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的哲學思想 學生時代(1 / 3)

黑格爾的哲學思想 學生時代

1770年8月27日,當黑格爾降生在德國斯圖加特市的一位稅務書記官家中時,沒有人會料到這個孱弱的嬰兒在其一生中竟會以摧枯拉朽的激情和巨人般的勇氣將人類精神推進到一個令世人目炫的高度。黑格爾一生質樸無華,與他在哲學王國中所從事的驚心動魄的事業相比,他的生活平淡無奇。我們還是從他的中學時代開始,追溯他的心路曆程吧。

1785年,黑格爾就讀於斯圖加特市文科中學。少年黑格爾老成持重,缺乏朝氣,與同齡人相比,他過早地去掉了孩子氣,而步入了成年人的世界。他用成年人的眼光和處事方式去考慮問題,理解發生在他周圍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他幾乎沒有別的什麼嗜好,唯一的樂趣是讀書。他把零用錢都花在買書上。每逢圖書館開放,他準保一本正經地坐在閱覽室裏,去咀嚼那些嚴肅的有時令成年人也望而卻步的書。讀書時,黑格爾還養成了一種獨特的習慣。那就是,把讀過的東西詳細地摘錄在一張張活動頁上,然後按照語言學、美學、麵相學、算學、幾何學、心理學、史學和哲學等項目加以分類。每一類都嚴格地按照字母順序排列。所有摘錄都放在貼有標簽的文件夾裏,以便檢索使用。這些文件夾伴隨了黑格爾一生。

循規蹈矩的作風使得這位未來的哲學家在少年時代就對追逐時髦不感興趣。就拿他的嗜好——讀書這件事來說,少年黑格爾雖說出生於德國文壇盛事迭出的年代,新鮮作品令人目不暇接,然而他卻反應遲鈍。當時青年人所感興趣的詩歌、散文、小說,諸如萊辛的《愛米麗雅·伽洛蒂》、《智者納旦》,歌德的《鐵手騎士葛茨·封·貝利欣根》、《少年維特之煩惱》,席勒的《強盜》等等,他都沒讀過。甚至到了中學畢業,他也沒有讀過這些作品。黑格爾所愛不釋手的一本書是《索菲遊記,從默墨爾到薩克森》。這部作品決算不上佳作。它模仿英國家庭小說筆法,描寫七年戰爭時期東普魯士市民的生活情形。小說中有大段大段懲惡勸善的說教,同時又以一種讓人賞心悅目的寫實方法描寫了市民間千篇一律的日常瑣事。黑格爾對這部小說越讀越入迷,直到18世紀末,這本小說還算是黑格爾最愛讀的書籍之一。對此,黑格爾之後的另一位哲學大師、對黑格爾充滿敵意的叔本華,曾不無諷刺意味地說:我最心愛的作品是荷馬,而黑格爾最心愛的作品是索菲從默墨爾到薩克森的旅行記。言語中充滿了輕蔑。

黑格爾的老成持重、謹小慎微、陳穀子爛芝麻的氣味也同樣表現在他的日常行為方式上。不妨看幾則他那時的日記,從中我們絕看不出他有什麼出眾之處。

“星期四,7月14日。阿貝爾和霍普夫兩位教授先生前日光臨我們的聚會。我們和他們兩位一起散步,他們專門給我們談了維也納。”

“星期五,7月15日。我和克勒斯教授先生一起散步。我們很入神地讀門德爾鬆的《斐多》……”

“星期六,7月16日。市府秘書克拉普夫勒先生今天去世了。大家原來以為他的健康已有所好轉呢。他死後遺下9個孩子。一個兒子8天前接替了他的職位,一個兒子在去年秋天進了修道院。”

……

從這幾則日記內容就可以看出,黑格爾以循規蹈矩、安分守己為行為準則,他的日常生活毫無浪漫激情可言,有的隻是枯燥無聊。他似乎對新鮮事物缺乏應有的接受能力,以致後來他的傳記作者庫諾·菲舍爾這樣寫道:“當時誰也不曾預料到,這個陶醉於一部乏味小說的平庸少年竟會脫胎換骨,成為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他還將孜孜不倦,力圖上進,有朝一日作為當代第一位哲學家而出現。”

