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的尊稱、謙稱及其對日語、韓語的影響(1 / 3)

漢語的尊稱、謙稱及其對日語、韓語的影響

稱謂是溝通人際關係的橋梁,由於人際關係總帶有一定的情感因素,所以情感與稱謂往往緊密相聯。在交際時說話人可以使用帶有尊敬情感的敬稱稱呼受話人,也可以使用帶有謙遜色彩的謙稱指稱自己,尊、恭對方而卑、謙己方都表示對對方的禮敬,二者結合起來構成禮貌內涵的兩個相互關聯、相互照應的方麵。作為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稱謂總是體現出自身豐富的文化內涵。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自古就十分重視尊敬他人,也以謙遜為美德,在尊稱、謙稱的使用方麵有很多講究。

(一)尊稱一般分為五個方麵:

1、稱他人字為尊。在中國古代,直呼其名是一種失禮的行為,從禮節上顯得輕慢,所以古代以對人稱字為尊。古人字,多是在舉行冠禮之時,即所謂冠而字之。加冠與取字是人成年的一種標誌,這便是古人所說的冠而字,成人之道也。雖然名和字都是終生的稱呼,相比之下,字是一個人取得成年資格的標誌,是具有尊重意義的稱呼,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應以成人禮相待。所以,為了表示對他人的尊重,便以稱字為尊。《三國演義》中,劉備、諸葛亮在稱呼關羽、張飛、趙雲時,從不稱名,而呼之以他們的字雲長、翼德、子龍。在朋友、異姓兄弟及文人之間,以字互稱,還顯得親切、樸實。例如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便是稱任安的字少卿;唐代文學家韓愈,為人作墓誌銘數十篇,大多數銘主都掛官銜,而給柳宗元等好友所寫的墓誌銘,則以字稱之。稱字為尊還帶有褒揚之意,孔子所編《春秋》是一部褒貶色彩很濃的史書,其中值得稱譽的人,均以字稱之。《春秋以書字為褒,二百四十二年間,字而不名者,十二人(王應奎《柳南隨筆·續筆》卷四稱字)。

2、稱官職、爵位為尊。稱對方的字,還不是最尊敬的稱呼,如在官場中,稱呼對方代表其尊貴身份地位的爵位、官職,就比稱字敬重。例如,對帝王稱皇上聖上等;對宰相稱相國鼎鉉等;對其它官吏稱公祖明老父台府公父母官大老爺等;對宦官稱太輔等。此外對一般官員可泛稱公君等以表敬意。

3、以褒美、敬仰詞語為尊稱。常見的有父子叟夫子先生先輩前輩老師長者師傅等等,這類詞語均含有尊崇敬仰之意。例如父,其原始字義是父係氏族社會中的酋長或司火的祭師,後演變為對男子的美稱。子也是古代對年高德劭之人的尊稱。

4、稱居所、坐物為尊。這種稱呼看起來有些奇怪,居所、坐物等怎幺成為尊稱呢?這其實是表示自己處在卑微的地位,不敢直接稱呼對方,隻配在對方居所、坐物之下向其身邊左右的侍者等說話,請其代為轉達,便以稱呼對方的居所、坐物來作為尊稱。例如陛下殿下閣下麾下節下足下帥座執事等等。

5、以敬義語素+實義語素結構為尊稱。這是古代運用最多、最廣泛的一種尊稱方式,在稱謂對方或與對方有關的事物、行為時,常用含尊敬褒美意義的詞語。稱呼對方親屬,多使用令尊賢等字。與對方關係比較密切,常常以親屬稱謂,來表示親近,而且還要加上尊賢仁等褒美之詞,年長一些的,稱為仁兄尊兄;年紀略輕的,稱為賢弟賢妹仁弟;對晚輩稱為賢侄賢契。老師的兄弟可稱呼為世伯世叔,父親朋友的兒子、老師的兒子可世兄世弟稱之。

(二)謙稱是指對己謙虛的稱呼,大體上也分為五個方麵:

1、稱己名為謙。對人自稱己名,是以自謙的方式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即使對比自己身份、地位低的人也采取自稱己名的方式。例如戰國時期趙國國王的弟弟平原君趙勝,與遊說柯持倭熱私惶福檔階約菏保妥猿勝如何如何:此時魯仲連適遊趙,……乃見平原君曰:事將奈何矣?平原君曰:勝也何敢言事!……勝也何敢言事!平原君遂見辛垣衍曰:東國有魯連先生,其人在此,勝請為紹介而見之於將軍。……平原君曰:勝已泄之矣。(《戰國策·趙策·魯仲連義不帝秦》)唐代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在回答想拜他為師的晚輩韋中立時,也自謙稱名宗元。臣下在皇帝麵前必須自稱其名,例如李密上晉武帝的《陳情表》,開頭便稱臣密言,這種禮製,古代叫做君前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