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哲學智慧 《周易》的誕生
我們同屬於世界上的一個古老的文明國家——中國,同屬於在這個文明國家裏生息、繁衍和發展的偉大的民族——中華民族。
在人類文明演進的曆史長河中,我們勤勞智慧的祖先們,創立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千百年來,古老的中華,以其文化上的遙遙領先的優勢,曾長期享有泱泱文明大國的盛譽,並深深影響了周邊民族或國家,由此形成過一個以中華為軸心的“文化圈”。
所有這一切,都是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由衷地自豪的。
因此,充分地發掘、認識和吸收祖先的智慧,是我們開創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未來的基本前提。
這裏,我們暫且先把注意力放到對祖先智慧的發掘和認識上。
我們將會看到的是,我們偉大中華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一部名叫《周易》的古老典籍,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而我們的這本小冊子所要介紹的,也就是古老的《周易》的哲學和智慧,它的起源、發生和發展,它在今日之風采。這對於我們了解中國的曆史是有好處的。
親愛的你們聽說過這部書嗎?你們聽說過“八卦”這種東西嗎?“八卦”就是我們將要講到的《周易》中的八種符號。
諸葛亮是我們熟知的三國時期的一位軍事家,他足智多謀。據說,他指揮作戰時,就曾利用《周易》中的“八卦”,擺過“八卦陣”。這個陣式,可有無窮變化,其中的神奇奧妙,真可令人眼花繚亂。
自然,隨著曆史的發展,古老的《周易》哲學智慧,也已經在近代,初步再現出其風采。比如,本世紀40年代,留學於法國的我國著名科學家、《周易》學家劉子華先生,就通過潛心研究,運用《周易》有關學說、思想,預測到太陽係中第十顆行星——木王星的存在,由此斷定,木王星,應為構成太陽係的最後一顆主要星球,因此獲得巴黎大學所授予的博士學位。他的這一重大發現,已初步為現代天文學所證實。
以上所述,是《周易》以及與之相關的一些內容。這些內容涉及的隻是《周易》哲學與智慧的某些側麵或方麵,我們希望順著以下論述的展開,少年朋友們會跟隨我們一步步地進入到《周易》的哲學殿堂,真正較為全麵、準確地領略到其精妙、卓異之處。
《周易》這部閃耀著先民精妙而又神秘的智慧之光的古老典籍,包括《經》與《傳》兩個有機的組成部分。
《經》即《周易》的古經,也就是《周易》這部經典的原初形式。《傳》之“傳”字讀“zhuàn”,指《易傳》,包括《彖(tuàn)傳》上、下,《象傳》上、下,《文言傳》,《係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以及《雜卦傳》等10篇文字。這10篇文字是最早全麵、係統地解說、闡發《周易》古經的文字,古人又稱之為“十翼”。
“傳”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作為一種著述的“傳”,是對經典的解釋和闡發。上述解說和闡發《周易》古經思想的10篇最早的文字,自然就被稱之為《易傳》。
而“翼”,本義指的是飛鳥的翅膀。大家知道,正是因為有了翅膀,鳥兒才得以自由自在地在大自然中飛翔。而且,各式各樣美麗可愛的翅膀,又是鳥兒們自身所擁有的,最佳身體“保護傘”。因此,鳥兒的翅膀,至少有兩個重要功能或作用:一個是輔助鳥兒,使它們能夠飛翔;一個則是保護鳥兒的身體,使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免受傷害。於是,“翼”字就衍生出一個重要的引申義:“輔佐”或“輔助”。由10篇文字所組成的《易傳》又稱“十翼”,意味著這10篇文字,是輔助於對《周易》古經的理解和應用的。
《周易》的《經》與《傳》,皆非出自一人、一時,它們的形成,都經曆了一個比較長的曆史過程。
漢朝時的人們就認為,就《周易》的《經》與《傳》的成書而言,可概括為以下兩句話:“人更三聖,世曆三古。”
“更”是經曆的意思。就是說,由《經》與《傳》所組成的《周易》一書,曾先後經由三位聖人的撰述,方得以形成;這在時間上,則經曆了相對於漢朝人而言的“上古”、“中古”與“近古”三個曆史階段。
三位聖人,分別是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三個曆史階段,則分別指伏羲所處的遠古時代(“上古”),周文王所處的西周時期(“中古”)以及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近古”)。
