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那塊討厭的短木板——記一次作文審題練習(1 / 2)

嗬,那塊討厭的短木板——記一次作文審題練習

議論型供料作文,一向是中學生寫作的難點。難就難在它僅僅提供部分寫作材料,有時連題目也不作規定,卻要求學生寫出一篇立意深刻、說理透辟的議論文。在這中間,能否完整地把握材料內容,進而準確地提出觀點,又是關鍵。如果觀點提煉得不準確,則可能全局告吹。

既然是難點,就需要進行重點訓練。一道供材料作文題就這樣出現在投影屏幕上:

“木桶理論”是現代管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意思是:一隻木桶的容水量,不取決於木桶中那塊最長的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要想使木桶裝更多的水,就要設法改變那塊最短的木板的現狀。

要求:根據材料,自選角度,準確地提煉出觀點。

教室裏悄無聲息。一雙雙明亮的眼睛陷入了沉思。許久,開始出現喃喃自語,有的在紙上寫寫畫畫;接著三三兩兩的交頭接耳,小聲議論,進而前前後後的意見交鋒,男男女女的激烈爭辯……

“老師!”一隻手舉了起來,“您看我概括得對不對……”

“老師!”另一隻手舉得更高,“我們幾個人認為從這個材料中應提煉出……”

…………

我微笑著迅速把它們寫在黑板上:

(1)不要忽略小問題,因為大問題是由小問題積累而成的。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們應該善於取長補短。

(3)隻有抓住關鍵問題,解決主要矛盾,才能提高效益。

(4)要全麵地看問題,不能顧此失彼。

(5)隻有改善薄弱環節,才能提高整體水平。

顯然,學生們列舉出來的論點,大多數未能觸及材料本身所包含的實質性問題,究其原因,是沒有完整、準確地理解材料。隻有一字一句地仔細通讀,認真分析句與句之間的關係,從整體上把握材料,才能避免“盲人摸象”式的錯誤,從而準確地提煉出觀點。這是寫議論型供料作文的關鍵步驟。而這種能力的形成,又必須靠學生自己“運用腦髓,放出眼光”(魯迅語),反複斟酌,多次練習才能獲得;老師是不應該、也不可能越俎代庖的。

於是轉入集體評議——引導學生回過頭來重新閱讀材料,琢磨材料包含的實質性問題,再與黑板上羅列的各種提法一一對照,予以鑒別。經常使用的方法是“篩選法”,即首先刷掉距材料的本質較遠的,依次漸進,最後剩下的就有可能是正確的或基本正確的。

教室裏頓時又熱鬧起來,但這次此起彼落的爭辯與前次明顯不同:讚同或反對,都從材料裏找根據。看著那一張張因爭論而微微發紅的臉孔,我覺得這堂課的第一項訓練要求——“細讀材料”,達到了。

還沒有等我打出“開始評議”的手勢,一個學生已舉起了手:“老師,我們小組認為第五種提法有道理。”

“哦,不先用篩選法了?”

“我們——我們先說哪一個對,可以嗎?”

“可以。但要緊的是說出道理。”

他侃侃而談:“材料介紹‘木桶理論’一共有兩句話,它們之間是因果關係。因為‘一隻木桶的容水量不取決於木桶中那塊最長的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所以‘要想使木桶裝更多的水,就要設法改變那塊最短的木板的現狀’。後一句話是關鍵句,是材料講的中心意思。第五種提法‘隻有改善薄弱環節,才能提高整體水平’,符合這個意思。”

話音剛落,教室裏一片活躍,有的點頭,有的喊“對!”,更多的是眼裏閃動著讚許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