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裏拉
香格裏拉位於雲南省西北部的滇、川、藏“大三角”區域,是國家“三江並流”風景名勝區的一顆明珠,地處迪慶香格裏拉腹心地帶。是一片人間少有的完美保留自然生態和民族傳統文化的淨土,素有“高山大花園”、“動植物王國”、“有色金屬王國”的美稱。從大理沿滇藏公路北行315公裏,可達迪慶藏族自治州首府中甸縣城中心鎮,距昆明659公裏,乘飛機50分鍾可達。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的縣份。中甸共有著名旅遊景點24個,是一個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富集區域,是國家八大黃金旅遊熱線之一。
“迪慶”藏語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由於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橫斷山脈南段北端,“三江並流”之腹地,形成獨特的融雪山、峽穀、草原、高山湖泊、原始森林和民族風情為一體的景觀,為多功能的旅遊風景名勝區。景區內雪峰連綿,雲南省最高峰卡格博峰等巍峨壯麗。僅中甸縣境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達470座,峽穀縱橫深切,最著名的有金沙江虎跳峽、瀾滄江峽穀等大峽穀,再有遼闊的高山草原牧場、莽莽的原始森林以及星羅棋布的高山湖泊,使迪慶的自然景觀神奇險峻而又清幽靈秀。
這裏生活著藏、傈僳、漢、納西、彝、白、回等13等種民族,他們團結和睦,在生活方式、服飾、民居建築以及婚俗禮儀等傳統習俗中,都保持了本民族的特點,形成了各民族獨特的風情。
“香格裏拉”一詞,是1933年美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JamesHilton)在小說《失去的地平線》(“LostHorizon”)中所描繪的一塊永恒和平寧靜的土地。是個有雪峰峽穀、金碧輝煌且充滿神秘色彩的廟宇、被森林環繞著的寧靜的湖泊、美麗的大草原及牛羊成群的世外桃源。而迪慶卻惟妙惟肖的擁有著詹姆斯·希爾頓(JamesHilton)書中描寫的一切,更加巧合的是,“香格裏拉”一詞是迪慶中甸的藏語,為“心中的日月”之意,它是藏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環境和至高至尚的境界。迪慶高原就是人們尋找了半個世紀的“香格裏拉”。
雪山環繞之間,分布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草甸和壩子,它們是迪慶各族人民生息繁衍的地方,土地肥沃,牛馬成群。在這片寧靜的土地上,有靜謐的湖水、神聖的寺院、淳樸的康巴人,一切都如人們夢想中的伊甸園——香格裏拉。
“不必到西藏就可領略藏族風情”。迪慶不僅有西藏高原雪山峽穀的風貌和藏族風情,還可領略到內蒙古大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般的壯麗景色。
位於雲南迪慶,海拔3280米的香格裏拉,將可讓來自低海拔國家和地區的人士,更舒服自在地觀賞大自然美景和領略民族風情,而不必擔心發生“高山反應”。
皚皚雪山、廣闊無垠的草原、鮮紅的莨菪花、神秘的喇嘛寺院……這個老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究竟會是什麼樣子?
