湖卻發現世界著名的白鶴群1400多隻;還有屬國家一類保護的白鶴、黑鶴、白頭鶴、丹頂鶴等,形成湖麵滿天候鳥,遮天蔽日穿梭般的壯觀景象,吸引了國內外大批遊客和科學考察者絡繹不絕來此觀光和考察。國際鶴類基金會考察團觀後說:“在這裏發現了一個世界上最大的金庫。”為了保護這些珍稀動物,江西省人民政府已將吳城鎮周圍2.3萬公頃範圍,劃為江西省鄱陽湖候鳥保護區。為使國內外旅遊者觀賞方便,在此興建了考究的中外賓客招待所、標本室及科研機構大樓等設施,成為保護野生珍禽和進行環境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鄱陽湖地處我國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上地肥沃,盛產稻米,是我國糧食生產的基地之一。湖內水產資源豐富,有魚、蝦、螺、蚌等各種水生生物,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就有10多種,盛產銀魚、鱖魚和蝦,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鄱陽湖具有調節長江水量、蓄洪、航運等多種功能。由於它有很大的容積和貯量,並與長江相互吞吐,能調節長江的徑流。在平常年份,鄱陽湖水係的汛期比長江上中遊的汛期早,洪峰互相錯開,不影響長江的洪水,但在有些年份,江湖洪峰碰頭,這時鄱陽湖更顯出巨大的蓄洪、滯洪作用。
天下奇景“黃果樹”
黃果樹瀑布是我國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著名瀑布之一。它位於貴州鎮寧布依苗族自治縣西南15公裏的白水河上,又名白水河瀑布。那裏是雲貴高原的一部分,地形複雜。當白水河流自東北山腋瀉崖而下經過黃果樹地段時,因河床節節向下斷落,形成了九級瀑布。黃果樹就是其中最大的一級。
黃果樹瀑布水量大時,寬81米,落差74米,湍急的水流在這裏陡然跌落深潭,水石相擊,發出轟然巨響,勢如萬馬奔騰,聲傳數裏之外,十分磅礴壯觀。雲垂燈接,萬練懸空,細似珠簾,粗若冰柱,飛瀑跌落處掀起軒然大波,浪花四濺,水珠飛揚,高達數十米,飄飄灑灑,紛紛揚揚,如濛濛細雨,涼爽宜人。至盛夏,如遇太陽照射,瀑布激起的水霧便化作一道五彩繽紛的長虹,霞光遍地,雄奇壯麗。此時遠眺瀑布,如籠罩在輕紗薄霧之中,忽明忽暗,幻影憧憧。夜晚,瀑布濺珠凝結下降,飛灑至公路兩側,人稱“夜雨灑金街”,景色十分迷人。黃果樹瀑布以其聲勢浩大聞名於世。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盛讚黃果樹瀑布:“如蛟綃萬幅,橫罩門外,直不者不可以丈數計,搗珠崩玉,飛沫反湧,如煙霧騰空,勢甚雄厲……。”
瀑布跌落的深潭名犀牛潭,因民間傳說從前曾有犀牛從潭中登庫,故名。在瀑布後麵的絕壁上有一處石洞,洞口水簾掛前,洞深20米,人稱水簾洞,洞壁刻有“雪映川霞”四字。瀑布對麵的大峽穀深奧莫測,傾瀉的激流由此往南奔騰而去。在瀑布的斜對麵的峭壁上建有觀瀑亭,在此倚欄縱目,可正麵觀賞飛流奔騰噴薄之狀,俯瞰可見下遊玉龍飛渡,峽穀回流,銀灘輕瀉情景。亭下花木扶疏,岩高澗深,有一曲折磴道直抵河邊,但見對岸石崖錯落,飛瀑縱橫,雷奔雲瀉,是九級瀑布中又一奇觀。瀑布附近還有天生橋,長1000米,寬二三百米,上有一片石林,或獨立如鬆槊矗天,或連接成嶺如屏風數迭,有如月門洞開,有似七級浮圖,有的頭戴金盔,有的身披瓔珞,千姿百態神奇萬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