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追求創造活力的實驗探索
一、實驗課問題的提出
中學語文教學曆經幾代人艱苦改革,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湧現出一批較成熟的改革流派;但就大多數教師的教學而言,距離時代發展對培養自主性創造性人才的需要,還有很大的差距。
筆者在語文教壇執教35年,曆經建國以來語文教學幾次大的改革實踐,一些有聲有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改革,往往時過境遷,留在教壇上的依然是幾十年前的那個“舊我”,究其原因是缺乏對一種有生命力的教學模式的建構。
二、創造性語文教學模式的原則及框架
教學模式是先進教育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間的一座橋梁,一種中介,是對教學思想、方法、結構整體設計的相對穩定的一種教學思路。這裏提出的這種教學模式是本人基於對當代前沿教育理論的學習與實踐而提出來的。
1.這種模式的基本原則
(1)主體性和自主性原則
教師是教學主體,學生是學習主體,隻有富有創造力的教學主體,才能煥發出學習主體的創造活力。
要煥發學習主體的創造活力,教師就必須尊重學生,注意養成學生的自主性。培養這種自主性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包括培養學生自學的心理素質(心誌堅、心力專、心趣濃、心緒寧)、自學的基礎(學力強調結構化的知識便於學生運用與遷移)、自學的智力品質(強調記憶、聯想、想像、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能力培養)、自學的方法與技巧(強調掌握聽、說、讀、寫基本方法,會篩選、歸納、整理、表述、運用、生成信息)、自我評價自我調控能力(強調一分為二而又把握好是非、對錯、美醜界限和自我調控心理,養成耐挫折而又善於與他人合作的品格)等方麵。引導學生從學會自力學習,進而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形成獨立、自尊、自重而又富於創造性的人格。
(2)活動性和優質性原則
所謂活動性就是保證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時間,所謂優質性就是保證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質量。
一般情況,一節課的1/3以上時間,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讀書、質疑、討論、答問、演講、互評、做卡片、整理筆記、作文等等,有時還安排時間到圖書館,查找資料。
為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質量我特別注意強化質疑這個環節,因為學生能提出問題本身說明他動腦筋思考了。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可分三個層次:淺層參與(一般的朗讀、複述和簡單問題的答問、討論、有準備的演說等,這種參與對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習較差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好處,但思維訓練不夠)、較深層次參與(自學提出問題,歸納文章要點,分析內容寫法,比較同類或異類文章異同,觀察生活現象或閱讀短文引發議論等,其參與特點是這些活動伴隨著積極的思維活動,智力得到較有力的開發)。深層參與(即創造性參與,後邊專門討論)。一堂課,做為高中學生所參與的活動應有一半以上屬較深層次和高層參與。
(3)創造性與求真性原則
所謂創造性是要以創造教育思想為指導,教給學生創造性思維方法,引導學生參與創造性活動,培養學生創造力。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前提是樹立每個學生都是有創造潛力的活生生的人的觀念,要珍視他們創造性思維的萌芽。
所謂求真性就是我們在發展學生多向、逆向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同時,注意思維的求同性與求真性,即對人類共同公認的和某一曆史時期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相對真理的認同,防止思維訓練的絕對化。
2.這種模式的基本模式框架
3.這種模式特點
教師的教學設計不再是單純設計自己的教學活動,而是既設計自己的教學活動,又設計學生參與學習的活動,而且這些活動的根本目的不再是單純灌輸知識而是學習主體的知識、能力與人格的全麵發展。
三、探索實踐
1.教師教給多種讀書方法,引導學生把文章讀活
為改變千篇一律的串講灌輸式,每學一篇課文,我總要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自讀課文,根據課文特點和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確定一種讀法:
讀詩和散文,要滿懷感情邊抑揚頓挫地誦讀,邊想像詩文中的意境。如講《沁園春·長沙》,如果簡單串講一篇,學生幹巴巴記幾條分析,過不了兩天就忘得一幹二淨了。現在我讓學生配樂反複誦讀,我也帶頭滿懷激情朗讀,學生被詞中那恢宏的氣勢、曠遠的意境、深邃的思想、優美的文字深深感染,不少學生在學習小結中提到這堂課令其久久難忘。一次十幾位新加坡朋友聽課,我和學生一起分段誦讀鬱達夫的《故都的秋》,他們也和學生一起被文中的意境所感染,課後向我豎起了大姆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