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與音樂

? 什麼是戲曲音樂?這個問題很難用幾句話說得清楚。顧名思義,戲曲音樂是指戲曲裏的歌唱與伴奏。但這並不能作為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因為這除了說出一個人所共知的現象外,並不能使我們得到什麼新的東西。戲曲為什麼要有音樂,為什麼沒有音樂就不成其為戲曲?戲曲音樂又是怎樣的一種音樂,它與其它種類的音樂形式又有什麼不同?對諸如此類的問題,一個簡單的答案是無法回答的,而這恰恰又是我們為探討戲曲音樂的特性所必須了解的。

為了把這些問題說清楚。我們還是先從戲曲藝術的特點、戲曲與音樂的關係談起。

戲曲是一種戲劇,從藝術分類上說,它屬於戲劇的範疇。但話劇、啞劇、歌劇、舞劇等也都是戲劇。它們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我們知道,以上各種形式的戲劇,大體上又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與音樂相結合的,如歌劇、舞劇皆是,可稱為音樂的戲劇;一種是並不與音樂相結合,這以話劇最為典型,可稱為非音樂的戲劇。雖然,近代的話劇也常利用音樂來加強氣氛的渲染,但這除了可以豐富話劇的表現力之外,對話劇藝術的基本特性並不發生任何改變。因為無論有無這種音樂,話劇都仍然是話劇。但對音樂戲劇來說,情況便不同了,無論是歌劇或舞劇,一旦沒有了音樂,它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戲曲,也屬於這種音樂戲劇的類型,不過卻是一種中國式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音樂戲劇。它同樣不能沒有音樂,雖然它在表現形式與藝術風格上同歌劇、舞劇的區別十分明顯。

中國戲曲這一特定的藝術形式是怎樣形成的?是基於戲劇與音樂的結合。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產生,都不是憑空而降的,它總有一定曆史的、傳統的淵源。中國戲曲的來源,是三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的綜合,即古代的歌舞、說唱與滑稽戲。這本來是各自獨立的藝術形式,各有自己的表演節目。但隨著曆史的發展,這三種藝術形式逐漸彙合到一起了,從而形成戲曲。歌舞本來並不表演故事,後來卻逐漸加進了故事情節;說唱本來隻是以第三者的身分敘述故事,後來卻搬上舞台以劇中人的身分表演故事;滑稽戲本來是以說白和動作進行表演,後來也逐漸加進了歌舞的成分。這樣彙合的結果,就形成了一種把歌唱、舞蹈、念白、戲劇表演融為一體的藝術形式,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戲曲。這個彙合過程,是歌舞、說唱的表演逐漸戲劇化,而戲劇表演又逐漸歌舞化的過程。由此可見,中國戲曲在形成之初,戲劇與音樂就不可分地結合在一起了。

中國戲曲發展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曆史。一部中國戲曲史,也是一部戲曲聲腔演變史。所謂聲腔,是指為戲曲所采用的、以某個地區的民間歌曲為基礎構成的、具有濃鬱的地方性色彩的曲調群,或稱曲調係統。中國最古老的兩種戲曲,宋代的南戲與元代的雜劇,都是用歌曲演唱的,但由於它們興起的地區不同,南方與北方的歌曲在風格上有明顯的差異,這就形成為兩支不同的戲曲聲腔,即南曲與北曲。南北曲的進一步演變,便是明代南曲四大聲腔的出現,即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昆山腔。它們各具不同的風格,是南曲流傳地區擴大以後,與各地民間音樂相結合的產物。四大聲腔的互相競爭與消化,促進了明清兩代戲曲的繁榮。在這以後出現的梆子與皮黃,又是作為兩支新的戲曲聲腔興起的。這種新聲腔是民間音樂的發展成果,它們又陸續繁衍出許多新的劇種,為中國戲曲的發展開創了新的局麵,影響和推動著近代許多地方戲曲劇種的產生。這個曆史說明,戲曲發展的每一進程,都與戲曲音樂的發展直接相關聯;曆史上每一劇種的形成,又總以某一聲腔的興起、變遷為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