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風情 (1)(1 / 3)

民俗風情

我國民俗

中國民間諸神

西王母

西王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神靈,戰國時興起,形象從最初的半人半獸到白發蒼蒼、長生不死的老嫗,再到30來歲的麗質仙主,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信仰而不斷發生著變化。玉皇大帝信仰興起後,人們又把西王母與之相匹配,稱為王母娘娘。在道教典籍、神怪小說、民間故事中,王母娘娘都是一位地位最高的女神。

太歲

太歲是中國民間信仰中有名的凶神。人們對太歲的信仰與歲星有關。由於歲星是天上的星體,人們想象在地下有一個神,與天上的歲星做相對的運動。於是,為了方便記時,至遲從西漢時,人們便創造了太歲。俗話常說:“不得在太歲頭上動土!”人們認為太歲每年所行經的方位,與動土興造、遷徙、嫁娶的禁忌有關。太歲的職掌,除去土木工程的方位禁忌之外,人們當然最主要還是把他視為“主宰一歲之尊神”,常與月將、日值神並祭。

雷公

雷公的信仰至遲始於漢代,最初是一個帶神性的大力士,也有說是星神的。後來民間所流傳的雷公,大多為獸形或半獸形,較普遍的說法是像猴,如《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就常被人稱為“雷公臉”。人們陸續給雷公加上了許多社會職能,認為他能代天執行刑罰,擊殺有罪過的人,還認為他有辨別善惡的能力,希望他能主持人間正義。所以在中國民間,雷公並不是一個可怕的形象。

壽星

壽星,是指南極老人星,自秦漢時代就被立祠祭祀了。他起初為掌管國運長短之神,以後又被視作主宰人間壽夭之神。於是,漸漸地,人們就把祭祀老人星與敬老活動結合起來了。民間通行的壽星形象,均為白發老翁,拄一彎彎曲曲的長拐杖,高腦門,頭特長。這種白發老翁的形象,顯然是作為壽星的化身而被人們想象出來的。

文曲星和武曲星

文曲星和武曲星,是民間所信仰的掌握功名的星神。文曲星即文昌星,武曲星則是從文曲星推衍出來的。民間常把世上的名士和武將,同這兩個星神聯係在一起,如《儒林外史》中稱中舉的士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八仙

八仙是道教中8位神仙的合稱,其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尤其是八仙過海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許多戲曲、電影還以之為素材,一些道教宮觀中,也塑有八仙的神像。

通常所傳八仙,指李鐵拐(鐵拐李)、鍾離權(漢鍾離)、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8人。這8人的形象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胖有瘦,有醜有俊,有文有武,有富貴有貧賤,還各有不同的裝束,不同的法寶。顯然,道教在塑造本教人物的偶像時,是充分考慮了老百姓的欣賞趣味的。因而八仙在民間的影響遠遠超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來等。

龍王

龍王本是中國古代所幻想出來的動物神,在古代神話傳說中屬於象征祥瑞的“四靈”(龍、鳳、麟、龜)之一。他往往被賦予降雨的神性。龍又能化身為天子,所以又成為古代帝王的象征,認為曆代帝王皆為龍種,故有“真龍天子”的說法。龍王信仰遍及各地,由原來的動物神而漸漸地人格化了。凡有水之處,無論江河湖海,淵潭塘井,莫不駐有龍王,司職該地的水旱豐歉。隨著龍王廟的四處興建,龍王成了中國一位普受崇祀的神了。

閻羅王

中國民間最知名的冥府主宰當推閻羅王,俗稱“閻王”或“閻王爺”,原為古印度神話中陰間的主宰。傳說他屬下有18個判官,分管18重地獄。在中國民間,閻羅王為天帝的下屬神,管理陰曹地府,司職人之生死禍福,役使鬼卒,追攝罪人。唐朝時,民間興起地獄十王之說,十王分居地獄十殿,因閻羅王名氣最大,故統稱之為“十殿閻羅”。閻羅王所居之陰曹地府,據傳在四川省豐都古城,傳說人死後,靈魂都要來這裏報到。

財神

財神為中國各階層最普遍的信仰對象之一,這反映了人們渴望擁有和支配財富的願望。人們信仰的財神因時代而異。在種種財神中,最著名的要數趙公明了。明代小說《封神演義》說他是峨眉山仙人,因助紂抗周而亡身,後來被封為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下轄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他已儼然變成一尊財神爺了。近代人們多稱趙公明為回族,不食豬肉,所以祭祀財神時,都用牛羊肉作祭品。