香格裏拉,自古就是藏民族最理想的“如意寶地”,藏族民歌唱道:“太陽最早照耀的地方,是東方的結塘,人間最殊勝的淨土是奶子河畔的香格裏拉”。
白水台
白水台位於中甸縣東南三壩鄉白地行政村境內,距縣城101公裏,海拔2380米。由於納西東巴文化東巴文字在此創造,東巴教在此誕生,這塊土地便顯得更加聖潔。其成因是由於從石炭溶洞中流出的泉水中的碳酸氫鈣在常溫下沉積、凝固、結晶,形成碳酸鈣白色沉積物,不斷覆蓋地表而形成的千姿百態的岩溶地貌,呈現出了高低錯落的梯田狀。納西人將其傳說為創世之祖美利東和美利色示範納西子孫耕田造地的模型,所以白水台又被稱為“仙人遺田”。
納西語稱白水台為“拜卜芝”,意為逐漸長大的花。白水台地勢隨山勢自然高下,是中國最大的會泉台地之一,占地約為3平方公裏。
白水台由折水泉、仙人遺田、求子洞、仙人遊池、祭壇、摩崖詩、白水河瀑布、阿明洞、野炊塘等景點組成。白水台遠遠望去,猶如一道凝滯的瀑布,又似一塊玉雕的巨幅屏障,實屬大自然造化的極為罕見的奇特景觀。據有關專家測定,白水台已有20—30萬年的曆史。
白水台有“仙人遺田”的美稱。遠遠望去,似玉雕畫屏。在陽光下灩灩閃光。秋季來臨,萬山紅遍,白水台像一塊精心磨礪的美玉,白中映出五彩繽紛。在白水台左側,一泉台形似一彎新月,清泉盈盈四溢,相傳是仙女梳妝的地方。
白水台不僅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而且還是納西族文化的發祥地方之一。
據傳,納西族東巴教的第一聖祖丁巴什羅從西藏學習佛經回來,途經白水台,被此地美景吸引,留下來設壇傳教。白水台由此成為東巴教徒的神聖之地。白水台對麵的上柏峰下有一溶洞,古時為祭祀龍神之地,後因東巴教第二聖祖“阿明什羅”在此修行,遂稱為“阿明能卡”,又稱“阿明靈洞”。相傳,東巴文即是“阿明什羅”在此創造出來的,並編寫東巴典籍。
出白地村往東行不遠,可看到高達60餘米的白地瀑布。懸泉飛掛,水霧彌漫,十分壯觀。秋冬之際,水流較小,涓涓小溪,倒瀉如練,輕柔飄逸,纏綿媚人。夏季溪水如注,奔騰而下,氣浪逼人,氣勢壯觀。
白水台所在地——白地,是中甸納西族主要聚居區之一,它方圓不過百裏,但在整個納西東巴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雲波雪浪三千壟,玉埂銀丘數萬個,曲曲同流塵不染。層層泉湧水常凝”。詩中所詠之“仙人遺田”,就是東巴教聖地--白水台,作為東巴教的聖地,宗教聖祖們的傳統和修行遺跡,優美的民間神話,文人墨客們的感歎筆跡鐫刻在泉水石崖、溶洞泉台間。阿明靈洞中至今還縈繞著聖祖在此修行吟誦的東巴經。白水台如一朵綻放花朵,水從潭中流出,順地勢而下,形成的白色華泉地越來越寬,形成扇狀,恰似逐漸長大的白色花朵。在東巴教義中,白色最為神聖。站在台地中央,倚著比人身還高的白色溶岩台壁,看陽光灑在瀠瀠水流上,耀眼而聖潔的波光滌蕩心靈。每年農曆二月八日都有隆重的朝拜白水神的儀式,那是納西人心目中神聖的一刻。
步臨台地,但見白水台層層疊疊,宛若片片斜月散落人間。在白水台左側,一泉台形似一彎新月,清泉盈盈四溢,相傳是仙女梳妝的地方。泉台左下側還有一石穹窿,潔白如玉,形如一懷孕女子,是當地群眾供奉生殖神的地方。尋階而上,在白水發源處有一塊石壁,據說釋理達多法師曾在此修行,因此這塊石壁又被稱為“釋裏達多禪定處”,望之使人不禁聯想起少林寺裏的達摩麵壁處。
當代著名作家李霖燦曾賦《白水台》:“白水台前初驚眼,懸流真作白玉注。漫凝凝脂塑雲水,卻喜白玉瀉瀑布。瓊流瑤液何時起?銀塍玉埂已無數。湧波迭台相堆積,漪紋網路自回互。細細縷織雲水態,瑩瑩石上流不去。終日靜觀看不足,如展秋水洛神賦。大士何地需一葦航,請試人間淩波步。”
碧塔海
