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投激“浪”之“石”(1 / 1)

巧投激“浪”之“石”

韓愈的《馬說》文字並不艱澀,道理也並不難懂。通過教師範讀,學生齊讀,個別詞句稍加點撥,再分組賽讀,學生也就掌握了它的主要內容。倘若課文上到這裏,並無多大意義,因為這還沒有完成語文教學應該引導學生關注、評論現實社會,培養其自覺的社會參與意識與責任感,從而激發出更大的學習、生活熱情這一重要任務。為了架通課文學習與社會生活之間的橋梁,激活學生的思維,我決定投“石”激“浪”,遂向學生提問:“千裏馬為什麼不跳槽?”要求學生不拘一格,自由發表意見。果然,一石激起浪千重學生的思維火花被這個問題引發出來了。

甲生說:“跳槽跳槽,一定要有槽才能跳。不然,一個蘿卜一個坑,你能往哪跳?”

這開頭一炮引來哄堂大笑,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乙生說:“馬要跳槽,過分的限製是跳不了的。鼻子被拴住,腳手被捆縛,橫向交流不允許,即使外麵的世界再精彩,千裏馬也隻能死守一個槽。”

丙生接著說:“我同意上麵兩個同學的意見。但是大家要注意,即使具備了上麵兩個同學所說的條件,並不見得馬就能跳槽了。如果馬缺乏本領、缺乏‘Let’smetry!’的自信和勇氣,也絕對跳不了槽的。”

我聽到這裏,禁不住伸出大拇指,由衷地稱讚說:“講得好,講得好!前麵兩個同學說的是馬跳槽的外部條件,這個同學說的是內存條件。那麼,馬在市場上交換了,算不算跳槽呢?”

這一下,同學們的討論更熱烈了。

A生說:“換了主人,換了生存環境,當然算馬跳了槽。”

B生反對說:“不管到了誰的手裏,若一樣的不被重視,一樣的待遇低,生活條件差,也不能算跳了槽。”

C站起來支持A生:“你到人才市場交流了,換了工作單位,其實就是跳了槽。”

D生反對C生說:“那也並不見得。真正是雙向選擇的人才交流市場,馬與用人單位彼此都能中意,有助於盡馬之材,現馬之美,這種能體現優勝劣汰的交流,才算跳了槽。而馬無選擇用人單位自主權,卻被隨意安排工作單位,且一樣遭冷遇,受歧視,總的生存環境未變,不能算跳了槽。”

E生說:“韓愈所處的時代是‘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時代,不會有馬跳槽現象的發生,千裏馬擺脫不了受壓抑、遭摧殘的命運。而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國家才真正出現馬跳槽現象,這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戰略思想的結果。”

F生說:“馬跳槽現象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它有助於人才成長,經濟繁榮,國家昌盛。”

同學們從教材內容出發,既結合當時曆史,又關注當今現實,將討論的話題不斷推向縱深。他們的思維因此更顯廣闊、深刻、富有創見了。我滿懷喜悅,禁不住微笑了。看來,教師若用心琢磨教材,密切關注現實,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善加點撥,自然而巧妙地為學生架通教材與生活的聯係橋梁,必能激活學生思維之“浪”,培養其廣闊、深刻、富有創造性的思維品質,收到學文育人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