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中信息的篩選與表達(1 / 3)

現代文閱讀中信息的篩選與表達

在高考中,現代文閱讀過程,實質上是考生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根據高考的目的要求,對文章進行分析綜合、正確理解其內容和思想,並從中篩選、提取可資解答問題的“有效信息”的過程。考生能否從文章中獲取有效信息,主要取決於考生的知識水平、領悟能力、分析及推理能力,等等。

所謂“知識水平”,一是指語文學科的知識(包括語法、修辭、邏輯、章法等知識)水平。二是指語文學科以外的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社會生活常識。

一般說,知識水平越高,學科外知識越豐富,則思維越準確、敏捷,領悟能力、分析及推理能力就越強,篩選提取信息的能力就越強。近十年來的高考現代文閱讀正是從這個規律出發對考生進行考查的。

請看下麵的一些題例。

(1)’94年高考閱讀題第27題,要求回答文中的“暴發戶造譜牒”、“野孩子認父親”兩個詞語“作喻來說明當時的什麼現象”。隻要掌握好修辭的知識,懂得比喻格的本體和喻體的關係,對照上下文意,正確回答這道題是不難的。

(2)’92年高考閱讀題第29題要求“簡要概括”選文(竹畫)中的第二自然段的內容。

第30題要求從整篇選文中歸納出竹畫“有哪些主要特點”。這兩道題,實際上都考了句群、章法的知識。

(3)’93年高考閱讀第23題,要求“根據第一段,把創造性思維的特點濃縮在下麵的句子中:創造性思維是……思維活動。”這裏要運用說明文關於定義說明的知識和形式邏輯的關於概念內涵和定義的知識。

(4)’91年主考閱讀第34題,問“作者為什麼說‘特殊的日子’?”解答這道題的鑰匙是選文後麵的“[注]: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以及選文的副標題“記1928年的一次俄國旅行”。當時有不少考生沒有正確地答題,除了粗枝大葉、緊張急躁的心理這個原因外,恐怕也跟他們缺乏“×周年紀念”、“×百年祭”之類的禮俗常識有很大的關係。

可見,閱讀中篩選、提取信息是需要運用較紮實的學科知識和較豐富的學科外的知識的。

下麵分別談談信息的篩選、提取和表達應注意的一些問題。

1.信息的篩選和提取

(1)要準確地篩選、提取信息,就必須對文章進行整體閱讀,把握文章的整體意義、寫法、特點。因為局部總是離不開整體的。文章中的某一個詞,某一句話總是與整體意義、寫法有聯係,如果割斷這種聯係,作孤立的理解,就很難做到準確篩選、提取。通讀文章時,必須同時思考:文章主要“寫了些什麼、中心是什麼”,“怎麼寫”、“從哪幾個方麵、哪幾個角度寫”、“哪些詞句至關重要”(關鍵詞句)、“為什麼隻能這樣組織語句、而不能用別的語句代替”,等等。隻有這一步驟做好了,才能準確地篩選、提取符合命題要求的有效信息。

’91年高考閱讀題的閱讀材料是一篇散文《世間最美的墳墓——1928年的一次俄國旅行》,作者以質樸的記敘、淡雅的描寫,展現了托爾斯泰墓的恬靜、和諧、樸素、莊嚴,表達了他對托爾斯泰的景仰之情,如果考生能從整體上把握選文的內容,那麼,解答八道題是不會有什麼困難的。這八道題中除一道是直接問總體特點外,其餘七道都是從局部設題的。不妨看看這八道題:

第27題要求分析第一自然段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