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推——評——讀——探”教學法

(1)所謂“推”

就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了文章的一部分,甚至是極小的一部分以後(讀書名、讀頭尾、讀概要)就推想文章的其它部分是怎樣寫的,預料它的結局和全部構思。例如,有位教師要求學生閱讀《誠實的孩子》這篇文章的開頭,然後要他們推想下麵可能會怎麼寫。

附:誠實的孩子

這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

在一個遙遠的地方,有個年歲很大的國王,他感到自己的精神一天不如一天,就想在國內挑選一個誠實的孩子,對他進行教育培養以後,接替王位。於是,他叫大臣給老百姓發了許多花籽,宣布半年以後評比:誰家的孩子能讓這些花籽發芽、長大,開出最美麗的鮮花,就由這孩子做國王繼承人。

學生讀了這個開頭以後,做了種種猜測。有的說:“半年時間剛到,宮廷裏就擺滿了全國各地孩子送來的鮮花。那些鮮花一束比一束漂亮,一束比一束芬芳,招得彩蝶和蜜蜂在萬花從中習舞,不忍離去。結果,國王就選了一束最美的鮮花,問清這花是誰種的,高高興興地宣布——這孩子就是我的王位繼承人。”有的說:“國王看著這些盛開的鮮花沉默不語,顯得很煩惱,就換了便服在街上。忽然,他聽到從一間小柴屋傳出孩子的啜泣聲。國王推開門,隻見一個男孩坐在盛滿土的空花盆邊,淚流滿麵。國王問他為什麼哭,他回答說:‘我拿到國王送給的花籽以後,雖然很細心地照料它們,卻連一粒花籽也沒有發芽。’國王聽了欣喜地說:‘你就是我要找的最誠實的孩子,因為我發下的花籽全是煮過的,根本就不能發芽’。”還有的學生說:“到了評選那天,好多孩子都捧著盛開著鮮花的花盆來見國王;隻有一位孩子捧著一個空花盆,不理睬大家的嘲笑,默默地站在人群中。國王走來了,他對一盆盆盛開的鮮花看也不看,卻走過去對那位捧著空花盆的孩子說:‘你才是最誠實的孩子。’然後又大聲告訴大家:‘我發下的花籽全是煮過的,根本就不能發芽!’”

上述推想出來的假說,具有三個特點:一是它總與想像、猜測相聯係,具有不確定的內容;二是它必須與已知部分相聯係,具有真實的依據;三是它必須與邏輯推理相聯係,包含著相對合理的因素。

(2)所謂“評”

就是引導學生對推想出來的不同假說,進行評議——看看哪個假說言之有據,哪個假說最合理。對於上述三種推想出來的假說,學生評議的結果是:第一種假說最不合理,因為文章開頭明明寫國王要挑選一個最誠實的孩子來繼承王位,後麵的假說卻是寫挑選了一個獻上最美麗的花束的孩子做繼承人,這不符合國王的原衷。第二種假說較為合理,它挑是扣住“誠實”這個選擇標準推想出來的。第三種假說最合理,因為種不出花又不願拿鮮花去騙國王的孩子不可能隻有一個;而敢於在眾人嘲弄的目光下捧著空花盆去見國王的孩子,才是“最”誠實的。

在上述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國王挑選繼承人的標準——最誠實,來嚴格評價創造性設想。從而教給學生在思考問題時不能隻滿足於事物的表麵性,而要善於洞察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在發展中有決定意義的東西,及時反省,改變不正確的預計,在檢驗過程中,取得自己推想的可靠的科學依據。隻有當嚴格的評價與大膽的假設發生頡頏作用時,才會出現有意義的創造成果。

(3)所謂“讀”

就是引導學生帶著評議的結果讀範文,把自己認為較為滿意的一種假說與範文相對照,看看範是怎樣寫的,它與自己的推想有哪些差異,哪個優,哪個劣。這樣,就自然而然地把範文和自己的假說作為對像,進行評議。這種評議由於有了範文比較對像,所以就有更好的指向性,具有更高思維層次。

(4)所謂“探”

就是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範文的寫作思戰役,探索作者的思想方法,研究這篇範文作者是怎樣想出來的。在這一階段,教師應提出一係列探索性的問題,來發展學生的想像力與思維能力。這些問題如:

①作者為什麼不先寫明這些是煮過的,而要留著最後寫?最後寫的時候,為什麼不寫國王把“種籽是煮過的”告訴這位誠實的孩子,而要大聲地告訴大家??

沒有停下腳步”?當時國王在想些什麼?他當時的感情是煩惱,是難過,是氣憤,是不滿,還是惋惜?

④當國王宣布了王位繼承人以後,捧著鮮花的孩子們是怎麼想的?捧著空花盆的孩子是怎麼想?家長們又是怎麼想的?

⑤這些為什麼沒有寫到範文裏去?是寫好呢,還是不寫好?你覺得範文還可做哪些改進?要是寫得再形像一點該怎麼寫?要是寫得再概括些又得怎麼寫?

