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篇1(1 / 3)

因材施教篇

青少年心理的發展

每個人從出生到成熟到衰老,心理都在變化發展之中。通常,我們把個體從出生到成年期間所發生的積極的心理變化,稱為心理發展。

在心理學上,把個體從出生到成熟這一發展時期稱為兒童時期。以年齡為標誌,可將兒童時期劃分為乳兒期(0~1歲)、嬰兒期(1~3歲)、幼兒期(3~6、7歲)、童年期(6、7歲~11、12歲)、少年期(11、12歲~14、15歲)、青年初期(14、15歲~17、18歲)六個階段。中、小學生處於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定年齡階段,我們研究中、小學生心理的發展,就要揭示他們心理的發展有哪些主要特點,心理的發展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心理發展的動力是什麼等問題。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心理的發展是人積極反映周圍現實的結果。心理發展的過程是人對客觀現實反映活動的擴大、改善和提高的過程。因此,中、小學生心理的發展,是在他們積極反映周圍現實的過程中,其心理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從舊質到新質的不斷變化和完善的過程。他們心理的發展,既有連續的、漸進的、量的變化,又有質的變化。隨著新質的出現,使心理的發展達到新的階段。

一、影響心理發展的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兒童的先天素質和後天的生理發展。先天素質主要指那些與生俱來的,在機體構造、形態、感官和神經係統等方麵的解剖生理特征,這些特征通過遺傳而獲得。兒童出生以後,機體的結構和機能繼續生長、發育,經過十七八年的漫長曆程,逐漸達到結構的完善和機能的成熟,這一過程就是生理的發展。

兒童的生理因素是心理發展的自然基礎。

首先,兒童的先天素質是心理發展的必要物質前提。一個生來大腦就有缺陷的兒童,心理就不可能獲得正常的發展,這是人所共知的,無須贅述。就正常兒童而言,每個孩子的感覺器官結構、機能以及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等又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對於心理發展提供不同的可能性。如有的孩子嗓音特別好,就為以後發展歌唱才能提供了可能性。又如,人的高級神經係統根據興奮和抑製過程的強度、平衡性、靈活性,可分為四種類型,即強、平衡而靈活的活潑型;強、平衡而不靈活的安靜型;強而不平衡的不可遏止型以及弱型。這些神經活動的不同特點,表現為人的動作、情緒等方麵的動態特征,就構成了相應的四種氣質類型: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和抑鬱質。不同的氣質類型是兒童性格發展各異的基礎。

其次,兒童的生理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製約著心理的發展。

隨著兒童生理(特別是神經係統)上的不斷生長、發育,逐漸成熟,其心理日益由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向高級發展。比如,兒童出生後隻具有初級感覺。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阿脫金遜和赫爾卡特教授據有關研究指出:出生後第二天的嬰兒有味覺,喜歡吃甜的流汁,而不喜歡吃鹹的或沒有味道的流汁。對可口的液體,如甜牛奶吮吸較快,而對淡水吮吸較慢。關於新生兒的嗅覺,也有人進行了研究。他們用浸放在氣味不同的液體中的棉花球作刺激物,觀察新生兒的頭部的轉動、心跳速度和呼吸等有關變化,結果發現當新生兒聞到酸的氣味時,嬰兒就把頭轉開,心跳、呼吸速度也加快,表明他厭惡酸的氣味。這些味覺與嗅覺有適應環境的價值,有助於新生兒避開有害的物質。新生兒的這些簡單反應,帶有本能的性質,不能作為其認識世界的標誌。這時他們的大腦發育水平很低,此時的兒童隻是一個軟弱無力的幼小生命而已。

在兒童出生後的一年裏,身體的各器官、係統迅速生長、發育,神經係統的結構和功能逐漸發展、增強,分化抑製形成,能夠建立起較精確的條件反射,所以,不但感覺有迅速的發展,而且出現了知覺。從出生後第五六個月起,可以明顯地看到兒童的知覺活動,如能辨認物體,區分成年人的聲音和形象等等。到了一歲左右,兒童開始形成以詞為條件刺激物的第二信號係統——條件反射,不僅能夠聽懂成年人的簡單語言,而且自己也開始學習說話了。

兒童第二信號係統的發展為其認識活動,特別是抽象思維活動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其心理活動變得日趨複雜起來。