當然,黑格爾的老師始終對他抱有信心。在他們眼中,黑格爾無疑是一位優秀的學生。他每門功課都學得很出色,升級考試的成績總是優良,書也讀得很多。盡管不熟悉近代文學,卻以通曉古典文學見長。他醉心於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和歐裏庇得斯的悲劇,翻譯過古希臘哲人愛比克泰德和隆各司的作品。因此,黑格爾深得許多教師的喜愛。有一位叫做勒夫勒爾的老師對黑格爾就特別關心,對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送給黑格爾一套德譯本的莎士比亞劇作集,在上麵寫下了這樣一句充滿愛意的話:“你現在還讀不懂,但不久就會讀懂的。”他還兩度私下教授黑格爾,希望以此來促進對黑格爾才能的開發。黑格爾也最尊重他的勒夫勒爾老師。他聽老師解釋伊索寓言和新約全書,聽老師講西塞羅優美的哲學書信和保羅崇高的宗教義書以及許許多多有關希伯萊的知識。從這些教誨中,黑格爾獲得了係統的古代史知識,也產生了對古代語言和古代詩人的畢生傾慕不已的感情。而這些對他日後的精神創作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黑格爾對他的恩師感激不盡。1785年7月6日,他所敬慕的老師不幸辭世時,黑格爾在日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來紀念地:“勒夫勒爾先生是我最尊敬的老師,特別在我中學低年級時,我敢說他幾乎是最優秀的。他為人公正無私,一心為學生、為眾人謀福利。他不像別人那樣思想庸俗,以為隻要能把那種古舊的、年年稍事更改的班級慣例推行下去,他們就有了生計,而不需要學習提高。不,我的先師卻不這樣想。他了解科學的價值以及科學在各種不同情況下給一個人的安慰。我們經常在那間小小的秘室裏促膝相談,那是多麼快樂啊!很少有人了解他的功績。像他這樣一個人竟完全限製在他的工作範圍以內,這真是一個很大的不幸。現在,他已經長眠了!但我將永遠地、始終不渝地懷念他。”這是一篇虔誠而又聰慧也有幾分少年老成的悼詞,它真切地表達了一位感情真摯的學生對自己敬愛老師的摯愛情感。

還應該指出的是,盡管黑格爾沒有給人一個天才少年的形象,反之,他的老成持重、循規蹈矩、謹小慎微及安分守己倒讓人產生一種平庸的印象。但是不能否認,黑格爾日後作為一代思想巨擘的素質實際卻是在這段平庸的讓人乏味的歲月中逐漸形成的。這部分地應看作是他那種少年老成的性格的結果。由於這種性格,黑格爾內心中最仰慕的是嚴謹、秩序、純樸和自然的古典風格,而厭倦華貴、浮誇、偽飾、人為的近代風格。他不僅渴望得到一種直接源自自然與生活的真理,希望思想成為為真理服務的工具而不單是取悅讀者的奢侈品,而且還養成了一種正確的學風——總是要求自己忠實地、客觀地掌握前人的成果。所以,他決不是一個單純對好的思想隻知狼吞虎咽地加以接受的讀者。他對讀過的東西就像對經曆過的事情那樣,首先要進行一番獨立思考,力求得出自己獨特的見解。隻有這樣看,我們才不會驚訝,為什麼黑格爾在文科中學所寫的幾篇關於古代詩人和古代曆史的文章,總是受到老師的好評,得到“大有後望”一類評語。

黑格爾在文科中學裏還接受了演講方麵的訓練。在這方麵,黑格爾也沒有表現出什麼過人之處。盡管人們讚揚他的演講內容,但卻對他的演講風格、演講姿態、演講聲調等方麵的表現多持批評態度。直到大學畢業,這位思如湧泉,不斷吐出新鮮思想的大哲學家所得到的文憑上,也赫然寫著:“很不行的演說家。”這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黑格爾,也成為後來黑格爾傳記作家常常為之感到遺憾的缺陷。如卡爾·古茨科就曾這樣說:“作為一個演講者,黑格爾的風度舉止與迄今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對名人的描述幾乎截然相反……施萊爾馬赫獨具特色的舉止風度在性格上與黑格爾相近,但決不可在二者的講演本身之間進行這種比較。因為前者的表述具有精湛的技巧,但後者的費力拖遝的講演則不時地被無休止的重複和無關的冗言所打斷。兩人的共同之處在於,他們都是當著眾人的麵,即興地把思維過程編織成講演。別人往往是給出事先的深思所完成了的結果,而施萊爾馬赫與黑格爾則是更新思維過程以獲得這樣或那樣的結果。黑格爾像一隻蜘蛛一樣,潛伏在所編織的網的一隅,試圖把蛛絲拉向更遠的地方,結果卻是越織越向內緊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