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課文的結構圖示導讀教學實驗
一、實驗背景
中學語文課文的教學,無疑是從形式到內容的深入。但是,究竟應該怎樣深入才能使學生迅速、深刻、全麵整體地掌握課文,發展閱讀能力,是一個研究得最多最廣泛然而仍未能真正解決的課題。
葉聖陶先生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是“遵路識斯真,入境始與親”。如果我們仔細分析葉先生的《語文教學二十韻》,使我們能悟省,找尋到每一篇課文的結構方式,就能基本解決語文閱讀教學這一課題。
因此,運用課文結構圖示導讀,可能是閱讀教學的重大突破。
的確,現在有許多語文教育家,從研究板書入手,發展著圖示導讀的方法。例如紹興師專的王鬆泉老師,潛心研究板書,創立了一門“板書學”,出版了多種課文圖示導讀集。此類書籍不斷出現,綜觀這些研究成果,固然帶了一個好頭,但大概由於拘泥於板書的明了簡潔,而未能全麵、整體性地解決課文的整體結構問題,圖示未免許多遺漏,仍不能把握導讀要領。
我以為,關鍵在於全麵分析課文結構,獲得整體性圖示,才能使學生迅速、全麵、深刻地掌握課文,發展閱讀能力。
二、實驗內容
因此,筆者從語文教學心理研究中發現,幾乎任何一篇課文,都可以從寫作的思路、作者的情感表達線索和材料組織的“象”的顯示中找到一種有機的全麵的結構關係,用“圖”標示出來,引導閱讀。姑且名之為“思路、情線與顯象結構圖示導讀”,或曰“語文課文結構圖示導讀”。
首先說明這種結構關係。
無論何類文章、無論何種作品,都要顯示出作者的一定的寫作思路和情感表達線索。文章、作品是思維產物,是情感的表達方式,這種思維,當然包括了作者寫作構思時的思路,這種思路總是反映在作品中的;同時,所謂“文章不是無情物”,“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任何一篇文章作品,都有作者在寫作時的一條情感線索。一般說,作者在寫作之初的構思,是相對冷靜的,有一條明晰的思路;在寫作過程中,是相對熱情的,他要把自己的好惡愛憎乃至審美情感流泄於字裏行間,因而有一條內隱的情感線索。這就使作品具有相對冷的“思路”和相對熱的“情線”,換句話說,作者的“思路”和“情線”物化於作品之中,形成了作品的有機統一的結構構架。從某種相對意義上說,“思路”是作品的“外形式”,“情線”是作品的“內形式”,二者相互聯係、相輔相成甚至融合而為作品的骨架。
然而一篇作品(一篇課文)的血肉在於內容。前麵提到“象”的顯示,在這裏,“象”的概念指什麼?它是指“意象”和“表象”。大體說來,中學語文課文可以分為文學類課文(所有各種文學作品,還包括一般記敘文)和科學類課文(說明文、議論文等)這樣兩大類。文學類課文由各種意象組合起來,通過一種文學性語言描述結構形成一定意境、形象或某種環境的整體有機畫麵,因為這不是作精純客觀的再現,而是有其主觀的“意”的參入的表現,所以這種“象”的組合是意象的組合;與此相對,科學類課文的“象”的組合是客觀表象的組合,說明文是一種“記敘性表象”,而議論文內容則是“概括性表象”的組合,其所以是表象,因為科學類課文要求如實地反映客觀的事物,通過科學性語言描述結構來顯示。這種“象”的文學性或科學性描述,有一定的結構關係,形成了“意象結構”或“表象結構”,就是作者根據他構思時冷靜的思路,組織材料按一定的方式描述出來,同時,在描述過程中順著他的感情走向而內化為一定的情感線索。這樣就形成了一篇作品的“思路、情線、意象或表象結構”,表現出一篇作品的整體的有機的聯係。
因此,我以為一篇課文的“圖示導讀”的圖,應該反映這種有機聯係,反映出一篇課文的整體性,才能在引導學生閱讀時獲得一種整體知覺。格式塔心理學特別強調這種整體性知覺,認為一個格式塔(知覺完形)就是一個心理經驗上的整體,這個整體不是部分的機械相加。整體重於部分,部分隻有在整體中才能發生作用,而一旦從整體中分離出來就改變了結構的本質。整體有一種既來自部分又超越部分的獨立的新質,這就是格式塔質。因此,把握整體結構關係,有可能獲得對課文的整體知覺,獲得這種格式塔質。格式塔心理學派的創立者之一,心理學家考夫卡在其《藝術心理學問題》中認為,藝術作品的各部分相互依存,組成了一個有結構的統一整體,這種整體對人發出某種要求,使人受到感染。他說:“藝術作品是作為一種結構來感染人們的。這意味著它不是各組成部分的簡單的集合,而是各部分互相依存的統一整體”。因此,運用“圖示導讀”的方法進行語文閱讀教學,首先必須分析一篇課文的結構關係,找到“思路”、“情線”、“意象或表象的文學性或科學性描述結構(組合方式)”,設計一個能以表現其從形式到內容的有機聯係的圖,才能達到一種整體性感知,獲得心理經驗的整體,才能深入思維,發展整體(篇什)的讀和寫的能力。如果隻就某一重點部分設計過於簡潔或零碎的圖示,則隻能得到某種局部的、零散的、片麵的感覺,而無整體的知覺。同時《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中學語文所選的課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文質兼美”、“適合教學”的,因而通過閱讀教學,可以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受到審美教育。而在審美感受中,對美的對象的知覺必然是整體性的。美的形象是由許多部分組成的有機統一體,由各部分及其相互關係構成的整體結構體現著美的規律。這正如鮮花的美是由花瓣組成的有機整體的花朵的形象顯示的,而不隻是感覺到一片片孤立的花瓣所得到的,泰戈爾說得好:“采著花瓣時,得不到花的美麗”。(見《飛鳥集》)狄德羅也說過:“當我聲稱一朵花美,或一條魚美,我意味著什麼呢?假如我孤立地考慮這朵花或這條魚的話,我所意味的沒有別的東西,不過是我在組成它們的各部分之間,看到了秩序、安排、對稱、關係,因為所有這些字眼隻是以不同方式來觀察關係本身而已”。(《文藝理論譯叢》1958年第1期)這裏,狄德羅指出對象的美不能脫離組成它的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因而要“觀察關係本身”,找尋到一個整體的有機組成方式。我們說一篇課文“文質兼美”,作者不愧名家,寫得好而為名篇,“適合教學”,首先因為這篇課文是一個有機整體,而不是一種七湊八合的東西。它一定有一條明晰的“思路”,有“象”的奇妙的並有某種描述規律性的組合和滲入其中的情感線索,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可以用圖示表達出來的有機整體,因而在設計導讀圖示時,應該考慮這種整體性和各種關係的有機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