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酒糖茶
酒的曆史
酒是什麼時候,由誰發明的?實在抱歉,我隻能回答說:不知道。這樣講,未免會使你失望,那咱們就講講傳說吧。在中國,相傳是夏禹的五世孫杜康最早造酒的,離現在約有4000年了。在西方,則另有一說:大約在五六千年前,人們常用麥芽煮粥,吃不完的剩粥便倒在一個地方,結果倒剩粥的地方,經過自然發酵,居然生成了芬芳的液體。有一個餓漢經不起芬芳液體誘惑,竟去喝這發酵的液體,才喝了一口,便發出讚歎:“味道好極了!”這液體,便是酒。現代的酒中,啤酒是用麥芽做的,那麼,餓漢喝的美味液體,就應該是最早的啤酒了。
這餓漢是什麼地方的人?也不清楚。可能是中東一帶的人吧,因為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埃及和巴比倫等地的人民就大量地用大麥來釀造味道極淡的啤酒了。甚至,啤酒還出現在古老的漢漠拉比法典中:“賣11串酒的,如果不按規定用穀物交換,而擅用銀錢代替,或有缺斤減兩的,罰被丟人水中。”“犯人出現在啤酒店,若未通報逮捕,判處店主死刑。”“出家修行的人到啤酒店喝酒,處以火刑。”
這麼說來,啤酒是發源在外國的了?那倒未必,早在30U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有了使用麥芽釀造甜酒的成熟技術。至少應該說,我國也是啤酒的發源國之一。
不過,盡管有著前麵那麼一個傳說,一般人們總認為:葡萄酒的誕生早於啤酒。因為葡萄的皮上有酵母,當果實破裂,果汁和果皮接觸的時候,如果溫度適當,就會自然地進行發酵而變成酒,這個過程比麥芽變酒更為簡單些。據史書記載,公元前4000年或更早的時代,近東地區就已種植“威迪斯威尼非拉”。就是可以用來釀酒的葡萄。後來,種植葡萄的方法和葡萄酒的釀造技術才傳到歐洲大陸。
葡萄酒在中國的曆史就比較短了。大約在公元前100多年的西漢武帝時,葡萄由張騫從西域引進,最初在我國西北栽培,後來才傳播到各地。開始人們隻是把它當作水果食用,大約到東漢晚期才用來釀酒。即使到了那時,葡萄的栽培也還不普遍,葡萄酒還是一種很珍貴的酒,據史書記載,東漢靈帝時有一個得寵的宦官張讓,因為扶風地方的孟倫送給他一鬥葡萄酒,就將孟倫提升為涼州刺史。一直到唐代,尚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佳句,可見葡萄酒仍被視作為佳釀美酒。
經得起考證的中國發明最早的酒,恐怕要算黃酒了。酒,早時因其產在古屬越地的紹興一帶,也稱越酒或紹興酒。由於它越陳越香,加上曆史悠久,故又稱紹興老酒。
據日本的西園寺公一先生考證,黃酒已有4000餘年曆史了。春秋戰國時代,越地飲酒的風習,已很普遍。也許,讀者都知道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複國滅吳的故事吧。勾踐被吳王差放回越國後,看到越國遭到亡國的災難後,人口已大大減少,便訂出幾條獎勵生育的辦法,其中一條就是:老百姓養了孩子後,地方長官應發給酒以作獎勵!據說,勾踐在出兵滅吳前,還下令將酒傾倒在河中,令士兵飲河中之水,結果士氣百倍高漲,無往不勝,很快就拿下了吳國的都城姑蘇。
