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語文課堂當文章來做
把語文課堂當文章來做——偶然產生的一個念頭。興之所至,就不辭淺漏了。
想來,這是個可行的思維策略,因為課堂與文章似乎有太多的相似之處。文章需要創作,課堂何嚐不這樣;文章需謀篇布局,課堂也需合理安排;文章需要一個凝煉的主題,課堂未嚐不需要收束的教學目的;文章追求豐富的內容,課堂則要包羅萬象;文章講求辭采華美,課堂何妨文采飛揚;文章體裁五花八門,課堂形式生動多樣;哪怕是文章的錘煉修改不也對應著課堂設計的反複調整嗎?看來,理論上這個立論還是站得住腳的。那麼實際操作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課堂的謀篇布局。寫作上,從對“物”的感知到揮豪行文,中間必然要經過一個琢磨、思考的運籌階段。寫作不宜“卒急拈豪;袖手於前,始能疾書於後”。(清?李漁:《李笠翁曲話》)。同樣,課堂教學也不宜倉促上陣(就我輩後生小子而言),希冀臨陣磨槍。(未完)
其次,再談課堂“立意”。所謂“立意”,這裏當然是指教學目的的確立。我聽一些新老師講課,著實為他們著急。他們學見廣博,富有才情,很想借課堂來展示風采,恨不能一節課內教會學生所有知識,所以教學時常常是縱橫捭闔,旁征博引,及至不著邊際。這種精神實在讓人欽佩,然而實際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剛開始,學生可能會覺得新奇乃至興奮,但到後來,他們就可能感覺到“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結果是雲裏霧裏,似乎有所收獲,然而又確實不知道學了些什麼,長此以往,就會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覺——語文就是神侃,沒有什麼係統的知識可學,沒有什麼能力培養可言,進而視語文為可有可無之學科。曾有一新老師教完《沁園春?長沙》後感慨:我給學生講帝王史,他們下課卻問我“帝王史與課文有什麼關係”。實際上,我在教讀這一課時仍然涉及到這方麵的知識,不過我是圍繞著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這一主題來講的,於是點到即止,沒有作長篇大論,結果,學生反響很好。舉這個事例就是想說明:課堂教學其實是有中心可言的,這個中心就是本堂課的教學目的。語文知識包羅萬象,不是一兩堂課就能講得完的,我們能做到“一課一得”已經很不錯了,所以,每上一堂課之前,我們對教學目的都應該了然於胸,就象寫文章之前對於中心思想已經成竹在握一樣,靠著這一目標的指引,把學生渡過到知識的彼岸,如果中途偏離了航向,我們就需及時調整,哪怕到處是湖光山色,引人入勝,我們也要勇於割愛,因為我們有自己的路要走,而且這條路還很長,不能就此耽擱了行程。
再次,說說“課堂”這篇文章的內容。小小文章一方紙,大千世界在其中。文章內容需豐富,唯其豐富才能吸引得了讀者的眼球(未完)思路:文章需豐富,課堂也要豐富,幹癟內容不引人,似乎和前麵所講的矛盾,實則前者是前提,後者是…。。。散文“形散而神聚”,教學目的是神,內容是形。要做到課堂內容的豐富,就必須盡可能的多占有材料,做到“厚積薄發”。多占有材料:首先是課本教參的研究要透徹,但不能死盯住課本教參,要多占有新鮮獨特的材料,我們要求學生寫文章要事例新穎,而我們課堂上老是那幾個例子,大家都講得一模一樣,千人一麵,眾口一詞,然是會失掉學生的興趣的。比如:我們講“以靜襯動”的手法就老是搬出“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陳詞濫調,我們講煉字,就隻會說賈島的“僧推(敲)月下門”,或許,我們自己都會覺得乏味,覺得語文缺乏興味,進而喪失對語文教學的信心。要做到內容的豐富還要我們做勤快人,多收集資料,多汲取新鮮的養料,渠道當然就不用說了,要內容豐富還應注意:“薄發”,不能把收集到的所有內容都拿來講,要有選擇,揀精要的來說;要學會根據課堂的形勢,靈活取舍(包括教學的時間長短,學生的興味濃淡等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