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三課型反芻式”單元教學法

五步三課型反芻式單元教學法是整個單元教學按導讀、仿讀、自讀、測試和寫評五個步驟進行,而每個步驟又由自練、自改和自結三個課型組成。整個過程由“扶”到“放”,體現葉老“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學思想。

“五步三課型反芻式單元教學法”的前三個步驟概括了單元閱讀教學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根據各種不同文體的教材及各個試點不同程度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了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其中,圖示導讀法是經常運用的、很受師生歡迎的一種。我們的具體做法如下:

“五步”以單元備課教學,體現了語文知識結構的整體性、係統化,教學過程五步中的“導讀”、“仿讀”、“自讀”三步驟,體現葉聖陶“從扶到放”的主張。其圖示導讀,綱舉目張,使學生看清了閱讀分析文章的門道:舉一反三,知識遷移,通過訓練的積極參與,深化理解,提高能力。

【導讀步驟】

首先體現在教師事先精心設計的“導讀提綱”裏,以此提示本單元的學習要求、體裁特點和學習重點等,並設計出有關課文的基礎和能力的訓練題目,引導學生研討。在課堂上,同學們邊閱讀,邊思考,邊查工具書,邊解答,遇到困難就交換意見,相互啟發,教師隻在關鍵之處做點撥,引導他們作歸納小結。

導讀步驟由教師精心設計導讀示圖(納入自學提綱中),導讀示圖的設計要能再現課文結構脈絡和作者寫作的邏輯思路。納入自學提綱中的導讀示圖要能起到導讀的作用,框架由教師精心設計,內容由學生自學填寫(或者說“龍”由教師“畫”,“睛”卻由學生“點”)。學生在上課後接到自學提綱,首先要自己鑽研課文,然後完成好導讀示圖的填寫工作。填寫導讀示圖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鑽研教材,熟悉和掌握文章結構及作者思路的過程。導讀示圖的設計要能體現各年級學生知識、能力和年齡的特點,由淺而深,由簡而繁,要求也由低而高。完成導讀示圖的填寫及提綱中其它思考題,就是自練課的任務。以初中第一冊第一單元導讀《一件珍貴的襯衫》為例,設計導讀示圖。

導讀示圖中方格裏的字由學生自學課文後填寫。在自學填寫前,教師要及時發出反饋信息,進行思維導向。對填寫中的一些要求要交代清楚,例如第一段中括號裏的時間在課文中並沒有出現過,老師要引導學生先不要管它,待其它部分全部填完後才考慮如何填。

學生填完圖及完成提綱中其它思考題後,教師要從上中下三個類別的學生中找出幾個典型,讓他們在教師預先準備好的小黑板畫的導讀示圖上填寫他們的答案,然後由全班同學討論做比較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是自改課和自結課的任務。

高年級的學生要完成的導讀示圖就要設計得複雜一些,包括的內容層次要更多一些。

【仿讀步驟】

與導讀課不同的地方是讓學生仿照上一篇課文(導讀課)老師設計的思考練習題,根據單元和本課的要求,在堂上自己先提疑質難,然後再一起研究討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