黃酒是用穀物釀造的。例如米,含大量澱粉。澱粉本身是不溶於水而且無味的物質,但是用水煮過,就成漿糊狀物質,經加人釀酒的“曲”(即“酒母”或“酒藥”)後,就會發酵,最後變成酒精。從有關製曲釀酒的我國古籍中,可以見到,在很早以前,我國就已經有了許多發酵技術方麵的創造,如用酸漿調節發酵,加熱殺菌以防止酒變質,加蠟或加油消除泡沫等。中國的這種製酒方法,與外國的不同,直到19世紀末,歐洲人在研究了我國酒曲後,才知道了這種與他們不同的方法,把它稱作“澱粉發酵法”。
至於在今天負有盛名的茅台酒,它不屬於黃酒類,而是一種燒酒。燒酒是含酒精量較高的一種烈性酒,在我國至少也有700多年的曆史了。不過,茅台酒本身的曆史要短好多,隻有200多年。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獎,就此奠定了它的“國酒”的地位。關於它的獲獎,也有一個小故事。
當年,茅台帶著它那土頭土腦的包裝陳列在博覽會中,根本就沒有人注意到它。眼看博覽會快結束了,一位中國官員隻得想了一個急辦法:他趁觀眾人多的時候,裝做不小心打碎了一瓶茅台酒。頓時,濃鬱的酒香飄滿了展廳,吸引住了觀眾。這是什麼酒啊,這麼香?是中國的“茅台”!於是,國內帶去的茅台酒被搶購一空。在最後的評比中,它竟然還得到了金獎。
啤酒話故
啤酒是備受歡迎的酒類飲料,它營養豐富、清涼爽口,醉而不烈、老少皆宜。由於啤酒中摻入了酒花,因而喝起來倍覺香濃味美。
啤酒中含有11種維生素、17種氨基酸,它不僅能促進腸胃蠕動,增加食欲,而且對人身的新陳代謝諸如利尿、暢汗等方麵也有相當的功用。甚至對心髒病、高血壓、肺結核等疾患的治療,亦有某些助益。
啤酒,一名皮酒,又稱麥酒,以大麥作為釀製的主要原料。亞洲是啤酒的故鄉,我國是它的原產地之一。人們一向以為啤酒是外來品,甚至認為中國釀製啤酒僅有一百多年的曆史。這種說法,並不可靠。
根據《後漢書》的記載,東漢時期有一個叫範冉的人,他與王免相處甚厚。在王免調任漢陽(今甘肅甘穀縣東)太守時,範冉和他的弟弟一起抬著麥酒放在鄭重擺設的壇桌上,侍候於道旁,為王矣餞行。這是把麥酒當作禮遇往來中宴請嘉朋的上等飲料。可見,我國釀飲啤酒已有近兩千年的曆史了。和世界上最早釀造麥酒的敘利亞大致相當。《隋書.西域國傳》還特地記載了黨項(今青海)人把漢人的大麥帶回去釀酒的事。
然而,由於封建專製的束縛,我國的啤酒工藝,一直得不到發展,多靠國外海運進口。到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這一年,我國啤酒的輸人量達十萬零六千八百餘斤。我國最早的啤酒廠是宣統年間在北京玉泉山首先創建的,這家啤酒的商標叫“雙合盛”。此後不久,上海和青島也先後各建了一個啤酒廠。偽滿州國時期,僅東北就已建有九個啤酒廠,但大多為外國人經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條件下,當時的啤酒工業實際上為帝國主義進行經濟掠奪所利用。
現在,我國大多數城市和地區都能生產啤酒,飲用的人也越來越多,有的名牌啤酒如“青島啤酒”、“上海啤酒”,已成為馳名全球的佳釀了。
米酒
許多西方人都熟悉日本的米酒,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這種酒所代表的這一類型的酒精飲料,起先隻有中國和日本才能釀造(日本的米酒是從中國傳播過去的)。米酒既不是葡萄酒,也不是酒精。目前釀造的某些米酒由於加人了酒精而提高了度數,但米酒本身就是一種在中國稱為“酒”的含酒精飲料,這種酒的粗略譯名為“烈性啤酒”。