灶神

灶神,顧名思義應是司灶之神,然而中國的灶神偏偏位在灶而不司灶事,卻以上天特派員的身份住在每戶人家,專管監視人們的言行和搜集善惡功過,以便每年臘月二十三(一說二十四)上天言事,即向玉帝打報告。灶神竟成了玉皇大帝的耳目!天庭對每戶人家全年的表現以及應采取的獎懲措施,全視灶神的彙報情況而定。在諸神當中,有關灶神的忌諱最多。據《敬灶全書·灶上避忌》講,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於灶上,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裸體,月經未完的婦女不得經過灶前,披頭散發者不得上灶燒飯做菜,不得將汙髒之物送入灶內燃燒……。

由於人們一日三餐離不開灶,稍不留心就可能犯了禁忌,得罪了灶王爺,所以,在灶王爺上天之前,人們必定都要鄭重其事地先祭灶,供上好吃好喝的。整個的祭灶過程活脫脫就像一次行賄,祈求灶王爺“好多說,不好少說!”、“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灶神上天前,人們還要敬上一些麥芽糖,因為麥芽糖又甜又粘,把它糊在灶王爺嘴上,一來嘴吃甜了,就不好再說惡言惡語,隻能說好話;二來麥芽糖粘住嘴巴,想說壞話也張不開嘴,隻能說個含含糊糊。

門神

門神在中國民間受到廣泛的信仰。門神的主要職能是驅鬼辟邪,保障家庭平安。

在民間,門神像多繪成武士,與言盡吉祥的鮮紅的對聯一起貼在庭院、廳堂的門上,祝福自己家庭的生活幸福、平安和發財。最初,作為門神像的武士並不專指誰。後來流傳最廣的是把秦瓊、尉遲恭二將奉為門神。

城隍

在舊中國,幾乎沒有一城不設城隍廟,因為俗傳城隍是城市的保護神。城隍神的職掌,主要是負責守護城池,保障治安。作為城市守護神的城隍,香火旺盛,在民間影響很大。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仿照各級官府衙門的規模建造城隍廟,企圖利用城隍神信仰在精神上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因此,在明清時期的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中,城隍神常被作為腐敗貪婪的地方官吏的象征,而受到嘲笑和諷刺。

土地

土地是我國民間所廣泛奉祀的神,其影響不亞於城隍。凡有人煙的地方,都敬土地。但由於城市中以供城隍為主,因此土地神的轄區大大縮小了。關於土地的傳說很多,有的布衫草履,如田夫狀;有的家室齊全,老少滿堂。民間還常有某人死後,受天帝任命為某地土地神的傳說,而且土地神也與陽世的官吏一樣,需要更代輪換。土地神在民間成了與普通百姓最接近,慈善可親,然而又神通有限的形象。

關聖帝君

關聖帝君,簡稱關帝,俗稱關公,即三國時的蜀國名將關羽。關帝廟幾乎遍及天下。在民間,關羽的地位可與孔子等量齊觀,孔子被尊為文聖,關羽為武聖。而民間各行各業對關羽的頂禮膜拜又勝過孔子。究其原因,就封建統治者而言,對關羽的崇拜在於他忠勇神武,為國捐軀;就下層民眾而言,對關羽的崇拜在於他的義氣和堅貞。近代江湖上的結拜兄弟,必定要在關帝像前立誓,誓曰:“有難同當,有福同享。未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都是以《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為楷模,把關羽奉為江湖義氣的表率。此外,人們把司人命祿,佑助選舉,治病除災,驅邪辟惡,誅叛罰逆,巡察冥司等職能,也都加在關羽名下。甚至招財進寶,庇護商賈也統歸關帝管轄。此種世俗心理,遂使關羽神運大昌,香火獨盛。

節日慶典

春節

春節又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盛大、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年”本是穀物成熟的意思,過年是預祝豐收喜慶的日子。為慶祝豐收和迎接新的一年開始,人們就在“立春”前後的舊曆年正月初一歡聚在一起“過年”。

古時過年,總是和祭祀活動分不開。人們把自己一年勞動得來的肉食、穀物等拿來祭祀祖先和鬼神,飲酒宴樂,祈求幸福。後來漸漸地,“過年”又增添了新的內容,如貼春聯、放爆竹、吃年糕等。

