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小史(1 / 3)

漢語小史

第一上古漢語

目前一般認為,漢語和藏語是同源的,證據很多,比如這些同源詞:目(眼睛)———Mug;手———shiag;脂(脂肪)———tsil;頸———skei;指(指頭)———mzub;心(粵語)———sem;膀(臂膀)———Boang……漢語和漢藏語係其他語言的分離大約在5000年前(現在還有說法是漢語和印歐語同源,但沒有成為主流說法,暫且不論)。

由於文獻的缺乏,漢語上古音的研究到目前為止,主要的材料是《詩經》和諧聲字。《詩經》的時代前後拉得很長,大約從西周初年一直到春秋中葉,共有五個多世紀。詩三百篇隻有少數作品可以考見創作年代,其中最早的作品可以算是《豳風·破斧》。詩中說到的周公東征是公元前11世紀的事。最晚的作品也許是《陳風·株林》,這首詩說到陳靈公和夏姬的暖昧關係,這事在《左傳》宣公九年和十年有記載,發生在公元前600年或前599年。《禮記·王製》說: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證明春秋時期中原漢語存在著方言分歧。正因為有方言存在,所以當時流行類似於清代官話那樣的雅言。《論語·述而》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雅’字借為夏。夏是西周王畿一帶的古名。所以當時的官話即是王畿一帶的方言,也即是周室所用的語言。士大夫所作的詩和外交場合上所用的語言都是雅言。當時的外交場合常常有賦詩言誌的事,所以各國的士大夫不僅都會做詩,而且大家在詩中所用的語言必須相同才能相互言誌。在朝、聘、今、盟等場合也必需有一種統一的語言。雅言對於周天子與各國的聯係和各國間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當時或後來的經典著作也都是用雅言寫的,如《易傳》、《論語》。《詩》三百篇雖然是各地民間的詩歌,最初當然是用各地方言傳唱的,但是後來編集時卻是經過士大夫整理加工的,所用的語言是統一的雅言。正因為《詩經》的語言內部有同質性,所以今天我們研究《詩經》的語音係統,仍然發現三百篇的韻部係統是一致

的。比如《商頌·長發》二、六章詩裏拔、達、越、發、烈、截、鉞等字都是韻尾收-t。類似這種入聲韻按不同發音部位相押的例子是《詩經》中普遍存在的。

第二漢語的早期南下

春秋-秦漢時期漢語在中原同化了東夷、山戎的語言,向南也越過了長江,開始呈現出今天漢語地理分布的初步麵貌。楚人在春秋晚期便漢化,此後便被視為華夏一員,屈原的《楚辭》雖然帶有楚地方言特色,和《詩經》音係的一致性卻是顯而易見的。春秋時期漢語也開始進入吳越兩國的上層人士,而真正的漢化動力卻是移民,西漢末年的動蕩使得大量中原人南下江東.江東在漢人大量湧入之後勢必使得種族比例發生變化,土著的越人成為少數,並且也在漢化之中。東漢初會稽人袁康寫作《越絕書》時對當地越人的語言已經不甚了了,比如,對《越絕書》的絕字,同書裏先解釋成稱頌句踐能絕惡專功,後麵又解釋成微言大義絕止於此,‘無能複述’,而據上海師範大學的潘悟雲教授認為‘絕’當從古越語來。絕字上古音是dzod,後者恰與泰文cod[tsot]相近,cod正是記錄,記載的意思,《史記集解》引本書作《越錄》,《北堂書鈔》引本書作《越記》,越錄越記恰是越絕的譯意。可見到東漢時期,三吳(吳、吳興、會稽)為中心的太湖-寧紹平原已經是漢語的天下,盡管山越仍然活躍在浙南和皖南地區。而隨著秦軍對嶺南的征服,漢語自然隨著漢人進入了兩廣和北越,但是在這個時期,漢人仍然隻是集中在一些城鎮,百越土著仍然有很強的勢力。福建的情況又有些不同,秦代雖在浙南、福建地區建立閩中郡,但是沒有任何史料證明秦代曾經移民或設縣於閩。直到西漢後期,福建才有冶縣(今福州)出現,說明已有小量移民由北南來。但是閩方言的形成應該後推至漢末三國晉初的百年之間,這一時期,來自江南浙北的移民分別從海路(以福州為中途港)和陸路(經浦城)大批湧入福建。沿海地帶相繼新設了羅江(福鼎)、原豐(福州)、溫麻(霞浦)、東安(泉州)、同安五縣,在閩西北則以現了漢興(浦城)、建安(建甌)、南平、建平(建陽)、邵武、將樂六縣,形成了古閩方言的基地。今天的閩方言保留了許多上古漢語的特點,比如舌上歸舌頭(田陳同音——與陳完田氏代齊有關)。相信和這次移民來到以及福建地理上的偏處一隅有關。

第三 南染吳越,北雜夷虜

五胡亂華,永嘉南渡,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阿爾泰語係諸民族的南下對中原漢語造成第一次衝擊,大量少數族的湧入,雖然沒有動搖漢語的地位,卻相對削弱了北方漢語的強勢,大量漢人的再次南遷使得南朝的金陵成為和洛陽並列的文化中心,北齊人顏之推寫的《顏氏家訓》已經認為冠冕君子,南方為優;閭裏小人,北方為愈。300年分裂的結果是,江南的核心地區完全成為漢語區(今天浙南的佘族係唐代從嶺南遷來而且也主要使用客家話)。而北方少數族語言最終同化於漢語但留下了若幹殘跡:比如魏晉以前隻稱兄沒有哥,哥是阿爾泰語詞。

第四 黃金時代的中古漢語

就像隋唐被認為是中國封建時代的頂峰一樣,這個時代對漢語也堪稱黃金時代。今天我們所說的漢語方言,從黑龍江到海南島,從烏魯木齊到上海,都可以和中古音係建立起緊密的對應關係,這主要歸功於《切韻》(和《廣韻》)以及科舉製度;隨著中華帝國的盛名遠播成為整個東亞的文化中心,漢語大大豐富的朝鮮、日本、越南的詞彙,同時也出口了大批中古漢語的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