伏羲,是傳說中我國原始時代的聖人,相傳,他曾教民結網,從事漁獵和畜牧活動,因而被譽為我國文明的始祖。周文王,則是周朝的開創者,他及他的兒子周武王,領導曾是商王朝管轄之下的周部落,並聯合周邊其他部落,打敗殘酷暴虐的商紂王,從而建立了周王朝。孔子,更是大家所熟悉的,他是春秋末期開創私人講學之風的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在古人看來,《周易》的《經》與《傳》,出自於伏羲等手,是伏羲等數位聖人憂世憫人的力作,也是他們的精妙智慧的結晶。
當然,伏羲等被稱為“聖人”,最主要的一點,就在於他們聰慧特達而超出於常人。然而,實際上,在這裏,“聖人”毋寧應視為先民集體智慧的一種象征。將《周易》的成書,歸之於伏羲等數位名人身上的看法,並不那麼可靠。但是,如果我們轉換一下角度,視這些人為幾個人格化了時代概念,則這一傳統看法又變得基本可信了,並且也能與上述“三古”說,大致吻合在一起。
那麼,言及此,你們或許要發問了:《周易》一書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它既然多半不可能出自於古人所講的伏羲等數位名人之手,那麼又究竟是什麼人的作品?這一作品的問世,經曆了怎樣的曆史發展過程?
這些,也正是下麵所要回答的問題。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周易》古經的誕生過程。
在哲學上,有一個基本的術語,叫做“世界觀”或“宇宙觀”。大家知道,一提到人,在我們的腦海中所閃現出來的,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這些人,總要生活在一定的具體時間與空間之中。作為一個活生生地存在著的人,他終歸要對與自己相處的他人,對自己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及大自然,有一個總的基本看法。這個總的基本看法,在哲學上,就稱之為“世界觀”或“宇宙觀”。“觀”字,就是看法的意思。
“世界觀”或“宇宙觀”,是哲學家們所要投入大量精力,苦力究心,予以探討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世界觀”或“宇宙觀”是哲學家們的專有品。實際上,任何人,無論他是男性還是女性,是老人還是青年,是工人還是農民,是貴族還是平民,是高層次的文化人還是低層次的一般人士,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也無論他是原始人、古代人、近代人,還是現代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自己的“世界觀”或“宇宙觀”,或者是類似於“世界觀”或“宇宙觀”的一些基本觀念。所不同的是,哲學家們的“世界觀”或“宇宙觀”,較之一般人的“世界觀”或“宇宙觀”,更為係統、縝密、深刻而已。
“世界觀”或“宇宙觀”,並不是人們在求生存、求發展之餘,為打發時光,為“找樂”,才產生的。相反,人們形成和樹立一定的“世界觀”或“宇宙觀”,為的就是以它來作為自己生存、生活和發展的指導,從而更好地生活下去。一切文化、文明的創造,都是要以這種“世界觀”或“宇宙觀”作為最初始基的。而且,人們又不斷通過其文化、文明的創造、傳承與更新,豐富、完善和重建著自己的“世界觀”或“宇宙觀”。而這一不斷得以豐富、完善和重建的“世界觀”或“宇宙觀”,又指導、激勵著人們,去從事新的文化、文明的創造。
自從勞動創造了人,世界上就有了人類的存在。作為人類先祖的原始人,在他們勞動、生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或“宇宙觀”畫麵。
這一畫麵,是人類最早或最為原始的“世界觀”或“宇宙觀”畫麵。正因為它最早或最為原始,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顯得頗為粗糙和幼稚。然而,正是這一頗顯粗糙和幼稚的“世界觀”或“宇宙觀”畫麵,指導著原始人去求生存,去回應周圍世界所發生的一切。而《周易》古經,也正與我國先民的這類原始“世界觀”或“宇宙觀”畫麵,密切相關。前者的產生,開始時,在很大程度上,就曾受過後者的啟發與指導。
那麼,你們或許要追問了:我國先民的這種原始“世界觀”和“宇宙觀”畫麵,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它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出現,又跟《周易》古經發生過怎樣的聯係?