推讀教學法也可以指導學生倒著推讀;還可以指導學生中心開花再推讀。甚至可以用這樣的方法指導學生推讀:給甲乙兩組學生讀不同的範文,要求他們先各自寫出範文的提綱再互相交換提綱,根據對方的提綱,來推想範文是怎樣的;然後大家評議誰的提綱列得正確,誰的推想合理、豐富;最後再探索範文作者的思想方法。

在“推——評——讀——探”的推讀過程中,學生從問題出發,由分散思維(推),到集中思維(評、讀),再到分散思維(探),探索的結果又有賴於集中思維。整個推讀過程都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好勝、好動的心理,激發了學生的閱讀動機,激發他們去探索事物之間的因果聯係,以及與它相應的語言之間的因果聯係。它要求逐步培養學生能養成這樣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邊讀邊想,想在讀前,既學範文,又有主見。這對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條理性、準確性、靈活性,都是十分有益的。

推讀教學特別適合運用於情節較多、較複雜的文章。在推讀教學中必須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養成學生的推讀習慣和能力。

(二十二)閱讀教學五步法

一個人的智能是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教育心理學》指出:“心智技能是分階段形成的。”閱讀能力也是一種心智活動能力,是學習語文的技能之一,它也是可以分步驟訓練的。為此,武漢市黃陂縣羅漢中學李忠州按照中學生閱讀心理活動過程,以思維訓練為中心,進行了“五步教學法”的試驗。

“五步教學法”的宗旨在於提高學生語文自學能力,所以在設計和實施過程中,著重體現從閱讀目標和閱讀方法兩個方麵進行指導,使學生在自讀中學會“怎樣做、怎樣想和為什麼這樣做、這樣想。”學會了這些,自然就能獨立閱讀一篇文章,在獲得“高品位”知識的同時,發展智力。

【通讀——信息接收】

可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了解字的音、形、義

這可多下點功夫。字、詞的選擇、整理盡可能叫學生自己去做,這樣做有利於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揚長避短,減少無效勞動。生字,要求學生查字典正音;解詞要注重兩點:

1)解詞要講求科學、運用義界、互訓、描繪、探源、注明義境等五種方法,使之得以正確理解和運用;

2)在通讀中理解詞語的意義時,還要注重以下幾點:

①借助語境和語素推斷詞義;

②辨析詞語的運用範圍,重視近義詞的比較和搭配習慣;

③要理解重要位置上的某些詞語、用法上引人注目的詞語、貌似平常而含義深刻的詞語以及關聯詞語的含義和作用。

(2)辨體審題,確立閱讀方法

這一步十分重要。引導學生自己確立不同文體的閱讀方法是撥正閱讀方向的重要課題。

可按三個依次相關的問題研讀課文:

“寫了什麼”——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事件(起因、經過、結果)、人物、意義等。

“怎樣寫的”——如何敘事(人稱、順序、線索、詳略);如何寫人(肖像、行動、語言心理、細節、側寫);如何寫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為什麼這樣寫?”——進一步探索作者寫作意圖,挖掘中心思想,理解文章的社會意義。

【自析——信息放大】

這一步應完成下列任務:

(1)圈點評注

在閱讀的基礎上,勾畫出文中疑難或含義深刻的字、詞、句,深鑽它們是如何為突出中心服務的,理解“寫了什麼”的問題——內容。

根據突出中心的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借助修辭、標點以及各種“敘述方法”(順敘、倒敘、插敘)、“描寫手段”(人物刻畫、景物描寫、細節運用)的,理解“怎樣寫”的問題——方法。

根據不同文體,揣摸文章的篇章結構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為什麼這樣寫”的問題——主題。

以上“自析”所得,分別以簡明扼要的詞句“圈點評注”於文中相應的地方。

(2)列寫閱讀提綱,編擬文章結構“思路圖”

以段為單位,交錯練習列寫“標題式”、“提要式”、“簡析式”三類提綱。這一步相當關鍵,最能體現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因此,在學生進行自讀訓練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提出問題,要著意培養。

【製圖——信息編碼】

這一步是知識編碼,主要設計繪製“課文分析示意圖”,使在“通讀”、“自析”中所得知識進一步條理化。

所謂“課文分析示意圖”,是運用教育直觀性原則,根據教材的重點,通過分析而有計劃寫成的精當而醒目的文字或者圖表。一則成功的“示意圖”,實際是一篇濃縮了的微型課文,它既是課文文體特點、篇章結構、思想內容、寫作特色恰到好處的體現,又是一種鞏固閱讀效果的藝術再創造。“示意圖”的設計是最直觀、最得力的閱讀手段之一,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如何製圖?首先是“布圖式樣”問題。根據文體特點和內容需要,可相應采取“對比式”、“對稱式”、“情節式”、“歸納式”、“演繹式”、“導遊式”、“賞析式”、“放射式”、“圖示式”、“表格式”、“回環式”、“顯微式”、“形像式”和“綜合式”等格式。

其次是層次標題的擬定、字詞句的選擇、中心思想的挖掘、寫作特點的歸納、各種符號的運用,都要求簡明扼要、層次清晰。

【檢測——信息輻射】

這是分兩步(先“小組議論”,後“班級交流”)完成的:

(1)學生提問,互相質疑,討論評述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要給自己的思維流程定向,要求學生或把疑點提出來,互相探討,尋求真諦;或把自己的自讀所得攤出來,讓同學們驗證。同學們可以根據文章的實際情況,自行確定設問。如開頭、結尾、過渡照應、人物主次、材料詳略、人物刻畫、寫景襯托、標點修辭等等,其作用如何,都可以根據不同文章的不同特點,設計出相應的問題。通過這種質疑訓練,進一步培養學生善於從不同角度、不同的方向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學生演示圖表、按圖分析課文

這種檢測方式是指令某一、二個“自析小組”選派代表到黑板上演示各自設計的分析圖表,分別按圖當眾口頭分析課文,然後請同學們議論補充。這種形式既是對前三步流程的檢驗,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課堂上形成縱橫交錯的信息網絡。

(3)老師導思,裨補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