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課題教學探索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可透出文氣,顯露文采。成功的課題教學,對揣摩作者的情感基調,對題旨文脈的把握,甚至對整篇課文教學結構的設計以及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下麵談談關於課題教學的一些作法和思考:

一、填充課題,把握主旨

像《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這類課題,明白如話,學生往往不作深思,有的老師也容易忽略。我首先讓學生弄清“為了”一詞。“為了”是個兼詞,兼屬連詞和介詞,在這裏是介詞,“為”應讀wèi,表目的,同“六十一個階級弟兄”組成介賓短語。接著要求學生把文題填充成一個完整的句子,以把握文章的主題:()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前邊大多填“黨和人民”,後邊大多填“千方百計找藥、送藥”。這個題句還有第二種處理方法:“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黨和人民千方百計找藥、送藥)”。經過填充分析,學生明確了,作為介賓短語的原題目,強調目的性,突出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後邊的補充部分,是具體行動,反映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新風尚。補充後的題目,完整地揭出文章的主題思想。《為了周總理的囑托……》這個課題,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處理。

二、字詞落實,以題帶文

有的課題,就是對全文內容的涵蓋和提挈。《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是江澤民同誌1990年5月4日在首都青年紀念“五四”集會上的講話的第一部分,選入課文時原題未變。這個題目前邊省略了“青年要”或“青年應該”這類詞語。從全文看,這個題目本身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題目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我首先讓學生把詞段劃開,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接著要求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對應的具體內容。從文章中不難看出,“新的曆史條件”指的就是建設和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促進祖國統一的事業,顯然,獻身於建設和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獻身於促進祖國統一事業便構成當代愛國主義的具體特征。而這些恰好是文章主體部分闡明的內容。於是,學生對整個內容有了一個明晰的輪廓:主體部分談為什麼要“繼承和發揚”及“繼承和發揚”什麼的問題,文章後三個自然段,論述如何“繼承和發揚”的問題。課題中的三個因素明確了,文章內容結構的學習就基本上成竹在胸了。

有些課題對個別字詞要考問再三。例如《林黛玉進賈府》中的“進”字,盡可抓住不放。我們可以提問或讓學生明了:第幾次“進”?“進”程中先到了哪裏?後到了哪裏,又去了哪裏?(賈府環境、行文結構)行“進”時看到了哪些人?(眾多人物出場)林黛玉行“進”時的神態特征?(“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上邊有關“進”的問題如能搞清楚,就等於跟著林黛玉進賈府一趟,那麼,賈府的環境和眾生相也差不多就曆曆在目了。字詞落實,以題帶文,還有一個詞序問題。詞序的換位錯位,觸幽發微,可洞察題目與文章內容的某種關係。如上一個課題,可以讓學生試一試,“繼承和發揚”並列短語前後兩個詞能否調換?為什麼?再如《義理、考據和辭章》等,這種方法使學生認識到,課題詞序與文章內容有一定關係,提高了審題命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