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悖論 克裏特島人都是說謊者(1 / 2)

話說悖論 克裏特島人都是說謊者

在2000多年來的人的思維發展史中,也有一個幽靈不斷纏繞著人們,這就是引起眾多哲人的注意,並使許多人為之傾其畢生心血的難題——悖論。“悖論”的“悖”字,據《辭源》解:“‘悖’,背理也,亂也,逆也,惑也。”故“悖論”也稱作“逆論”、“反論”。這個詞的意義很豐富,它包括一切與人的直覺或日常經驗相抵觸的理論、觀點或論斷。悖論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l)一種論斷看似謬誤,但實際上卻是對的(佯謬);(2)一種論斷看似正確,但實際上卻是錯的(似是而非的理論);(3)某一理論體係中,從某些看似正確的公理出發,根據一係列的無懈可擊的推理,卻導致邏輯上的自相矛盾或矛盾循環。在邏輯和數學中,人們所說的“悖論”,主要指第三種形式,即自我矛盾的循環。最古老的悖論要算“說謊者悖論”了。

據傳說,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克裏特島上住著一個叫埃皮門尼德的人。幼年時他與一些小朋友到山中玩耍,偶然誤入一個山洞,在洞中迷迷糊糊地睡著了。但這一覺他竟然睡了57年,待他醒來時,已過了“耳順之年”。他發現自己已成了一個學者,熟諳哲學和醫學,成為島上的“先知”。據《聖經》記載,作為克裏特島上“先知”的埃皮門尼德曾輕蔑地說過這樣一句話:“克裏特島人都是說謊者。”

如何理解這句話呢?如果這句話是真的,即克裏特島人真的都是說謊者,而既然埃皮門尼德也是克裏特島人的一員。那麼,他也是個說謊者。假如“說謊者”的含義是指不說一句真話的人,則顯然可得出,這句話是謊話,即是假的,這顯然是個矛盾。但是,這並不能使埃皮門尼德陷入困境,因為可以設定此話為謊話,但要具備一個條件,即克裏特島上其他任何人或埃皮門尼德本人除此之外還說過真話,而說過真話的人就不算作“說謊者”。這樣,埃皮門尼德的這句話就成為謊話。但是,這種通過偶然的事實來解決悖論的方法,從邏輯上說是不能令人滿意的。

在印度因明學(邏輯學)中也有與此類似的例子。因明學有一條立論的基本原則,就是不能“自語相違”。例如,“一切語皆妄(虛假)”就是自語相違。有一個叫神泰的因明家評論道:

說“一切語皆妄”的人,你口中的這句話是否真實呢?

假如說是真的,那麼,為什麼說“一切語皆妄”呢?如果說你這句話是虛假(妄)的,那麼,應該承認一切語皆實。

即使你補充一句,說“除我所語,其餘一切語皆妄”,也於事無補。因為有個第二者聽了你這句補救的話後,指出:“你這句補充的話是實話。”那麼,第二者的話是實,還是妄?如果第二者的話是妄,那說明你補充的話虛假;如果第二者的話為實,那你又有何理由說“除我所語,其餘一切語皆妄”呢?

假定你再補充一句:“除了我語及這個評論我的第二者的話真實以外,其餘所語皆妄。”這時又會有第三人接著評論說:“這第二個人的話也是真實的。”那麼,第三個人的話是實,還是妄?

同理,如果設定為假,那麼,第二個人及第一個人說的話就不對了;而如果第三個人的話是真的,又怎麼能說除我及第二個人所語,其餘皆妄呢?

同樣,第四人、第五人……依次類推,以至無窮。你說“一切語皆妄”為真,而“一切語皆妄”也是“一切語”的一句,因此又推出“一切語皆妄”為假。你看到推出矛盾,就作一補充,說除你所語之外,一切語皆妄,但這樣就會出現無窮多個例外,因而,例外也就不成其為例外。

可以看出,神泰的這一連串推理,除了從“一切語皆妄”虛假推出“一切語皆實”不合邏輯之外,其餘的推論都是正確的。從邏輯上講,從“一切語皆妄”中,隻能推出“有些語為實”。

我國古代的經典《墨經》中也曾對這種自相矛盾作過論述。《墨經》指出:“言盡悖。”意思是說,斷定一切的命題會導致矛盾,如“任何東西我都不信。”

嚴格說來,上述這些論斷並不是真正的悖論。因為盡管由假設其真可導致矛盾,但我們可據反證法證明其為假,而設定其假並不能推出矛盾。

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麥加拉哲學派的歐布利德斯對上述“說謊者悖論”作了修正。據說,他最初表述的是:那個說自己說謊的克裏特島人說謊嗎?這是一個悖論。後來,歐布利德斯又把“說謊者悖論”表述為:“我正在說的是謊話。”這才是真正嚴格的悖論。因為假如這句話是真話,即“我真的在說謊話”。但我說的隻有這一句話,因此,“我正在說的這句話是謊話”必是謊話,即為假;假如這句話為假,即我並非正在說謊話,那麼,說的必然是真話,因此,這句話為真。無論采取哪種假設,都無法自圓其說。說它真,則推出假,說它假,則又推出真。真→假→真……陷入無窮的循環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