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味品

北方過年,家家戶戶吃餃子,蘸點醋,別有一番風味。可是,你知道醋是誰發明的嗎?

兩三千年前,我國山西(省)運城這個地方,有位賢人吃叫杜康(又稱杜少康),很會造酒,被譽為“酒仙”。造酒剩下的渣子——叫做酒糟,有一股怪味,杜康常叫他的兒子杼拿去送給別人喂牲口了。

有一年,快過年了,親友四鄰都找杜康幫助造酒。臨出門前,杜康對杜杼說:“我要外出一些日子,酒蒸完了,酒糟由你處理吧。”杜杼想,現在家家都在準備年貨,誰要酒糟呢?於是,把自家的酒糟裝進一口大缸,加些水,蓋上蓋子,準備用來喂馬。

可是,快過年了,事情多,他一忙就把這事忘了。整整過了20天,杜杼晚上睡覺時做了一個夢:有位須白的老神仙向他要調味汁,他說:“我哪有調味汁呀?”老神仙指了指泡酒糟的大缸說:“這裏不就是嗎?到明天酉時就可以吃,已經包了21日啦!”古時候說的酉時,就是下午五點鍾至七點鍾的那段時刻。

第二天,杜杼醒來覺得這個夢很怪。快近傍晚的時候,父親杜康興衝衝地趕回家過年。杜杼向父親訴說了一下,杜康也覺得挺有趣。兩人走向大缸,打開缸蓋。呀,一股酸氣衝上來,好難聞!家裏人都說:“快丟掉,要不得!”不過,杜杼說:“反正酒能喝,這酒糟水是吃不死人的,讓我試一試。”他用舌頭尖嚐了嚐那黃水,酸溜溜的,覺得還不壞。

正月初一,全家和親友一道吃餃子。杜杼在父親的支持下,讓每人都來一點黃水蘸餃子吃。結果大家邊吃邊說:嘿,這味道真不賴!酸中帶甜、非常爽口、妙不可言。

黃水變成了調味品,該起個什麼名字呢?杜杼受夢的啟發,把“二(廿)十一日酉”這幾個字組合起來,就成了一個“醋”字。我國山西地方流傳的“杜康造酒兒造醋”的說法,就是講的這件事。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杜杼做夢並不是真的有什麼老神仙指點,而是他潛心鑽研酒糟水應用的下意識的反映。在古代雖然還不懂發酵方麵的知識,但是實踐出真知,酒糟水存放一段時間是要起變化的,變成了醋。這是千真萬確的。

現在,除了山西醋之外,其他各地還有名目繁多的醋,如米醋、曲醋、糠醋、麥醋、桃醋、李醋、大棗醋等。而醋的功用,也不止是調味品,還可作為其他日常用品的補充。如衣服被果汁汙染,滴上醋搓幾下就容易洗掉;洗頭發時,水中加點醋,洗後頭發會更加烏黑光潔;洗澡時在浴盆內加點醋.洗後身體能較快消除疲勞。總之,生活中用醋的例子多得很,你能再添幾例嗎。

糖精的發明

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的糖是從甘蔗、甜菜等植物中提煉出來的。植物界中還有一些比蔗糖更甜的物質。原產南美洲的甜葉菊,比蔗糖甜200~300倍;非洲熱帶森林裏的西非竹竽,果實的甜度比蔗糖甜3000倍;非洲還有一種薯蕷葉防己藤本植物,果實的甜度達蔗糖的90000倍。

隻是,這些比蔗糖甜成千上萬倍的物質,我們平時很少見到。我們平常用的比蔗糖還甜的物質是糖精,它比蔗糖要甜500倍。

從化學角度來看,糖和糖精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隻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它們都帶有甜味。糖精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1879年的一天下午,在美國巴爾的摩大學的實驗室裏,俄國化學家法利德別爾格,正愉快地在瓶瓶罐罐中迂回穿梭。今天他的心情格外好,一是他正在做的芳香族磺酸化合物的合成實驗進行得很順利,很快就會有結果出來;二是今天是他的生日,妻子娜塔莎已備好了晚餐,等他回去歡聚呢。

暮色降臨大地,實驗室逐漸暗了下來。法利德別爾格在煤氣燈下聚精會神地注視著燒瓶叫。翻滾的溶液,早已把晚上生日晚餐的事忘得一幹二淨了。終於,實驗有了眉目,他高興地拿起桌上的鉛筆,在實驗記錄簿上記下了實驗結果。此時,牆上的掛鍾“當當”地敲了起來,“哎喲,已經6點了。”他這才想起過了晚餐的時間,匆匆將鉛筆往口袋裏一插,套上外衣就往家跑。

妻子與丈夫一起忙了起來。丈夫擺上了酒杯、餐具,妻子則端來一盤盤菜肴。晚餐在歡愉的氣氛中開始了。

法利德別爾格叉起一塊牛排,往嘴裏塞去。突然,他停止了嚼動,略帶詫異地問:“娜塔莎,今天你在炸牛排裏放了糖?”“沒有啊,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往牛排中加糖的。不過,”妻子也奇怪地說,“今天的菜肴是有點不大對頭,你嚐嚐看,這色拉也帶有甜味。”

