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社會性 社會化的過程(1 / 3)

人的社會性 社會化的過程

每個人的一生都可以繪製成一幅長長的畫卷,有的畫卷可能色彩斑斕,有的畫卷想必平淡無奇,還有的畫卷或許留著幾個醒目的汙點……不論怎樣,那上麵都印刻著社會的烙印,映照出個人與社會的互動。

本世紀,美國哈佛大學畢業了一個年僅15歲的少年,名叫威廉·詹姆斯·塞德茲,是著名心理學家塞德茲博士的兒子。他的學曆頗為好奇,他從1歲半開始接受教育,3歲時就能用本國語言自由地閱讀和書寫。到5歲時,看到家中的骨骼標本,便對人體發生了興趣,開始學習生理學。聽說沒多久就在行醫開診考核的初試中,獲得了合格成績,6歲那年春天,和別的孩子一樣,上了小學。入學那天,上午9時被編入一年級,到中午12點母親去學校接他時,已經成了三年級學生了。同一年內,結束了小學的學業。翌年7歲時,本想上中學,但由於年齡小而被拒絕了。沒有辦法,隻好在家裏自學。學習科目主要是高等數學,這是因為古今的語言學等知識他已學過了。

轉過年8歲了,他終於上了中學,不論那門學科都非常優秀。由於數學尤為超群,學校準其免學,同時讓他幫助教師為其他同學批改數學作業。在這期間,他還寫了天文學、英語語法和拉丁語語法的教科書。由於中學教的知識他全部學過了,所以不久就退學了。

從這時開始,他已馳名遠近,結果,各方人士都來考他。考畢,個個無不感到驚奇,讚歎不已,例如,馬薩諸塞工學院的一個教授出了一道自己在德國接受博士考試時碰到的最棘手問題,小塞德茲即席完成。這年他9歲。

9歲和10歲,繼續在家學習,第二年11歲剛過就進了哈佛大學。入學後不久,就進行了一次有關第四象限的數學難題講演,使得教授們大吃一驚。15歲時,他作為哈佛大學的優等生畢業了,緊接著又取得博士學位。

受過這種教育的人,過去也有過,100多年前,德國的法學家卡爾·威特就是其中之一,威特八九歲時,已經能夠自由運用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並且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和數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考進萊比錫大學,14歲獲哲學博士學位,16歲又獲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教授。

這兩位“神童”所受的教育,概括起來說都是早期教育。用威特父親的話來說,就是與兒童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的教育。威特生後不久,父親就開始對他進行教育。在威特剛剛會辨別事物時,就教他說話,稍大一點,就教他飯桌上的餐具、食物、身體各個部位、室內擺設的物品的名稱。當他稍微能聽懂說話時,父親就開始給他講故事。從3歲半開始教他認字,每天帶他出去散步,在散步中教他外國語。據說,他在五六歲時能記住三萬多個詞彙。7歲零10個月時,曾接受梅澤堡某學校教師台爾瓊斯·蘭特福克的考試。當時,他可以閱讀拉丁語的《凱撒大帝》,並回答其中的有關問題;流利地閱讀意大利語書籍;像講德語一樣流暢地用法語和別人對話;熟練地回答有關希臘曆史和地理方麵的知識;圓滿地回答了數學試題。如果威特在7歲前,不具備這樣豐富的知識,9歲考大學是不可想象的。

早期教育,不僅僅包括智力開發與教育,還包括人的社會性的發展與教育。一個人從呱呱墮地時,就開始接受社會的影響,首先是母親的影響,從而開始了社會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持續多久,人們有不同的看法。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一些學者把人的社會化過程局限於兒童時代去研究,隨著科學發展,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這種做法已經變成曆史了。社會化過程並不是在青年時代就停止了,它將在人的全部生活中繼續下去,已成為當今研究社會化問題的學者們的共識。盡管如此,人們毫不懷疑,童年社會化是人的社會化的最重要的階段。

