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泰山》預習指導
新學期開始,老師捧著高中第一冊語文課本走進教室。今天教第一課《雨中登泰山》。
上課了。老師先宣布了今天的學習內容,並且滿懷激情地向學生簡單介紹了自己1984年遊覽泰山的體會:泰山是五嶽之首,高峻挺拔,巍峨壯觀,文物薈萃,幾千年來,人們把它當作崇高偉大的象征。我告訴學生,本文作者李健吾說:“登泰山不足為奇,妙就妙在雨中。”雨中登泰山究竟有何妙處,請大家閱讀課文。閱讀的要求:第一,快速閱讀課文,按照課文後麵《思考和練習》第二題的要求,找準作者登泰山所描寫的對象和重點描寫的景物;第二,閱讀課文注釋,若是還有不懂的詞語自己查詞典,有疑難問題可以提出來討論。
自讀完畢,我首先要學生按《思考和練習》第二題的要求,說出作者一行登山時所描寫的對象和重點描寫的景物。有幾個學生相繼發言。他們先按登山的進程回答了所描寫的對象,基本正確,但也有一些錯誤。例如,有人在“長門洞”和“經石峪”之間加了一個“二天門”,而把“黃峴嶺”之後的“二天門”說成是“二天門石坊”;還有的在“二天門”與“雲步橋”之間加了個“南天門”。
對這些錯誤,我沒有直接指出,而是進一步引導學生再去閱讀課文的有關語句。原句是這樣的:“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進虎山水庫的中奚穀,陪我們一直陪到二天門。”我問學生:在這一句中,流進虎山水庫中奚穀的是什麼?陪我們一直陪到二天門的又是什麼?學生回答:“水”。我肯定了學生的回答,並引導他們理解這句話是寫水的流向,是水陪到二天門,不是作者一行當時已經到達二天門。至於過了“黃峴嶺”之後的“二天門石坊”,我又叫學生把這一句讀一讀:“靠住二天門的石坊,向四下裏眺望,我又是驕傲,又是擔心。”並讓學生想一想:這句的主語是什麼?“石坊”前麵的定語是什麼?這個定語起什麼作用?經過閱讀和思考,學生明確了這一句的主語是“我”,“石坊”前麵的定語是“二天門的”,表示“石坊”的領屬關係。這樣,他們也就明白了“石坊”是二天門的景物之一,作者“靠住二天門的石坊”,當然也就到了二天門了。由於這個問題搞懂了,類似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當我問在“二天門”與“雲步橋”之間是否應加上“南天門”的時候,學生很快回答出“水聲淙淙,跟我們跟到南天門”的是水,第八節的末尾“……終於在下午七點鍾,上到南天門”才是寫人。
討論繼續進行。我要求學生按《思考和練習》第二題的第二個要求,在重點描寫的景物下麵加上圈,學生依次在“虎山水庫”、“七真祠”、“雲步橋”、“慢十八盤”、“緊十八盤”和“天街”的下麵加了圈。我便問學生:“這些都是景物嗎?”這一問,學生活躍起來了。他們一邊看書,一邊議論。有的說“虎山水庫”、“七真祠”是景物;有的說“雲步橋”、“慢十八盤”、“緊十八盤”、“天街”幾處地方重點描寫的景物卻是飛瀑、翠鬆、山石、山池、山洞和雲海。在議論中,有的學生發現這道題有不夠嚴密的地方,按題目所示,描寫的對象和重點描寫的景物似乎是同一的,而事實上有的是同一的,有的是不同一的。聽了學生的議論,我情不自禁地讚揚學生議得好,於是因勢利導,啟發學生:“這道題應該怎樣改才能符合原題的意思呢?”學生們積極地思索起來,有的說把“景物”二字改成“景點”,有的說索性把“重點描寫的景物下麵”改成“重點描寫的地方”。我笑著表示讚同。
接著,討論第二個預習題,檢查詞語掌握情況。由於學生在自讀時就查詞典,並且隨時提出一些問題由老師作了解答,所以,一般詞語的檢查就從略了,隻著重討論課本上的兩條注釋:一是第七頁上的第四條注釋“吸翠霞而夭矯”,一是第七頁上的第二條注釋“齊魯青未了”。
“吸翠霞而夭橋”,課本上的注釋是:“出自晉代郭璞的《江賦》(見《文選》),夭矯,屈伸的樣子。”我告訴學生,關於“夭矯”一詞的注釋,不同的書,不同的詞典,釋義略有差異。如:
(1)自得之貌。(《文選》)
(2)屈曲而有氣勢。(《現代漢語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