位於中甸縣城東25公裏的高山峻嶺中,四周群山環抱,林木蒼翠,雪峰連綿。為斷層構造湖,湖麵呈海螺形狀,湖麵海拔3539米,東西長約3000米,南北平均寬700米,最寬處約1500米,最窄處約300餘米。平均水深20米,最深處約為40米,水域麵積159公頃。它由雪山溪流彙聚而成,湖水碧藍,雪山樹影倒映湖中,清麗醉人,湖中有島,生長著雲杉、高山鬆、高山櫟、白樺、柳等。碧塔海以它美麗恬靜的天姿麗質吸引著遊客。
從中甸城出發到雙橋,就可騎馬踏上去碧塔海的路。騎上藏民們備好的馬,悠然徜徉於春的懷抱,馬蹄輕悠,過河過溪,穿林踏草,一條羊腸棧道把你引到了碧塔海。碧塔海因湖中的塔狀小山而得名,那清澄寧靜的水是神的美眸,極清極靜,宛若一麵鏡子,是神護佑下的聖地。塔島四周,四周林木倒映水中,水中有綠林,綠林中有水,清波蕩漾,頗有“半湖青山半湖水之感”。看到這塔,所謂“碧塔海”的形象就更鮮明了。
碧塔海素被稱為高原明珠,其最引人的就是這塔狀的小山和這一湖清明寧靜的水。它們被賦予了一種神話意味,相傳天女梳妝時不小心失落的鏡子破碎形成了許多高原湖泊,碧塔海就是其中的一塊鑲有綠寶石的最美的鏡片。還有傳說這裏是格薩爾王傳中所提及的“毒湖”。薑嶺大戰至碧塔海,因冰天雪地,湖光朦朧,嶺國的騎士們迫敵誤入湖中而被淹沒,轉敗為勝的薑國認為這是碧塔山神護佑的結果,便在小山上建造了廟宇。又有人說這島是明代納西族木天王的避暑地,還有人說這是尋寶者建造的廟……。總之,碧塔海蘊含了豐富的自然和文化內涵。
藏語“碧塔”是櫟樹成片的地方。藏語中碧塔海又意為寧靜的海。在晴朗的日子裏觀賞春天的碧塔海,別有情致。湖畔四周,蒼鬆古櫟,遮天蔽日,碧塔海被黛色的群山環抱,像一顆鑲嵌在群山中的綠寶石。湖水清澈明亮,在太陽縷縷金輝照耀下,閃閃熠熠,奇秀悅目。高山臨湖,山光水色融為一體,真可謂“半湖青山半湖水”。湖周圍杜鵑花絢麗燦爛,湖畔鳥語花香,遊魚遊曳於淺灘岸邊。從杜鵑花海中向外望去,在廣闊的草甸上,成群的牛羊悠然徜徉於鮮花點綴的草甸上,湖光與草原由此相映成趣。
逢五月杜鵑花盛開的季節,碧塔海畔的杜鵑花瓣紛紛飄落於水中,引來遊魚,魚兒吞食花瓣後,竟醉倒而飄浮於水麵,醉魚和杜鵑就這樣形成了湖麵的奇特景觀。據說林中的老熊也會趁月色來撈食昏醉之魚。著名作家馮牧曾描寫了這種景象,從此碧塔海“杜鵑醉魚”的景觀就揚名於世。特有的水,特有的花,特有的動物凝構出這特有的景致、湖光。群山、蒼鬆古櫟、山花爛漫相映成趣,令人如癡如醉。
由於沒有任何汙染,所以碧塔海魚類資源保存得較為完整,其中有一種魚竟有三個嘴唇!這就是中國生物學家命名的“碧塔重唇魚”,它是第四紀冰川時間期遺留下來的物種,距今已有250萬年的曆史了。
碧塔海自然保護區屬亞暖帶氣候。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植被以長苞冷杉為主,蓄積量達233萬立方米。珍禽異獸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雲豹、黑頸鶴、綠尾虹雉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彌猴、猞猁、鬣羚、血雉、藏馬雞等;還有黑熊、棕熊、藏鼠兔、鸚鵡、畫眉等數十種經濟和觀賞動物。
飛來寺
位於距德欽縣城8公裏處的滇藏公路沿線。它最初建於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距今已近385年的曆史。飛來寺占地麵積1500平方米,依正乙山山勢拾級而建。沿途古鬆森列,日影斑駁,小溪曲折,鬆濤低鳴。山門對聯“古寺無燈憑月照,山門不鎖寺雲封”,使人浮想聯翩。
飛來寺建築高低錯落,殿堂屋宇呼應配合。全寺由子孫殿、關聖殿、海潮殿、兩廂、兩耳、四配殿組成。寺內的安排具有三教合一的特點。