在人的一生中,兒童時期,無論在生理上,或是心理上,都是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一個嬰兒在剛剛出生到世界上來是純真無瑕的,在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的影響下,經過嬰兒期、幼兒期、學齡期後,出現了一個個令人驚異的本質的變化,從一個軟弱無能、不識不知的孩子發展成為一個活潑可愛、懂事達理的“小大人”,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童年社會化。

兒童社會性發展同其它任何事物的發展一樣,是一個不斷矛盾統一,量變質變的過程。這一過程既是連續的,又表現出階段性。從國外的研究材料看,有關兒童年齡階段的分期,由於劃分的根據不同,分法不盡相同。目前最著名的劃分方法是美國心理學家埃裏克森提出的。埃裏克森以由於人的本性需要和社會要求的適應或失調所促成的一些對立的品質作為標準,把人的一生分為八個階段,每一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發展。由於發展的任務可能完全的成功,也可能不成功,這就會造成兩個極端。靠近成功的一端,形成積極的品質,靠近不成功的一端,形成消極的品質。每一個人的個性品質都處於兩極之間的某一點上,教育的作用就在於發展積極的品質,避免消極的品質。如果不能形成積極的品質,就會出現發展的“危機”。埃裏克森認為,兒童從出生到16歲,經曆前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兒童(0—2歲)需要有規律的滿足和舒適的照料,能做到這一點,就對周圍世界產生信任感,否則,就會對周圍世界產生懷疑,形成消極品質。因此,這一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建立信任感。

第二階段的兒童(2—4歲)和過去處於依賴狀態的兒童不同,由於行走和言語的出現,開始探索世界,要求自主性,要求“自己來”。如果此時處處束縛他的手腳,橫加限製,就會形成羞怯、疑慮,甚至孤獨感和反抗。因此,這一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在成人關懷兒童安全的條件下,培養兒童自由活動的自主性。

第三階段的兒童(4—7歲)是進入幼兒園的孩子,應當培養他們在沒有成人控製的情況下,能靠自己的良心控製自己的行為。因此,這一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發展兒童自己的主動性。

第四階段的兒童(7—16歲)是進入學校學習的孩子,要幫助兒童勤奮學習,掌握基本文化知識,正確對待學習競爭。如果順利發展,就能為一生勤奮工作打下基礎。否則,就會出現自卑感、自暴自棄,無所作為。因此這一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兒童的勤奮性。

在我國,兒童心理和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一般分為五個階段,嬰兒期(○—三歲),學齡前期(三—六七歲),學齡初期(六七—十一二歲),少年期(十一二—十四五歲),青年初期(十四五—十七八歲)。這裏,我們僅對學齡前期、學齡初期的兒童社會化問題作一闡述。

學齡前期。即幼兒階段的社會化,主要是在父母的撫育下進行的,同時,幼兒園、幼伴群體對幼兒社會性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這期間,幼兒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本領,如克製生物性的衝動,了解在什麼情況下作出什麼樣的表示才能被他人接受和使人滿意;學習語言、走路、穿衣,自己吃飯等本領,對周圍的社會形成一種認識,學習如何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環境的需要;學會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有選擇地對他人的期待作出反應,等等,這些本領又在他們後來的社會化過程中得到發展。

兒童時期,特別是幼兒時期,是人的智力、能力和個性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的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人最容易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發展相應的智力、能力和個性,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就不容易順利地獲得這種發展。

近年來自然科學,特別是大腦神經科學的發展為“關鍵期”理論提供了大量根據。研究表明,兒童的大腦在出生後的五年內迅速生長和發展。三四歲的時候,腦重量達到成年人的三分之二,五六歲的時候,達到成年人的90%左右,12歲的時候,腦重量已經和成人差不多了。

心理學家通過對動物的心理實驗,從動物早期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關鍵時期受到了極大的啟發。如雛雞“追逐母雞”的能力的關鍵期是孵出後4天左右,若不在這段時間內使這種能力得到發展,把雛雞同母雞隔離開,雛雞將永遠不追逐母雞。雛雞辨別雞“聲音”的能力的關鍵期則在孵出後8天左右,假如在這段時間裏不讓它聽到母雞的聲音,這種能力就永遠不會發展起來。再如,把一隻出生後一個月的狗關在黑暗、單調、孤獨的環境達半年或稍多一些時間再放出來恢複正常的生活條件,這種狗不但異常好奇、焦躁激動、很少注意同類,而且其智力也相當落後,其原因就是由於這隻狗錯過了發展活動、情感和成群行為的關鍵期,錯過了智力發展的關鍵期。

