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生活
解放肢體回歸自然
戶外活動顯然是一個外延十分寬泛的概念,它包含了比如登山、遠足、垂釣、滑翔傘、滑雪、攀岩、漂流、溯溪、自行車、野營等內容,這些由來已久的活動,對於忙碌勞頓的現代都市人來說,則意味著解放肢體,放鬆心靈,回歸自然以及諸如此類的比較時尚的生活姿態。
我們把這些熱愛野外運動的人稱做背包族、背包客,有意思的是他們自己互稱為“驢友”。驢即是“旅”的諧音,富於創意的他們認為所有傳統的旅行者稱呼都無法表達自己對戶外活動的熱愛,於是,他們把自己戲稱為吃苦耐勞的“驢子”。“拉磨”則是他們對一切戶外活動的統稱。“驢友”約定俗成的規矩是自助旅行AA製,通常還自備幹糧,一般不打聽對方的姓名、職業、年齡。他們多數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中堅力量是公司的白領、機關職員,網上聚集的地方叫“磨坊”、“驢窩”、“驢壇”。
濟南的火鳥俱樂部就彙聚了這樣一批人。該俱樂部的旗手江瑋小姐熱愛旅遊,曾經在IT界打拚數年,兩年前在與驢友們的交流中碰撞出火花,辭掉收入不菲的工作注冊成立了這家俱樂部,作為掌門人一統江湖,那些誌同道合者便紛紛在此“落草”,成為忠實的會員。在江小姐看來,對戶外活動的熱愛源於一顆美好的心靈,與人的本性有關,開朗、寬容、善良的個性與協同合作的團隊精神會更加鞏固這個聯盟。
相約“驢壇”團隊出行
到了假期,如果有人選中了一個好玩的目的地,但他對這個地方了解不多,網上的“驢友”知道後,便七嘴八舌為他提供許多非常實用的信息:定票、路線、景點、古跡、飲食等,他據此形成了一份詳細的行程。然後,他開始在幾個“驢壇”貼文章征求“驢友”,一幫素昧平生又誌同道合的人在網上聊幾句,便在某酒吧見了麵,第三天就登上火車直奔目的地,共同度過一個難忘的節假日。回來後他們會寫出數篇遊記與人分享,如此,既鍛煉了身體,又陶冶了情操。
例如在省林工商公司工作的高曉群先生今年34歲,和妻子高潔都是某戶外俱樂部的元老級會員,他們二人相識相戀就源於這個共同的愛好。和所有工薪族一樣,他們沒有太多集中的時間到戶外遊玩,即便這樣,每逢長假都想出一次遠門,周末也基本被利用起來了。目前正值酷暑,但是兩人也沒有閑下來,每個周末都有不同的雲遊計劃。用高先生的話說,在家也挺浪費電的,不如出去吹吹山風,呼吸呼吸新鮮空氣。高先生是學林的,對植物生長、地貌地況頗感興趣,學有所用,每每能在野外活動中起到統領群雄的帶頭作用。
現代人有現代人的尷尬:渴望逃離現實生活的雜亂,又沒有太多時間;渴望“生活在別處”的瀟灑,又放不下太多責任……到戶外釋放一下壓力,“抽身離開,但並不太遠”,休養生息之後再投入工作,的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殘酷的自然界麵前,人往往是非常脆弱的。但是努力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和毅力是一種閃爍著勇敢者光芒的品質。每個人在剛接觸到這項富有挑戰性的活動的時候,都非常興奮,非常喜歡和投入,當然每個人也都相應地受到時間和金錢的製約。淄博的郭先生個人經商,有幾十萬的家產。除了十萬元的留存基金,他將其他的積蓄都投入到旅遊中,一年有大半的時間都在行走,也許同自然的貼近讓他尋找到了生命的真諦。同樣是發燒友的閻先生在濟南從事設計工作,收入並不穩定,可是一旦在商店裏看見心儀的野外裝備,他就不管下半個月吃什麼了。
齊魯戶外運動俱樂部的吳軍生介紹說,山東的戶外運動開展比較晚,大約在1999年下半年,由幾位黃河漂流探險的愛好者在濟南啟動這項運動,比北京晚了五六年時間。但發展比較快,據他調查,目前濟南市的驢友以職業女性具多,占60%以上為主,男性驢友32歲以上,老年登山者多。
他告誡說,驢友出行是一趟快樂的行程,但是不要為尋求刺激而出發,要認識到到戶外運動是人與自然的一種溝通,是一種健身方式,他提醒大家在戶外運動時一定要注意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