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財從“心”開始
求富已是正當的追求,圓富裕之夢已成為人們共同的向往。然而,在這龍騰盛世、商機無限的新世紀,心動不如行動,隻要敢於行動,人人都可以圓富裕之夢。
1.從“周媽媽”淨菜社談起
廣州有位名叫周慧芳的普通婦女,在廣州中山北路開辦了一家“周媽媽淨菜社”,專門把洗淨加工好的半成品菜送到各家各戶,結果一炮打響,生意越做越大,像滾雪球似的,員工由4人發展到500人,她頁因此成了廣州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周媽媽”。
周慧芳原是廣州一家工廠的工人,近30歲,一臉福態,夫妻雙雙都因企業倒閉而下崗。她家上有老、下有小,雙方父母中3位老人仙後患了癌症,生活頓時陷入極度的困境。為了生計,夫妻兩人到飯店打工、開排檔、跑營銷,嚐遍生活的艱辛,但始終沒有找到恰當的位置。她開始反思自己。她仔細分析了自己:初中畢業,沒有文憑,沒有技術,沒有關係,身體還特胖;當“空嫂”,條件差點,幹“白領”,水平不夠……想來想去,覺得自己做些婆婆媽媽、簡簡單單的事合適,便決定做淨菜生意。做淨菜生意,就是幹人家不願幹的事,正因為別人不願意幹,才有市場,有幹頭。於是,她在中山北路租了一間28平方米的房子,找了一輛舊三輪車,買幾把菜刀,幾隻籃子,和她先生一起,開辦了這家淨菜社。由於她替客戶買菜、擇菜,還要送菜入戶,隻收取10%的加工費,結果,一傳十,十傳百,口碑相傳,“周媽媽”生意越做越紅火,越做越大,連周圍的工廠企業食堂、大賓館、酒家都來找“周媽媽”做淨菜生意。如今,她已開起4家連鎖淨菜社,員工達到500人,成為廣州市首家規模宏大的淨菜市場。作為淨菜社老總的周慧芳,麵對電視台、報社以及社會各界的來訪,深有感觸地說:“我這人沒有什麼特殊的能力,隻是做淨菜生意,是幹別人不願幹的事,正因為別人不願意幹,才有市場,才有幹頭。”
從“周媽媽”淨菜社的成功,我們不難看到,雖然經商創業需要一定的天賦,需要一定的經驗和知識,但是,隻要你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有良好的個人素質,創業並不比從事教學或科研工作更難。我國尚處於建立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有的產業和行業相當薄弱甚至是空白,因此,創業的空間相當大,創業的機遇也非常多,像周慧芳這樣普普通通的婦女都能取得成功,我們為什麼就不能?我們現在已經無需忌諱談論追求財富。過上富裕而幸福的生活,是人類的共同理想,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改革開放的大潮早已滌蕩盡傳統的“視財富為糞土”的迂腐觀念。對財富的期盼,是絕大多數人的共同心理。求富已是正當的追求,圓富裕之夢已成人們共同的向往。在這龍騰盛世、商機無限的新世紀,我們還猶豫什麼?顧慮什麼?膽怯什麼?
趕快行動,幹不了大生意,就從小生意幹起,隻要你充滿自信,人人都可以圓富裕之夢,哪怕你是個平平凡凡的小人物。
2.缺乏自信心是致富的心理障礙
許多想經商致富的人到行動時又不禁自問:我是經商賺錢的料嗎?我行嗎?缺乏自信心,是妨礙創業的一大心理障礙。
五六十年前,魯迅先生曾經發問:中國人失去信心了嗎?先生當年的回答是:曆來中國就有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中國人還沒有失去挺拔的脊梁。
今天的中國人,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的洗禮,觀念日益更新,自信心日益增強。越來越多的人,敢於向命運抗爭,向自我挑戰,在創業致富的路上成就了無數的夢想。
有成就的人都很自信,而創造大財富的小人物,更是具有超強的自信心。他們堅定、果斷、不怕失敗,能作不懈的努力,而且敢於懷疑,不迷信權威。正是這種自信,使他們敢於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直到最後獲得成功。可見,自信心對於人生和事業有多麼重要。
著名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曾經這樣說過:“信心是生命和力量,信心是奇跡,信心是創立事業之本”。與此同時,他又告誡人們:自信心隻是一種自我激勵的精神力量,如果離開了自己擁有的條件,信心也就失去了依托,難以變希望為現實。這就說明了一個道理:不具備自身條件,也許你的創業征程將困難重重,但如果失去了自信心,你將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