最讓人歎為觀止的是飛來寺的建築主體——海潮殿的建築雕刻藝術。大殿為單簷懸山頂,七檀抬梁式結構,通麵闊三間,整座大梁,梁架規整,為較大園木構成,簷頭樸實疏朗,簷柱立於一巨大須彌座柱礎上,座束腰處鐫刻有人物、花卉及其它紋飾的浮雕圖案。簷下木雕柔麗,清幽別致,殿前格扇齊備,欞花紋樣精巧,雕工純熟洗煉。
進入大殿內,讓人目不暇接。正殿依照山勢鑿成平麵,借助山體形成一壁,至今仍然堅固壯觀。匠人在山石上鑿出海潮大殿的雕刻主體——海潮龍王送女出嫁圖。畫麵左邊塑有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右邊塑有《西遊記》人物故事,無不精妙絕倫、逼真入神。
飛來寺的建造及命名,有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建寺時選址原定在現址兩公裏以外的地方,全部用料已經備齊,就在破土動工的頭天晚上,柱梁等主要建築材料不翼而飛,住持和尚派人尋蹤追跡。找到現址時,發現柱梁已按規格豎好,且無大殿的後梁後柱,人們以為這是神意,於是遵照神意把寺建成於現址,並因柱梁飛來自立,命為“飛來寺”。今天,站在豆溫村邊遠看飛來寺,確有欲飛之勢。
飛來寺內祀“覺臥那卡紮西像及卡瓦格博神像”。正殿內牆壁上繪有宗喀巴大師、勝樂金剛,諸護法及德欽寺和甘孜州內幾個寺院的活佛畫像,還寫了飛來寺建造者竹巴那卡降乘的事跡。飛來寺正對卡瓦格博峰,上建有“中日梅裏雪山登山勇士殉難”紀念碑和一座佛塔,紀念碑是為紀念1991年1月4梅日梅裏雪山登山隊的17名遇難登山隊員而立的。佛塔則是為了紀念十世班禪視察德欽所建。
納帕海
納帕海自然保護區位於中甸縣城西北部,距縣城8公裏。是中甸最有高原特色的風景區之一,也是全縣最大的草原。總麵積2153公頃,海拔3260米,是一個季節性湖泊,因湖中綠草繁盛,故又名草海。保護區地勢平坦,三麵環山,冬春季節,山嶺積雪。納帕海自然保護區因世界瀕危珍禽黑頸鶴在此越冬而聞名。
每年5月,草原方吐嫩芽,而納帕草原已是綠草茵茵。6月伊始,各種野花競相開放,茫茫草原,瓊花瑤草爭奇鬥豔。成群的牛羊隨草海起伏,如在海中沉浮。茫茫原野,四處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美景。
每年夏季,四周山上的積雪融化流入納帕海中,納曲河、奶於河等十餘條河彎彎曲曲,流經草原注入納帕海,形成四麵青山環抱,湖麵波光粼粼的迷人景觀。至秋季,海西北麵的辛雅拉雪山山麓有天然落水洞九處,湖水經過溶洞,從尼西湯滿排出,流入金沙江。每逢雨季,湖麵增高,到旱季洪水排除,湖麵縮小,大部分地區成為沼澤和草甸。
每年秋季,納帕海變成了一片高山草甸,這時是牧民放牧的黃金季節。成群的犛牛和滇種馬在草甸上悠閑覓食,湖邊的青稞架上晾曬著熟的青稞,呈現出一片寧靜祥和、豐饒美麗的高原景色。雪山、草原、牛羊組成了大西南的塞北風光。遊客可以在此租馬騎乘,沐浴在秋色中的高原草場,體驗一個藏族牧民的生活。
秋冬來臨,草原一片金黃、遠山如黛、皚皚白雪峰倒影於湖泊中,黑頸鶴、斑頭雁、野鴨等紛紛從遙遠的北方飛來這裏過冬,這裏又成了一個鳥的世界。納帕海水草豐茂且少有人跡,氣候適宜,因此成了能為黑頸鶴提供黃蜆、小魚、植物根莖、水草、蝌蚪等食物,是黑頸鶴理想的家園。每年9月至次年3月,黑頸鶴在此棲居半年左右。千百年來,成百上千的黑頸鶴不遠千裏,飛臨納帕海,在這裏寧靜閑居。湖周圍的草甸上,牛羊散布其間,怡然自得,成片的青稞,湖光粼粼與之相和相應。人們悠然湖邊可聆聽風的恕語和牧歌的歡暢。在這裏,人、自然與動物的和諧達到極致,人們可以品味到遠離塵囂的平靜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