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的考驗

地球的模樣

地球——人類的母親。人類世世代代在她的懷抱裏生活,成長。可她的形狀如何呢?大小又怎樣呢?這卻是一個長期迷人的大難題。

廣袤大地,或山巒重疊,蜿蜒起伏;或茫茫平原,綿延千裏;或波濤洶湧,一望無際……。

這一切和古時候人類的活動範圍相比,簡直大得無法形容。人類要認識地球真是談何容易。

還在人們對地球所知甚少的時候,奇妙的神話傳說已充斥人間。我國就流傳著天是地支撐的,地是浮在水麵的,水下有巨鼇支撐。要是鼇魚眨一下眼睛,大地就要震動,企圖用此來解釋地震現象。

在古埃及,尼羅河水的泛濫十分可怖,威脅著人民的生命財產,使人們把整個世界都想象為一團混沌的洪水中產生出來的。他們的天地觀認為,世界是一隻方盒子,稍呈凹形的大地是盒子的底,天是盒子的頂,撐在從大地四角升起的四座大山頂上。尼羅河則是宇宙之河從南方分出來的一個支流,流過大地的中央。

勞動人民用這種直觀而樸素的感覺,找到了預防洪水的季節,減少了生命和財產的損失。

在我國古代,人們也根據直觀和推測,提出過“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天圓地方”說。

隨著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開始把自己的活動範圍從陸地擴展到海洋。生長在地中海岸的古希臘人,便是有悠久曆史的航海民族。他們最初對地中海的認識,簡直幼稚得可笑,他們對地球的認識更為有趣:在陸地的四周為海洋,而海洋之外便是海水永遠也填不滿的深淵了。

然而,不管幻想家把那深淵描述得如何可怕,勇敢的航海探險家並不懼怕落入深淵。他們駕駛著船隊,從希臘出發,向南方奮進!

奇怪!船隊沒有落入深淵,反而到達了一個新的天地——埃及。

人們已經無法考證這之中有多少次失敗;但最早進行成功嚐試的,是在公元前580年左右,由希臘航海探險家、科學家泰勒斯(約公元前625~545年)開創的。

他的船隊終於征服了地中海,到達埃及,隨後又征服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這位科學家的天才航行,把埃及的幾何學,巴比倫的天文學,以及這兩國的古代文明帶回到希臘,使希臘這個野蠻的民族進入了鐵器時代。

新的航線打通了,地球又將是什麼樣子呢?許多因循守舊的希臘人,並不因發現了新的天地而改變舊有的想法。他們隻是簡單地把過去的想法加大一些,設想地球包括著現在的歐洲和非洲的一部分,外邊仍然是海,海外依然是無底的深淵。

勤勞智慧的航海者,從不迷信這種主觀臆斷。他們一方麵進行著極其勇敢的探險,不斷發現新天地,擴大著視野;一方麵又以其豐富的實踐和前人積累起來的知識,科學地探索著地球的真正形狀和大小。

繁星點點的夜空,很早就吸引著人類祖先的注意。人們一步一步地留心對宇宙結構圖像的探索。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約公元前580~500)年),最早從純數學推理出發,認定宇宙和大地都是球形的。其根據是“球形是一切幾何立體中最完善的”。盡管這種說法毫無科學依據,但他提出地球是球形的想法,卻是十分可貴的,使地球為“球”的概念產生了。

不過,任何科學真理,都不可能單純依靠思維來獲得,唯一的途徑是致力於對自然的觀察和實踐。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地球為球形的概念,不久就為航海者的實踐所證實了。

當古希臘的船隊從希臘自北向南往埃及航行時,北鬥星的位置越來越低,而南方的星空則出現一些陌生的星群。當航海船隊快接近大陸時,總是先看到地平線的山尖,其後才看見山麓。如果大地是平的,就不會出現這種情形。反複地實踐在航海者腦海中也漸漸地形成了一個概念——隻有地球是球形的,才會產生這種情況。

由於科學家,探險家們的貢獻,也因古埃及,巴比倫的幾何學、天文學知識傳到了希臘,到了公元前三世紀,由古希臘的偉大科學家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集其大成。他係統地總結了航海家的經驗,第一次較完整地提出了地球形狀的理論:大地實際上是一個球體,一部分為陸地,一部分為海洋。地球外麵由空氣包圍著。當一艘船消失在地平線時,桅杆仍露在水麵上,這說明洋麵並不是平的,而是彎曲的。月食一定是地球的陰影掠過這個衛星的表麵時引起的。既然這個陰影是圓的,那麼大地本身就應該是圓的。

盡管亞裏士多德的天地觀有著充足的道理,但當時並沒有獲得很多人支持。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時人們沒有搞清引力。他們認為,如果亞裏士多德說得對,那麼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怎麼能腳朝下走路呢?那裏的水不會流向天空嗎?