幾千年來,全世界都在生產酒精含量也許隻有4%或5%的普通啤酒。古埃及人和巴比倫人已會釀這種普通啤酒,而在大約公元前1500年,中國早期的甲骨文也提及,先民祭祀時把它作為祭品獻給神靈。由於配料不同,又來自不同的地區,因此普通啤酒的種類很多。
至遲在公元前1000年,或許還要早幾個世紀,中國人為做“酒”已很熟練地掌握了發酵釀酒法。這種酒的濃度至少是普通啤酒的三倍。而在西方,在蒸餾酒飲料出現之前卻沒有哪種飲料的酒精含量超過11%(隻有一些葡萄酒達到了)。中國的這種“烈性啤酒”被認為具有實實在在的較高酒精度。從公元前800年或更早以前流傳下來的詩詞中,就有不少美酒醉人的描述。
烈性啤酒發酵工藝涉及穀物發酵的全新概念。普通啤酒碰到的主要問題是穀物中的澱粉無法發酵。幾千年前,人們發現,發芽的穀物含有一種物質(一種現在叫澱粉酶的酵素),它能把穀物中的澱粉分解成隨後可發酵的糖類,這就是世界各地古代製作啤酒的基礎。發芽的穀物被幹燥成麥芽,麥芽會“‘消化”普通穀類中的澱粉,從而釀成啤酒。
雖然中國人釀造這種啤酒跟外國人的做法沒有什麼兩樣,但他們發現了一種先進得多的做“酒”的技術,即製出稱為“曲”的物質來釀酒。做這種酒要有場地,先將小麥(有時用小米)煮半熟,讓它發黴。黴菌產生比發芽的穀物更有效的分解澱粉的酵素澱粉酶。因此,“曲”是黴菌加酵母的混合物。中國人把它和煮過的穀物混合在水中攪拌,就變成啤酒。澱粉酶使澱粉分解成糖,酵母菌又使之發酵變成酒。
人們還看到,在發酵過程中,如果不斷地往酒中加人煮熟的帶水穀物,那麼加得越多,酒的濃度就會越高。人們把這叫做“殺死”穀物。這種第一流的工藝最終達到了無法再前進的頂峰,而結果確實造出一種酒精度很高的飲料。除了幾世紀前它傳播到日本外,“烈性啤酒”從未被別的國家接納,事實上,它的名稱也沒有直接翻譯成任何西方的語言。這是中國的一項發明,但它還未被世界大多數人所知。
白蘭地與威士忌
雖然中國人很早就飲用葡萄酒,但由於這一事實未被人們廣泛了解,所以讀者聽說是中國人發明了白蘭地,一定會大為驚奇。當然,就更不會知道他們用蒸餾葡萄酒的方法來製作白蘭地。據史料證實,在中國,最晚於公元前2世紀便有人飲用葡萄酒。公元前126年,漢代使者、旅行家張騫從巴克特利亞帶回了優良的釀酒原料——紫紅色葡萄。不過,在此之間,《神龍本草經》中就已經有了用野葡萄和山葡萄釀酒的記載。
從冰凍的葡萄酒中可提取烈性酒最先是在中亞部落中被發現的。這些生活在極端寒冷條件下的人們注意到葡萄酒及另一些發酵飲料(如發酵馬奶)被冷凍後,其間有少量的不凍液體,這液體就是酒精,它在飲料中的水冰凍後仍保持液態。張華在公元290年所著《博物誌》卷五中提到:“西域有葡萄酒,積年不敗,被俗雲:可十年飲之,醉彌月乃解。”
新疆吐魯翻高昌部落從公元52G年開始不止一次地把從“冰凍葡萄酒”中提取的酒作為貢品進獻給中國(梁代)皇帝,用冰凍法提取酒精的技術後來逐漸被作為檢驗蒸餾酒精純度的方法之一。公元1378年,葉子奇在《草木子》中敘述道:“每歲於冀寧等路造葡萄酒,八月至太行山中,辨其真偽,真者不冰,傾之則流注;偽者雜水即冰淩而腹堅矣”(《草木子》卷三下)。冰凍葡萄酒的方法是由帕拉賽爾蘇斯在《阿西多克西斯》一書中介紹到歐洲去的。此書寫於公元1527年,但到公元1570年才得以出版,並引起歐洲人的轟動。他所描述的現象是如此奇異,此至於弗朗西斯.培根將信將疑地寫道(於公元1620年):“據帕拉賽爾蘇斯稱,如把一杯葡萄酒放到嚴寒的窗外,杯子中間會留有一些質量較餾酒要純的液體(當時用蒸餾提取酒精的方法已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