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 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形態
橄欖色是一種最美的綠色,它是具有生命力的象征。人們早就把橄欖與生命和幸福聯係在一起。因為《聖經》向我們講述過嘴銜橄欖枝的鴿子給處於洪水圍困中的人類祖先帶來了洪水已經退去的好消息。在古希臘,橄欖和智慧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橄欖樹能為人類提供油料。在希臘神話中,是智慧女神雅典娜,把橄欖樹的栽培技術傳給了人類。在雅典娜神殿中,智慧女神的形象有橄欖和貓頭鷹伴隨。因此,近代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把哲學形象地稱為密涅瓦的貓頭鷹(密涅瓦是古羅馬人對雅典娜的稱謂)。“密涅瓦的貓頭鷹”正是從希臘起飛,飛向整個西方和全世界的。
讀過荷馬史詩《伊裏亞特》和《奧德賽》的朋友,如果要到希臘去作一番考古性的旅遊,不僅要去保留巴特農神廟遺跡的希臘本土,一定還會到小亞細亞海岸(現在屬於土耳其的小亞細亞海岸,在古代屬於希臘,叫伊奧尼亞地區),去尋找為爭奪海倫而發生的那場十年大戰的主要戰爭地特洛伊城舊址;還會到意大利南部去考察希臘移民在那裏留下的遺跡(古希臘人曾經到過亞平寧半島南端和西西裏島,在那裏建立了許多移民城邦,這些移民城邦合稱為“大希臘”)。古代希臘地跨歐亞,由希臘本土、伊奧尼亞地區和大希臘三部分組成。
古代希臘的版圖內都是崎嶇不平的地形。沿海地區雖有一些較小的平原,但也被山嶺隔離開來。在這些小平原上,自然形成了由一個中心城市和周圍的村莊組成的政治和宗教的共同體。曆史學家把這些共同體稱為城邦。有的曆史書上講,當時希臘有200多個城邦。雖然各個城邦自成一體,但是它們有共同的語言文字,共同的宗教神話信念和風俗習慣。如各個城邦的人經常去德爾菲城邦聆聽“神諭”,每四年在奧林匹亞舉行一次全希臘的運動會等。
求知是人類的本性。古希臘人為了生存,也由於好奇心,麵對周圍林林總總、經緯萬端、變化莫測的宇宙現象,十分自然地提出了“宇宙萬物是從哪裏來的”、“整個宇宙是怎樣形成的”等等問題。同樣為了生存,古希臘人也必然要思考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等等問題。最初,在古希臘人的頭腦中還沒有抽象的概念,還不會進行邏輯推理,他們隻能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創立了豐富多彩的神話。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古希臘人的思維能力也在不斷地發展,逐漸學會用抽象的方式形成一些概念,去掉了神話中賦予自然現象的神靈的形象,直接用概念去思考它們,因而產生哲學。
哲學,在古希臘叫PhilosoPhia(讀音為菲洛索菲亞),是由philos(讀音為菲洛斯,意思為愛)和sophia(讀音為索菲亞,意思為智慧)兩個詞合成的,所以它的完整意思就是愛智慧。據說,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後半葉的哲學家畢達戈拉斯首先使用了philosophia。他認為,隻有神才是有智慧的;他雖然比其他人有智慧,但是相對神來說,他隻能是愛智慧的人。後來的哲學家才肯定了除了神有智慧外,人也有智慧。人的智慧就在於把握永恒不變的東西,或者變化事物的本原和原因。因此,哲學就成為關於永恒不變的事物,或變化事物的本原與原因的知識。
哲學這個詞雖然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後半葉,但是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在這之前就出現在希臘這塊土地上了。希臘哲學是由泰勒斯開始的,他於公元前6世紀前半葉在伊奧尼亞的米利都城邦創立了一個學派,這就是米利都學派。
希臘哲學從公元前6世紀前半葉產生,到公元6世紀初柏拉圖創辦的學園被羅馬皇帝查封為止,共經曆了1000多年。它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米利都學派開始,到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為止。這個時期的哲學家探討的主要是作為大宇宙的自然,尋求萬物的本原,所以,他們被稱為自然哲學家。這個時期也叫早期自然哲學時期。第二個時期是從智者派開始,到亞裏士多德為止。這個時期正好是希臘曆史的“古典時代”,所以這個時期的哲學也叫古典時期的哲學。在這個時期,哲學得到很大發展,異常繁榮。它在繼續研究大宇宙的同時,開始把注意力轉向小宇宙——人的靈魂,探討了有關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第三時期是亞裏士多德以後的晚期希臘哲學和羅馬哲學。這是希臘哲學的衰落時期,產生了懷疑主義和神秘主義哲學。即使這樣,哲學家們為哲學的發展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希臘哲學發展的各個時期都出現過各種學說紛呈、派別林立的百家爭鳴的局麵。盡管在同一時期的學派之間發生過激烈的爭論,在不同時期的學派之間出現過尖銳的批判,然而在它們之間也有著區別於古代東方哲學或近代西方哲學的共同特點。
首先,在古希臘,具有科學尚未從哲學中分化出來,哲學是一切科學知識的總稱。在哲學產生的時候,古希臘人正處在人類的幼年時期,各種具體的科學知識都處在萌芽狀態,根本不可能形成獨立的具體科學部門。當時的哲學家也就是科學家,當時的哲學是包括具體科學知識在內的。第一個使用“哲學”這個術語的畢達戈拉斯就把數學和天文學知識包括在哲學之內。在柏拉圖那裏,有時對哲學知識的範圍作了限製,有時也仍然把幾何學看成是哲學知識。亞裏士多德時而把哲學限製在第一哲學(形而上學)和第二哲學(物理學)之內,時而也把哲學等同於知識,其中包括數學、詩學等等。隨著知識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在古希臘也出現過具體科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的傾向。但是,這種分離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以致於到近代西方哲學之父培根和笛卡爾那裏,哲學仍然被看成是百科全書式的知識體係。到再晚一些時候,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曆史學和社會學等具體科學才相繼從哲學中獨立出來。哲學的這一變化,從表麵現象來看,有點像莎士比亞戲劇中的李爾王,他到晚年把自己的國土都分給兩個女兒之後,一無所有,像乞丐一樣被他的女兒們趕到街頭上。實際上,哲學的命運不同於李爾王的命運,具體科學分離出去並沒有使哲學變得一貧如洗。相反地,它使哲學家專心致誌地去研究哲學的專門問題,使哲學本身的知識變得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