然而,亞裏士多德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他做出了傑出的科學貢獻,還在於他造就了一批精明強幹的學生。這批學生後來便成為他學說的勇敢捍衛者。

他的一個學生亞曆山大裏亞,後來成為大帝,並利用當時的科學成就,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渡海遠征,先後征服了小亞細亞,擊敗波斯,攻占埃及,並在埃及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亞曆山大裏亞城(今日的亞曆山大港)。來自四麵八方的船隊,使這個港城迅速地繁榮起來。

幾年之後,亞曆山大裏亞又從埃及出發,繼續征服了美索不達米亞、整個中亞細亞,並一直渡海到達印度的旁遮普河。

這位軍事科學家在航海遠征中,隨軍帶著工程師,地理學家和測量學家。這些航海科學家繪製了被征服國家的地圖,搜集了大量的自然科學、曆史、地理資料。

隨軍中,有亞裏士多德的另一個學生第凱爾庫斯。他在一張當時已知的世界地圖上,第一次標出了一條緯度線。這條緯度線從直布羅陀海峽劃起,沿著紅海一直延伸到太平洋。

麵對著地球不斷擴大的事實,科學家們利用逐步豐富起來的數學和天文學知識,確信亞裏士多德關於地球是球形的說法是正確的,並對另一個浩大的課題——她到底有多大感到了興趣。

公元前三世紀末,又出現了一位出色的科學家埃拉托斯特尼(約公元前273~192年)。他認定地球是一個橢圓形的回轉體。他還從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潮汐相似,推斷出兩洋相通,提出歐、亞、非隻不過是個大島。

他根據從西班牙出發,沿著非洲南端航行到印度的事實,推斷出大西洋一定是被一塊自北而南的陸地所隔開。

另一位名叫辛尼加的人,根據埃拉托斯特尼的論證,預言從大西洋向西航行,必將還有一塊新大陸,並且也可以找到通往印度的道路。

這一傑出的預言,成為1000多年後哥倫布、麥哲倫貢獻的理論基礎。

埃拉托斯特尼晚年定居埃及的亞曆山大裏亞城,是該城博物館裏的圖書管理員,並繼續從事自然科學的研究。

有一次,他到亞曆山大裏亞正南方5000希臘裏的塞恩城(今天的阿斯旺水壩附近),聽當地居民講,在夏至日那天正午,太陽正好在頭頂上,凡直立的物體都沒有影子。他神奇地注意到,這種情況在亞曆山大裏亞從未發生過。

他挑選助手,選中在夏至日那天正午,分別在亞曆山大裏亞和塞恩進行實地竿影測標。果然證實,塞恩的杆與杆影夾角為零,亞曆山大裏亞的杆與杆影夾角為7.2度,恰為地球360°的1/50。於是,隻要通過簡單的幾何計算,即可得出地球的周長為25萬希臘裏(10希臘裏=1英裏)。這個數字與目前的地球周長已很相近。

這一成就的驚人之處在於,它一下子又把地球的大小擴大了好多倍。然而,它的真正意義,遠不止隻是弄清了地球的大小,還在於又加劇了人們的好奇心。既然地球如此之大,那麼,在人們尚未發現的那些部分,到底還有些什麼東西呢?

又過了100多年,富有科學傳統的亞曆山大裏亞城,出現了一位傑出的科學家托勒密(公元90~168年)。他祖籍希臘,出生和居住在埃及。他除了對天文、數學等方麵作出過傑出貢獻之外,對人們認識地球的貢獻也是驚人的。

他堅決認為,在測量和繪製地圖時,必須先搞清地球的經緯度,然後才能取得圓滿的結果。他把當時已知的資料集中起來,繪出了一個從馬來亞半島沿海,中國海岸直到直布羅陀海峽和不列顛、斯堪的納維亞,以及俄羅斯草原,還包括尼羅河源頭的不明湖泊在內的世界地圖。

這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可以這麼說,那時除了美洲、澳洲、南極洲之外,地球上的陸地已均在其範圍之內了。

令人惋惜的是,正當人們對地球的認識逐步深化、日趨佳境之時,歐洲進入了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科學受到了最野蠻的摧殘。

那時,誰要是再說一句大地是球形的,就立即被斥為異教,甚至有殺頭之險。荒唐的教會,借助宗教的“權威”,硬把大地又拉回到“平地”,甚至天地也重新毗連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