兒童生理發展呈現出一定的順序性和階段性,這種規律也在一定程度上製約著兒童心理的發展。例如,兒童身體的生長發育順序一般是頭——軀幹——上肢——下肢,其中骨胳、肌肉的生長發育又是先大後小。與此相應的兒童動作的發展也有一定的順序:2~3個月時頭可隨視、聽自由轉向、抬起;四個月時可用肘支撐抬胸並且能從仰臥位翻向側臥位;五個月時可以從仰臥位翻向俯臥位並且能抓握懸掛的玩具;六個月時能握成人手從坐位站起並且由成人挾腋下作跳躍動作;七個月時能翻身取玩具並且坐穩;八九個月時會爬並且扶杆站起;十個月時能獨立站片刻並會自己坐下;11~12個月時便能在成人攙扶下學習走路。學會走路以後,1~2歲的孩子逐漸掌握跳、攀、投、上下台階的動作,到二歲半到三歲左右才能雙腳協調地進行各種跑、跳及平衡動作。兒童手臂的動作,特別是小肌肉動作發展稍晚,一歲半以後孩子才能進行一些比較精細、靈活的動作,如搭積木,用勺吃飯,洗手,洗臉。三歲左右時孩子可以握筆有目的地畫簡單的線條並用橡皮泥捏物,還能自己解衣扣等。

又如,兒童神經係統的結構和功能也顯示著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在大腦重量方麵,新生兒時約380克左右,三歲時達900~1011克左右,七歲可達1280克左右,11~12歲時基本達到成人腦的重量。神經纖維在數量和長度上也是隨年齡漸增。大腦皮層的機能發展是從新生兒的無條件反射逐漸到建立條件反射和日趨複雜的動力定型;從第一信號係統占優勢(幼兒期及以前)到第二信號係統占優勢(童年期以後);大腦皮層的成熟過程按枕葉——顳葉——頂葉——額葉的順序,到兒童十三四歲時才基本成熟。兒童高級神經活動這種發展的順序性就是兒童心理發展水平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物質基礎。

兒童生理的發展還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點,形成波浪式的發展。在兒童出生後到成年期間,在身高、體重和腦的生長發育的速度方麵,出現兩次增長的高峰期。在此期間,兒童身高、體重及腦的結構、機能迅速發展。身高、體重生長發育的第一次高峰在出生後第一年,腦發育的第一次高峰期在四五歲左右。而身高、體重和腦發育的第二次高峰期都在兒童的青春發育期。與生理發展的這一規律相應,兒童的心理發展也出現一定的階段性。據研究表明,嬰、幼兒期是兒童智力迅速發展的一個階段,因此在此段進行早期教育,便會取得明顯的效果。到青春發育期,兒童的智力發展又有若幹加速,或逐漸達到高峰,呈明顯轉折。例如,有的研究表明,兒童的知覺在青春期可達最高水平,記憶、比較判斷力和動作反應也向最高水平趨近。若教育得力,到青春發育期時,常是兒童智力和各種特殊能力獲得發展和定型的關鍵時期。

綜上所述,生理因素在兒童心理發展中是必要的物質前提和基礎。如果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不考慮兒童生理發展的可能性來要求兒童的心理發展,違反了客觀規律,就會有損於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

然而,生理因素隻能給兒童心理發展以可能性,並不能決定兒童心理的發展。天資再好的孩子,沒有一定的條件,不經過良好的教育培養,也不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決定兒童心理發展的是社會環境的教育因素。

社會環境主要是指社會生產方式及由此決定的國家政治、經濟、思想、教育等,此外,還有家庭、鄰裏、親友等。這些因素在一定意義上決定兒童心理發展的水平、方向和個別差異。比如,在當今科學技術發展的時代,兒童的生活環境大為豐富,他們能接觸到前輩人在兒童時期不可能接觸的許多事物,因而現代兒童心理發展的水平就會不斷提高。但是就是生活在同一時代的兒童,由於所處的家庭、具體的社會環境及教育影響的不同,心理水平和特點也會存在差異,如當前現實中出現的許多天才兒童,他們智力過人的最重要原因,是獲得了良好的早期教育。

社會環境(包括教育)對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不同的個體在相同的社會環境下可以形成基本相同的心理年齡特征;不同的環境和教育條件可以促使兒童素質的不同方麵得以改造,並使心理向不同方麵發展,從而加大兒童心理的個別差異。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教育條件,就可以充分挖掘兒童心理發展的潛力,以造就特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