原來,人類文化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是一個逐漸提升的過程。它由萌芽麵發生、發展,直到今天,才出現我們所見到的這種高度發達的狀態。而生活於人類文明萌芽期中的原始先民,他們正像一個個處於幼年期的孩子。由他們所勾勒出的“宇宙觀”畫麵,自然不能同我們生活於高度文明今天的人類相比。
就我國的原始先民而言,他們所勾勒出的早期、原始的總體“宇宙觀”畫麵,被稱做是一種“萬物有靈論”的“宇宙觀”畫麵。而這一畫麵的產生,也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呢!
開始時,通過勞動,古猿手足逐漸分工,學會了使用工具。這時,最早的一批人類,就開始與其他動物及整個大自然分離開來,形成了一種相對獨立的存在。
我國的早期先民,也是這樣產生的。他們剛剛從大自然中分離出來,自然是懵懵懂懂的。隨著時間的向前推移,由於艱難的生存環境和生存需要的逼迫,也由於生存或生活經驗的積累,使得他們的智力,逐漸得以開發。
智力得以初步開發的我國先民,在艱難、惡劣的環境之下,在文化、文明幾乎等於零的困局之中“求生存”,並成了他們貫穿始終的頭等大事。他們懼怕死亡,渴望生存,希望生活得更加順利,更加圓滿,更加長久一些。因此,“生存”與“死亡”,成了他們時時刻刻所要麵對的嚴峻問題。
在對“生存”與“死亡”這樣兩種截然相反的現實命運進行思索與趨避的過程中,我國先民開始生發出了“靈魂”觀念,以及“靈魂不死”的觀念。生存環境的險惡,使得他們時時刻刻都要麵臨死亡的威脅。他們逐漸發現,活著的人與死去的人,其身體的構成,並沒有什麼兩樣。但是,為什麼活著的人,能夠“活蹦亂跳”地活著,而死去的人,卻不能再有所動作,並且還將腐爛成土呢?苦苦思索的結果,使他們忽有所悟:噢!該是有一種叫做“靈魂”的東西,在起作用。這種東西,隻要與人們的身體結合在一起,人們就會成為一個活著的“活蹦而又亂跳”的人。而一旦它離開人的身體,那麼,這個人,馬上就會隨之死去。
這就是靈魂觀念產生的大致經過。
既然靈魂這種東西,附著在人的身體之上,人就會活著,而一旦它離開人的身體,人就會死去,我國先民因此而逐漸想象到:看來,靈魂是一種比肉體更為高貴、更為根本,更為重要的東西。而且,人的肉體可以腐爛成土,而人的靈魂,卻可能是不死不滅的。這樣,“靈魂不死不滅”的觀念,不久也開始出現了。
也許當你們看完我在上麵的有關敘述之後,又開始展開了你們想象的翅膀。你們也許馬上聯想到老阿婆或老爺爺給你們講過的有關神鬼妖怪的故事。這類故事,可曾使得你們夜晚不敢單獨行走,入睡時又時常做一些可怕的夢呢!你們或許聽心地善良的阿婆講過,某某人死後,他的“魂”,卻不時要來“勾”另一個活著的人。某些時候,你突然病得恍恍惚惚,又是心地善良、卻又十分迷信的阿婆,急急忙忙地給你施以“叫魂”的措施。在她看來,你的靈魂遊散出殼了,所以才導致你神誌不清;通過“叫魂”,你的遊散出去的靈魂,就會很快返回,從而使你康複。所有這些迷信觀念,同上麵剛講到的先民的靈魂觀念,以及靈魂不滅觀念,是十分相似的。而且,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後者的延續呢!
距今大約1.8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就已經有了這種靈魂不死觀念。
借助於考古發掘,人們發現,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中的山頂洞人的屍體周圍,撒有赤鐵礦粉粒。紅色,被認為是生命的象征。因此,也可以用來象征靈魂。山頂洞人之所以要在他們死去的親人周圍撒上赤鐵礦粉粒,或許是因為他們認為,死去的親人,將到另外的一個世界中去,而唯有靈魂繼續伴隨著他們,他們才會在另一個世界中“活著”,並且活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