過年在民間還有一段古老的傳說。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凶惡的怪獸,長著血盆大口,凶殘無比,人們叫它為“年”。每年的除夕之夜,“年”總要從海裏爬到岸上傷害人畜,毀壞田園。因此,人們熄滅燈火,出門避災躲難。一次,這個妖怪到了一家門口,恰巧這家人穿著紅衣,正點了一堆竹子取暖。先是一個小孩不當心,把一個盆子碰落在地下,“啷”一聲,把妖怪嚇了一跳。緊接著燃燒的竹子又“啪啪”地幾聲爆響,“年”嚇得掉頭逃竄。一位聰明的老人從中發現“年”怕紅色、怕光、怕火、怕響聲,就在門上貼紅紙,穿上紅袍,並用菜刀弄出巨大的響聲來嚇唬“年”。果然,“年”再也不敢登岸肆虐。人們相互恭喜,慶祝不用再受“年”獸的侵襲傷害。以後,家家戶戶在除夕夜都貼春聯,穿紅衣,吃水餃,讓剁餡的聲音此起彼落,響個不停;屋子裏燈火通明,通宵達旦,還不忘施放煙花爆竹。“年”獸一見民間百姓如此厲害,就再也不敢上岸為非作歹,禍害人類了。人們驅跑了“年”獸,第二天還要拜年,互祝吉祥。過年的習俗就這樣形成了。

在民間,過年的節日內容依次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南方二十四日)過小年祭灶;臘月三十日為除夕,合家團聚,吃年飯,守歲,貼門神和春聯,放爆竹;正月初一辰時起,家人團拜,然後出行,遇親友互致祝賀、拜年;鬧元宵、觀花燈,吉祥幸福的新的一年便迎來了。

藏曆新年

藏曆新年是藏族同胞傳統的盛大節日,從藏曆元月一日開始,到十五日結束,持續15天。因為藏族全民信仰佛教,因此藏族的新年活動也洋溢著濃厚的宗教氣氛。

大年初一,婦女們起得最早,她們在5點鍾左右就要煮一鍋叫“羌桔”的青稞酒,給全家每人送上一碗。家人沒有起床的,就在被窩裏喝完“羌桔”,然後繼續蒙頭大睡。婦女們就坐在窗前,等太陽一出來,便爭先恐後地背上水桶,到河邊或水井汲取新年的第一桶“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然後,每戶人家將染色的青稞、麥穗,插在用酥油和青稞製成的糕點上麵,來預祝新的一年是個豐收年。

新年伊始,那些往年隻梳著兩條辮子的藏族小姑娘,到了十三四歲開始就要梳3條辮子;到了十五六歲就要梳5條辮子;年滿17歲就開始“上頭”了。到“上頭”的時候,父母就要為姑娘準備好美麗的服裝和裝飾品,請一位婦女替她梳編幾十條辮子。因為這是女子成年的標誌。

初一這天,藏民們一般都閉門謝客,大街上也是冷冷清清的。人們都在家裏舉行慶祝和佛事活動。

到了大年初二,親朋好友們才開始互相串門拜年,人們相見時都熱情地互道“紮西德勒”(吉祥如意)和“洛薩爾桑”(新年好),更親近的還要互獻哈達,祝賀對方新年合家歡樂,萬事如意。

元宵節

春節剛過,人們玩興仍挺高,加上田裏的農活也不多,所以就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盡情歡樂。正月十五的元宵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的四大節日。

按照傳統習俗,元宵節不是賞月而是玩燈。家家戶戶在門前掛紅燈,孩子們提著花燈戲耍,街頭、公園、廣場搭起燈棚,人們扶老攜幼去賞燈。因此,人們又把元宵節叫做“燈節”。

元宵節為什麼要掛花燈?民間流傳著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鵝飛到人間,被獵人不小心射傷,玉皇大帝大怒,下令在正月十五那天派天兵火燒人間。這個消息,被一位善良的仙女知道了,她立即把災訊透露給人間。人們湊在一塊兒商量,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對付玉皇大帝。人們在正月十五前後三天,家家戶戶門前掛上紅燈,燃放煙花、火炮。天兵正準備下凡放火,打開天門一看,咦,人間處處都是火花,他便以為火已經燒起來,省得跑一趟了,於是他向玉帝交差了事。因為元宵節掛彩燈,放火炮,避免了天災,於是人們年年元宵節都掛花燈,放煙火、鞭炮,慶祝鬥爭的勝利,也感謝那位善良的仙女。

過燈節是中國各地人民的共同風俗,但各地的燈節因燈的製作、用料和式樣的不同,而各有特色。在陝北農村,老鄉劈開高粱杆紮燈架,糊上紅紙,做出南瓜燈、棉花燈、羊燈。在北京,到處都大張宮燈,華貴高雅。而在冰城哈爾濱,人們用冰凝結成一座座冰燈,晶瑩剔透,蔚為壯觀。現在科技發達,人們製作燈時用上了機器,像自貢燈會,既有燈光,又有人物、聲音,還能演出孫悟空、唐僧去西天取經的戲呢。

燈節在許多地方還要舉行猜燈謎的活動。謎語有寫在燈麵上的,也有寫成紙條掛在燈上的,吸引著眾多的猜燈謎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