人和動物雖然有本質的區別,但人是從動物進化來的,必然帶有動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的某些“烙印”。在人的身上也確實存在著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存在著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如果錯過時機,以後是很難彌補和挽救的。前麵提到的印度狼孩卡瑪拉的生活已表明了這一點。卡瑪拉出生不久被狼叼走,在狼窩裏整整呆了8年,回到人世間,被送到米德納波爾孤兒院,盡管這個孤兒院條件極好,並且花了8年多心血,企圖使她恢複到正常人的水平,但卻始終未能如願。到13歲時還未真正學會用兩條腿走路,17歲那年死去時隻勉強記住了幾個單詞和學會了幾句簡單的話,其智力隻及兩三歲正常幼兒的水平。當然,如果這個狼孩還能繼續活一段時間的話,她也可能會像正常人那樣地生活,智力水平也多少會有些提高,但要完全恢複到常人的水平,其可能性就十分微小了。這是由於她智力發展的最佳年齡時期接受了狼的“教育”,使大腦神經細胞適應了狼的生活的緣故。可見,一個人如果錯過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即使後來再進行社會化,也很難充分具備人的心理和智能,至於人的豐富的情感,堅強的意誌,高尚的情操,遠大的理想等等就更難具備了。

心理學家、社會學家通過大量研究,認為人的社會化不僅存在著關鍵時期,還存在著關鍵年齡。有人認為,2至3歲是兒童學習口頭言語的關鍵年齡,4至5歲是開始學習書麵言語的關鍵年齡,4歲以前是形象視覺發展的關鍵年齡,5歲左右是掌握數概念的關鍵年齡等。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家布盧姆曾就這個問題對近千個從嬰幼兒時期一直跟蹤觀察到成年的“追蹤研究”,最後他提出,5歲前是兒童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盡管每個人的智力發展多種多樣,但一般說來,如果把17歲時所達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作100%,那麼,從出生到4歲就獲得50%的智力,從4至8歲又能獲得30%的智力,而餘下的20%的智力則在8至17歲這個期間獲得。這就是說,學齡前這個階段,兒童的智力發展幾乎能夠達到普通智力水平的80%,而兒童出生後的頭4年的智力速度則更是驚人,與4至17歲這段期間的智力發展速度完全相等。

在關鍵年齡、關鍵時期給以相應方麵的教育,會取得最佳效果,這一研究對促進兒童的早期發展是很有意義的。布盧姆在提出兒童智力發展關鍵時期的同時,也提出了早期教育對發展兒童智力的決定作用。他認為,環境對智力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而這種影響的程度又隨智力發展的不同階段而異,在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環境對智力刺激的兒童,將永遠達不到他們原來就應能達到的智力水平。

日本學者木村久一也認為兒童的潛在能力遵循著一種遞減規律。他認為,生下來具有100分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一出生就進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從5歲開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隻能成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從10歲開始教育,就隻能成為具有60分能力的人,也就是說,教育得越晚,兒童生下來所具有的潛在能力發揮出來的比例就越少。由此他得出結論:早期教育造就人才的根據就在於防止出現兒童潛在能力遞減的現象。

這些觀點無疑是有一定道理的,人類在嬰幼兒時期所形成的生活經驗,也就是說大腦發展的最佳時期受到的教育,有著無比的生命力,它在人的一生中能長期起作用。前麵提到的15歲畢業於哈佛大學的美國少年威廉·詹姆士·塞得茲,14歲獲得博士學位的德國法學家卡爾·威特等才智出眾的兒童並非先天就是神童,而是在最佳年齡時期就受到了極為良好的早期教育的結果。古人講:“養其習於童蒙”。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都說明童年社會化對人的未來生活的價值。

