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的外語學習模式
近年來,國外對外語學習過程的深入研究產生了一些頗有影響的理論模式,如Krashen 的監察模式,Bialystok 的策略模式。 Schumann的文化適應模式, Spolsky(1988)的第二語言學習的通用模式等等。這些模式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外語或第二語言學習的過程和這一過程中各種主要因素如何相互製約、相互作用、相互聯係,以及它們各自在學習過程中所占的份量。中國學生遵循外語學習的共同規律,但亦有其特殊性。如何根據我國外語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環境,設計概括性和科學性較強的外語學習模式,用以指導我們探討外語學習和教學的規律,幫助我們了解外語學習的性質和概貌,使我們的認識更加清晰和條理化,這是一項具有現實意義的科研課題。有關專家提出了如下模式:
模式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可以觀察得到的,它包括輸入、社會環境和語言運用三個單元。另一部分為影響外語學習的情感和認知因素、語言和交際能力、操作以及自我形象。這一部分是不能被直接觀察到的“黑箱”,是外語學習個別差異的根源,是外語學習心理研究者們最感興趣並努力探索的地方。模式的核心部分是能力。模式中所有其它因素均與能力有直接或間接的聯係。
模式始於“輸入”。“輸入”指學習者接觸外語信息,主要指在正規的課堂裏學習外語。在我國,很少學習者能夠在自然語言環境中發展其外語能力,即便不在課堂裏學外語,最初還得要有人指導。這是中國人學外語的一個特點,這一特點決定並影響模式中的其它因素。輸入本身有各種方式,涉及到不同教學法的采用以及課堂教學的組織。在模式中,把正規的學習作為輸入的一個主要特征,以區別在自然語言環境中的學習。
2·學習者的個體差異
“輸入”能否被學生吸收,取決於與學生本人素質有關的眾多變量。這些因素包括①態度與動機②自信、移情、焦慮③語言學能④學習策略。
(1)態度指學生如何對待外語學習。動機主要指為什麼要學外語。態度和動機是學習外語的動力所在。Gardner (1985)把與動機相關的學外語原因主要分為結合型和工具型兩大類。結合型外語學習者對目的語社團有真正的興趣。他們學習外語,為的是更好地與目的語社團的人交際,與目的語文化有更密切的接觸。工具型學習者所關心的,是如何利用外語去謀求一份好工作,改善自己的社會地位。他們更注重語言的實用性而不是社交的需要。在我國,多數外語學習者在接觸外語之前,對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和人民不太了解。相對而言,為到國外定居而學外語的人較少。外語多半作為升學與謀職之用。不少人學習外語,或出於考試的壓力,或由於社會的重視,或來自父母兄長的鼓勵和支持。模式中,動機和態度與“社會環境”有直接的聯係。
(2)自信、移情和焦慮是重要的情感因素。移情指學習者克服抑製心理的能力,是自己與他人之間暫時消除了心理隔閡,在情感上理解別人的經曆和感受。Guiora的研究表明,語言自我是外語學習者在母語習得體驗中逐步起來並具有保護性能的一種心理屏障。語言自我是否具有靈活性是學好外語的一個重要因素。抑製和焦慮均有降低自我靈活性的作用。它們與移情的聯係十分密切。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會使具有保護性能的心理屏障築起來。屏障越高,即抑製和焦慮心理越重,語言信息就越不容易攝入。
用外語與人交際,移情的問題顯得更加突出。外語學習者不僅需要了解受話者的認知和情感狀態,同時還要用自己不太熟悉的語言去達到移情的目的。在表達思想時,由於語言上的障礙,學習者做出錯誤的判斷是常事,誤解也時常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非常需要來自教師的移情;而教師有時卻忘記了自己學外語的經曆,對學生的錯誤過於苛求,使課堂教學出現情感危機,加劇了學生的抑製和焦慮的心理,使教學效果受到影響。因此,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如何滿足學生的情感要求,幫助學生提高自信心,拆除具有保護性能的語言自我心理屏障,增強語言自我的靈活性,降低抑製,消除不必要的焦慮,使學生感到自己為別人所承認和接受,這是外語教學中十分關鍵的一環。隻有處理好情感因素的影響,教師傳授的知識才可能不被學生的心理屏障擋回。
(3)“語言學能”是學好外語的潛在能力。它反映語言學習的特殊認知素質。學習者之間存在個體差異。他們掌握語言的速度不同,學習語言時在某些方麵的能力不同,如有的學習者辨音能力強些,有的語言歸納能力強些,有的模仿能力強些。這種差異的客觀存在說明語言學能的有效性。
(4)“學習策略”指學習者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運用某種思維方式或策略去獲取外語知識,提高語言技能,其中包括有意識的學習方法。學習方法的好壞因人而異,因年齡、性格、認知方式等因素而異。國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獲得成功的外語學習者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他們能夠充分利用或創造有利的學習條件,並根據個人的需要有意識地摸索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好的學習方法不一定適合每一個。通過學習體驗去了解自己的認知和情感特征,發掘自我,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學習方法,這樣的學習者會取得滿意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