晚餐後,法利德別爾格仍在想這個奇怪的甜牛排和甜色拉。出於科學家的習慣,他要把原因找出來。在檢查完廚房用品後,他把疑慮的目光盯向了餐具,他舔了舔盤子的邊緣,略有所思,再舔了舔自己的手,然後,馬上抽出口袋裏的那枝鉛筆,也用舌頭舔了一下。

“問題出在鉛筆上,出在鉛筆上!”法利德別爾格發瘋的大聲嚷了起來,“娜塔莎,你瞧,凡是我用手接觸過的餐具都帶有甜味,而這甜味都來源於我用它寫過字的鉛筆。可以肯定,鉛筆上的甜味是在實驗室裏沾上的。看來,實驗室裏一定有一種奇怪的特別甜的物質,我要去查個究竟。”

法利德別爾格風風火火趕到實驗室,點上煤氣燈後,逐件逐件地仔細檢查實驗用過的器皿。終於,他發現甜味來自一種叫鄰磺酰苯酰亞胺鈉的化學物質。

這個偶然的發現給法利德別爾格開辟了一條通向新的發明的道路。從此,他集中全部精力,一心去研究這個煤焦油中提取出來的物質。他從又黑、又粘、又臭的煤焦油中提煉出甲苯,經過硫酸磺化、五氯化磷和氨處理後,再用高錳酸鉀氧化,最後經過結晶、脫水而得到了一種特別甜的白色結晶體。他把它叫做“糖精”,並測出它比蔗糖要甜500倍。

法利德別爾格立即宣布了他的發明,並在美國獲得了專利。1886年,這位化學家遷居德國,並在那裏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從煤焦油中提煉糖精的工廠。糖精就此開始闖入了人們的生活之中。

味精的發明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調味品。它的誕生至今還不到100年。

說起味精的發明,純屬一種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國大學的化學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由於在上午完成了一個難度較高的實驗,此刻他的心情特別舒展,因此當妻子端上來一盤海帶黃瓜片湯時,池田一反往常的快節奏飲食習慣,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嚐起來了。

池田這一品,竟品出點味道來了。他發現今天的湯味道恃別的鮮美,一開始他還以為是今天心情特別好的緣故,再喝上幾口覺得確實是鮮。“這海帶和黃瓜都是極普通的食物,怎麼會產生這樣的鮮味呢?”池田自言自語起來,“嗯,也許每帶裏有奧妙。”職業敏感使教授一離開飯桌,就又鑽進了實驗室裏。他取來一些海帶,細細研究起來。

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後,池田菊苗教授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帶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穀氨酸鈉的化學物質,如把極少量的穀氨酸鈉加到湯裏去,就能使味道鮮美至極。

池田在發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後,他便轉向了其他的工作。

當時一位名叫鈴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從海帶中提取碘的生產方法。當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後,靈機一動立刻改變了主意,“好哇,咱們不搞提取碘的事了,還是用海帶來提取穀氨酸鈉吧!”

鈴木按響了池田家的門鈴,一位學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攜起手來,池田告訴鈴木,從海帶中提取穀氨酸鈉作為商品出售不夠現實,因為每10公斤的海帶中隻能提出0.2克的這種物質。可是,在大豆和小麥的蛋白質裏也含有這種物質,利用這些廉價的原料也許可以大量生產穀氨酸鈉。

池田和鈴木的合作很快就結出了碩果。不久後,一種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現在東京淺草的一家店鋪裏,廣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變雞汁”。一時間,購買“味之素”的人差一點擠破了店鋪的大門。

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傳進了中國。這種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動了一位名叫吳蘊初的化學工程師的心。他買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這種被日本人嚴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麼東西。一化驗,原來就是穀氨酸鈉。又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他獨立發明出一種生產穀氨酸鈉的方法來:在小麥麩皮(麵筋)中,穀氨酸的含量可達40%,他先用34%的鹽酸加壓水解麵筋,得到一種黑色的水解物,經過活性炭脫色,真空濃縮,就得到白色結晶的穀氨酸。再把穀氨酸同氫氧化鈉反應,加以濃縮、烘幹,就得到了穀氨酸鈉。

吳蘊初把他製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來生產味精的人。1923年,吳蘊初在上海創立了天廚味精廠,向市場推出了中國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後,佛手牌味精不僅暢銷於中國市場,還打進了美國市場。吳蘊初也獲得了一個“味精大王”的稱號。

用水解法生產味精很不經濟,因為這種方法要耗用很多糧食,每生產1噸味精,至少要花費40噸的小麥。而且,在提取穀氨酸鈉時要放出許多味道不好的氣體,使用的鹽酸也易腐蝕機器設備,還會產生許多有害汙水。因此,日本的味精公司不得不繼續進行研究工作,以便用更好的方法生產出更好的產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