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生存方式與中國語文現代化
中國語文現代化是語文生活的現代化,其中自然包括語文工具和語言文字符號係統本身的現代化。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信息載體,是在時、空多維空間中運動的多參數共同作用的複雜係統。它必須接受習慣的賦值和曆時的積累,同時又必須適應社會共時文化係統的變化、迎接各種挑戰。大步走來的信息網絡時代,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因此開始了語言文字係統應用的新領域、新方式,並提出了新的係統功能評價指標。這些都是語文現代化所應密切關注和認真加以研究的新課題。
一、網絡生存方式
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是衡量人類社會形態和發展階段的重要指標。根據這個指標,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把人類社會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根據人們對生產資料和產品的占有方式又把人群劃分出不同的階級和階層。社會的統治階級就是那些占有和控製社會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階級……等等。
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以後,信息一躍成為社會財富和權力的標誌。舊時代一切關於物質和能源的競爭都轉換為對信息資源的競爭。在現代社會裏,人們是通過對信息的掌握和控製來實現對人、財、物的掌握和控製。因此,信息處理方式成為衡量人類社會、社會群體乃至個人文明與進步的重要尺度。昔日的鋼鐵大王、汽車大王……在崛起軟件大王麵前,漸漸失去獨步天下的底氣。工業時代靠原始積累和擴大再生產所創造出來的財富像冰山一樣,經不住信息技術這一炙手可熱的數字化核反應爐的烘烤。如果不能獲得數字化時代的重新賦值,就將被慢慢地熔化。
有一個新概念叫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又有的稱之為信息鴻溝,它是模仿代溝一詞所創造的新詞語,指信息網絡時代人們在信息處理方式上所存在的差距。如果說代溝是由於年齡的原因所造成的話,造成數字鴻溝的主要原因,則包括經濟基礎、教育程度和環境地域差異等諸多因素。如果對我們的國情和現實環境作客觀的分析,就會發現,在共時的空間中,盡管我們可以收聽同一台電視節目、執行同一個政策標準等等,但是,實際的生活方式,包括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獲得和占有方式,尤其是信息資源的獲得、存儲以及加工處理方式等,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實際上,我們的現實環境中同時存在著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以及後工業社會和信息網絡時代等多種生活方式。
二、網絡生存方式的特點
(一)數字化
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為我們展示了信息網絡時代生存方式的概況。對於以中文為信息載體的國人來說,數字化生存的基本特點是電腦中文化和中文電腦化。
電腦中文化說的是最先進的語文工具--電腦應當能夠處理中文。目前這一點基本得到了解決。說基本是因為隻解決了現代通用漢字的出入電腦問題。因為漢字已經超出了中國一國的範圍,成為日本、韓國乃至世界各地華人所使用的文字符號。1992年公布實施的國際標準信息處理用統一的中日韓漢字大字符集,隻解決了中(大陸和台灣)、日、韓三國四方當前電腦用漢字的並集,並沒有解決古今使用的全部漢字出入電腦的問題。
中文電腦化說的就是要讓古今書麵漢語都能進入電腦,取得數字化的形式。中文三古(古代漢語、古代文學和古籍整理)因為存在大量的集外字,在目前的字符集的平台上,或者采用圖形方式,不但數據量大,而且不便於加工和檢索處理;或者采用專用字庫的方式,針對個別文獻的需要研製專用的擴展字庫,其結果難以共享。但是無論如何,三古文獻電腦化的問題一定要解決,這是中文現代化在網絡時代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全息係統
這主要有三個層麵,一是人際係統,這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信息交際和交換的係統;二是人機係統,這是人與機器之間進行信息交換的係統;三是機機係統,是機器與機器之間進行信息交流和交換的係統。國際互訝魷低沉燈鵠矗銜桓鐾騁壞男畔⑾低場?br>不同層麵的信息係統都有各自不同的界麵和信息處理方式,例如,人際係統以口耳方式的自然語言和文本方式的書麵語言為主;人機係統則以鍵盤或鼠標為界麵、以屏幕顯示或文件打印為主要輸出方式;而機機係統則以信息內碼的存儲、傳輸和處理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