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命題——中考作文新趨勢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材選拔的標準不斷提高,選拔的方式也愈益先進,反映到中考語文的重頭戲——作文考試上,明顯呈現出求深求活、變通有度的總趨勢。
作文,是語文水準、讀寫能力的綜合反映,本來,借助一篇考場作文,是能把考生的語文水準和能力測出個八九不離十的,但是考試有其局限性,傳統的中考作文都是一種模式:萬人同一的完全式命題,由於考生地域不同(麵對《雪中情》,南國考生就難於動筆)、經曆不同(麵對《一件珍貴的禮物》,有的考生可能搜索枯腸而不得),加上猜題押寶歪風的幹擾,這種單一古板的命題方式,就很難為所有的考生提供對等競爭、平等應試的機會,使不少考生臨場感到一種有力使不上的壓抑。
近幾年來,這種完全式的單一命題,在中考中呈現減少的趨勢,據對湖北省一個地區的調查,八五年——九四年,前五年完全式單一命題占五分之四,後五年降為五分之二。
有識之士無不認為:理想的中考命題,是讓每一個考生有事可寫,有感可發,既有統一的要求,又給考生一定的自由,題目不落俗套,不為人猜中,從而創設出公平競爭的環境,最大限度地反映出考生的真實水平。
適應上述的形勢的要求,新的中考作文測試的走向是:考題由一元向多元(含一題兩體,大、小配套)演進,題型是由限定式向寬泛式、機變式發展,考生由被動接受現成題目到主動介入命題。反映這種趨勢的一個主要信號,就是:半命題式的文題逐年增加。
所謂半命題,即文題為不完全式,通常隻出現一部分或大部分,命題者借助題麵的已知部分,向考生發出一定量的信息,對作文,暗示一定的類(體裁),規定一定的質(選材立意的基本走向),限定合理的量(題材的多寡、篇幅的限製),讓考生憑借上述信息,充分行使對題麵未知部分的填充、選擇權,巧運機變,為我所用,對文題進行完善式的再創製,使之既符合命題者的統一要求,又利於發揮自己的創造意識、動用自己的生活儲存,使巧媳婦能為有米之炊。如此,作文要求是統一的,考生又是相對自由的,檢測的真實度和可信度就大大提高了。
半命題作文,由於設置於“填題”這一環節,就增大了檢測的寬度與深度。填題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生認識能力、表達能力、應變能力的高下,避免了單純命題式可能帶來的機械、死板,有利於人才的準確選拔。
麵對這一命題趨勢,考生如何去適應呢?
應該把握這種命題格局的特點、機遇,充分利用有限的自主權(文題另一半的選填),自我創設出優越的行文應試環境。
半命題式的題麵,多數不顯露題旨或不直接顯露題旨,僅作含蓄暗示,如《我喜歡》、《一堂的課》、《我第一次》,考生填題時,要依憑題麵的不完整透視到隱含的完整,具體地說,就是要扣住題麵的結構方式(聯合、偏正、主謂、介賓等)和關鍵字眼(如上列文題中的“第一次”“喜歡”),正確定性文體、揣摩題旨、探尋題目的內涵底蘊,使填成的題目與命題者的意圖暗合神契,使應試者與命題者的思維走向取得一致。在此基礎上再去選材、立意、謀篇,成功的把握就大了。
考生填題,既要顧及命題者的意圖,又要最大限度地方便自己,俾使有話可說,有意可創。麵對《在麵前》(87年湖北中考題),不難揣摩出命題者的初衷是要考生寫出某一個人或某一群人在某種境遇(或為或壞或有形或無形)麵前的表現,從而顯示出某種氣質和精神。題麵空白所填應是人物的對立麵、映襯麵、矛盾的聚合點,與人物的事件有著緊密的聯係。從自己的生活儲存出發,有的考生填上“榮譽”“困難”等是合適的;有的填上“歹徒”“法律”“威脅”“說情者”等,別顯新意,更勝一籌;如果象某考生填上“哥哥”一類的詞眼,則徒然增加行文的難度,無異作繭自縛了。
自然,半命題式有一個成熟的過程,考生對其也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不過,要更快地成熟,更快地適應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