兒童入學以後,由於腦功能的發育新環境的開辟,其社會化又進入了一個新的轉折時期。學習取代了遊戲,正規教育取代了非正規教育,這是學齡初期社會化的顯著變化。與幼兒教育不同,學校教育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有係統並帶有強製性的教育,兒童必須按嚴格的要求完成學習任務,這對擴展他們的知識領域、加深對人類社會的了解以及懂得約束自己具有一定的作用。

學齡期兒童在人際交往方麵有新的發展,幼兒社交範圍較窄,主要從事鬆散的個體活動與群體活動,難以培養集體意識。入學後,兒童開始真正參與集體生活,夥伴變得越來越重要,在與夥伴相處中,認識到自己與集體的關係,樹立起集體觀念,集體榮譽感、同學友誼感、社會責任感等正由此而產生。

學齡期,教師是影響兒童社會化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這種影響,有時甚至超過了父母,常常聽到有的學生對父母說:“老師是這樣講的。”“老師教我們這樣做。”以此作為不同意父母某些言行的根據。

正是在家庭、幼兒園、學校、夥伴的熏陶下,兒童一步步走上了認識環境、掌握知識、適應社會的路程。

一個14歲的女孩子在窗前仁立,她隻是在那裏站著,什麼也沒做,其實,在她的心裏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她在選擇、在考慮決定怎樣生活下去。“我站在窗前差一點沒哭出來。男孩子們在外邊踢足球。寒風吹動了樹枝,可是小夥子們又高興又暖和。誰也不知道,我多麼想和他們一起玩。在一個美妙的日子,我突然明白童年已經消逝,留下一個人要重新去開辟一個世界。我已經不能隨便哈哈大笑,不能像過去那樣對待老師,因為我忽然開始用不同的眼光看他們了,有這麼多不能像過去那樣做的事了。”

這裏,什麼事也沒有,小姑娘在窗前站著罷了,以前這樣也站過多少次了,然而,她初次真正從心裏看到,孩童時代環繞著她的一切;初次明白,童年結束了。

也許,從孩提時代邁向青春的人對童年歲月的流逝毫無察覺,但也有眾多的少年正經曆著小姑娘那樣微妙、新奇的心理感受;回味著童年的時光,憧憬著成人的世界。

對這樣一個轉折時期,人們常以“青春期”來稱呼,它主要包括十二三至二十五歲左右這一年齡階段,由於這個階段前後差別很大,且時間較長,人們經常把十二三——十四五歲稱作前青年期,又叫少年期,十四五歲以後就是所謂的青年期,但是這兩個時期年限的劃分是相對的,常常相互跨越,誰也不能把11—13歲的小孩稱作青年,把18—19歲的青年稱作少年,而14—15和16—17歲之間的這種年齡,有時被稱為青年早期,有時又被稱為少年後期。

少年是充滿青春活力的花,孕育著累累秋實的花。他們已經基本脫掉了兒童的稚氣,但又不像成人那樣思想成熟,哲學家和政治家把這個階段叫做世界觀逐步形成時期。生理學研究表明,少年在這個階段發育迅速,不僅身高體重增加,肌肉和運動機能加強,表現出“成長的躍進”,而且內分泌發生變化,神經係統、內髒和各部器官也發育起來,性功能的發育趨於成熟。

生理的發育必然導致心理上的一係列變化,美國心理學家格奧契爾對少年時期的心理發展作了這樣的描述。10歲是黃金時期,這時候孩子比較活潑,很容易接受生活,信任父母,與他們相處很融洽,很少考慮外表的打扮。11歲,身體開始發生變化,逐漸變得容易衝動、任性、情緒不定,容易與同伴爭吵,敢於不聽父母的話。12歲,有時在激流中度過,對周圍變得更熱心了,兒童脫離家庭的自主性及同齡人的影響日益增長。這個年齡的主要特征是:理智、忍耐和幽默,樂於表現出主動性,開始注意外貌的打扮,並對異性的表象發生興趣。13歲的主要特征是內向,變得更加矜持、愛思考,逐漸地學會正確對待批評和自我批評,批判性地對待家長的意見,對友誼更有選擇性,有時還出現情緒不穩定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