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善讀書,其功至偉

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應是讓學生樂於讀書和善於讀書,但由於許多原因以致閱讀教學收效甚小。而忽視了對學生的研究,教學中常常違背學生閱讀心理,不能不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國外閱讀學研究中有一種稱為“傑克現象”的,是說一個叫傑克的學生,父母埋怨他過分地迷戀閱讀,簡直到了如醉如癡的地步。一張舊報紙,一份雜誌,一紙什麼說明書,甚至一頁廣告都可能使他百看不厭,然而傑克的語文教師卻反映,傑克是一個缺乏閱讀興趣的學生,傑克常常抱怨課文太沒味道,不精采,沒意思而難以卒讀。

類似傑克這樣的學生並不是少數,究竟應當怎樣認識這種現象?它對閱讀教學有多麼大的意義呢?國外有位叫卡羅爾的閱讀學家認為:傑克在家的表現並不是閱讀興趣濃厚,但也不是教師所反映的那樣“閱讀冷淡”。這是因為閱讀心理意義上的閱讀興趣,是指從事閱讀活動的主動性的心理傾向,是對閱讀材料的內容和意義進行積極探究的心裏傾向。傑克的嗜書不是這樣,他並非對讀物和閱讀活動有興趣,而隻是借此聊以打發時光而已,這和人們排隊時讀讀報紙和旅客在候車室、在列車上讀些新奇的雜誌一樣,都是借以消磨時光的方法。然而傑克消磨時光的方式,不是采取了下棋、打撲克,也不是閑談或者玩別的什麼,而是閱讀他所能見到的一些讀物,這不能不說他對這些讀物是有著一定的“興趣”的。那麼這又是一種什麼“興趣”呢?

原來閱讀興趣分為直接閱讀興趣和間接閱讀興趣。直接閱讀興趣指由讀物或閱讀活動本身引起的閱讀興趣;而間接閱讀興趣是由閱讀活動目的、任務引起的興趣。傑克對讀物有偏好,稍加引導便可促使他的“直接閱讀興趣”。所以說傑克無閱讀興趣是不公平的,當然傑克離自覺主動的“間接閱讀興趣”還是很遠的,所以他父母的反映也是不對的。

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放在課本以外,可使學生津津樂道,愛不釋手;但一入選課文,一到課堂上其精采非昔了。“課內海明威沒有課外的海明威精采”,這又是中學生常見的閱讀心態。

有人做過這樣一種試驗,找同一篇文章,甲班隻要學生閱讀,不做什麼要求;乙班要求閱讀後劃分段落、歸納中心、抄錄詞語等。事後調查,甲班學生中對文章閱讀表示“有興趣”的人數要比乙班高得多。有意思的是事後設計了同一份試題(知識能力僅限於本文)進行測試,除字詞一項乙班較好外,其餘試題成績兩個班竟相去無幾!然而兩個班的成績都不高。

看來,閱讀教學提高效率,要麵對以上事實,隻有努力克服“傑克現象”,改變課內海明威的“困境”,才會有出路,這就要研究這種現象,促使學生的直接閱讀興趣並使其轉化為間接閱讀興趣,這樣我們原來慣用的教學思路已經不適應了。然而還有一種情況,迫使我們不得不改變閱讀教學的思路。

原來語文學科的教學另有一種特殊情況。章熊先生說過這樣一段話:各門文化學科都是“教師後會”,唯獨母語(語文課)能夠不“教”而“會”……如果說通俗一點,其他各門文化學科的學習都是“從零開始”,語文課卻不是這樣,對於一篇課文,哪怕是文言文,也大都是“似曾相識”。(《談中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忽視這一事實的教學設計是隨處可見的。不考慮學生的需求,主觀設計一套程序,從作者、時代、字詞到段落中心,或者是從頭至尾按結構或內容分析公式、條條讓學生抄記,或者是習慣於把課文意義看成是固定不變的,老用同一個調子、一種方法、一個結論……且不說這種生硬、死板的教學方式令學生感到窒息,光是這種處處“從零開始”的做法,就夠學生煩惱的了,哪來的興趣可言。試想一篇課文鑽研什麼,掌握什麼,全由教師主觀而定,這就難免有許多不是實用的,不是學生需要的。加上教師巨細無遺的講析,學生不讀自明,無“思”自通……課文閱讀時強烈的期待心理無法形成,自覺性就難以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