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山部下、水部上
虎丘山
虎丘山銘曰:晉司徒東亭獻公王珣撰,雲武丘山先名海湧山。
《吳越春秋》曰:闔廬死,葬於國西北,名虎丘,穿土為川,積壤為丘,發五都之士十萬人,共治千裏,使象摙土,塚池四周,水深丈餘,槨三重,傾水銀為池,池廣六十步,黃金珠玉為鳧雁,扁諸之劍魚腸三千在焉,葬之已三日,金精上楊,為白虎據墳,故曰虎丘。
王珣虎丘記曰:山大勢四麵周嶺,南則是山逕,兩麵壁立,交林上合,蹊路下通,升降窈窕,亦不卒至。
【詩】張正見從永陽王遊虎丘山詩曰:滄波壯鬱島,洛邑鎮崇芒,未若茲山麗,岧嶢擅水鄉,地靈侔少室,塗艱像太行,重岩摽虎據,九曲峻羊腸,溜深澗無底,風幽穀自涼,寶沉餘玉氣,劍隱絕星光,白雲多異影,丹桂有藂香,遠看銀台竦,洞塔耀山莊,瑞草生金地,天花照石梁。
【序】晉顧愷之虎丘山序曰:吳城西北,有虎丘山者,含真藏古,體虛窮玄,隱嶙陵堆之中,望形不出常阜,至乃嵒崿,絕於華峰。
陳顧野王虎丘山序曰:夫少室作鎮,以峻極而摽奇,太華神掌,以削成而稱貴,若茲山者,高不摡雲,深無藏影,卑非培塿,淺異棘林,秀壁數尋,被杜蘭與苔蘚,椿枝十仞,掛藤葛與懸蘿,曲澗潺湲,脩篁蔭暎,路若絕而複通,石將頹而更綴,抑巨麗之名山,信大吳之勝壤,若乃九功六義之興,依永和聲之製,誌由興作,情以詞宣,形言諧於韶夏,成文暢於鍾律,由來尚矣,未有登高能賦,而韜斐麗之章,入穀忘歸,而忽鏗鏘之節,故總轡齊鑣,競雕蟲於山水,雲合霧集,爭歌頌於林泉,於時風清邃穀,景麗脩巒,蘭佩堪紉,胡繩可索,林花翻灑,乍飄颺於蘭皋,山禽囀響,時弄聲於喬木,班草班荊,坐磻石之上,濯纓濯足,就滄浪之水,傾縹瓷而酌旨酒,剪綠葉而賦新詩,肅爾若與三逕齊蹤,鎗然似共九成偕韻,盛矣哉,聊述時事,寄之翰墨。
【書】陳張種與沈蜅書曰:虎丘山者,吳嶽之神秀者也,雖複峻極異於九天。隱磷殊於太一,衿帶城傍,獨超眾嶺,控繞川澤,顧絕峰岑,若其峰崖刻削,窮造化之瑰詭,絕澗杳冥,若鬼神之仿佛,珍木靈草,茂瓊枝與碧葉,飛禽走獸,必負義而膺仁,是以曆代高賢,輕舉棲讬,梵台雲起,寶刹星懸,自非玉牒開祥,金精蘊耀,豈其神怪,若此者乎。
陳沈蜅答書曰:若乃三江五湖,洞庭巨麗,寫長洲之茂苑,登九曲之層台,山高水深,雲蒸霧吐,其中之秀異者,實虎丘之靈阜焉,冬桂夏柏,長蘿脩竹,靈源秘洞,轉側超絕,遠澗深崖,交羅戶穴。
蒜山
劉楨京口記曰:蒜山無峰嶺,北懸臨江中,魏文帝南望而致歌,太平禦覽四十六作歎。
山謙之南徐州記曰:蒜山北江中,有伏牛山。
【詩】宋顏延之侍遊蒜山詩曰:睿思纏故裏,巡駕匝舊坰,陟峰騰輦路,尋雲抗瑤薨,《文選》二十二作甍。
春江壯風濤,蘭野茂荑英,宣遊弘下濟,窮遠凝聖情。
宋謝莊侍宴蒜山詩曰:龍旌拂紆景,鳳蓋起流雲,轉蕙方因委,層華正氛氳,煙竟山郊遠,霧罷江天分,調石飛延露,裁金起承雲。
石帆山盛弘之《荊州記》曰:武陵舞陽縣,有石帆山,若數百幅帆。
謝靈運遊名山誌曰:破石溪南二百餘裏。又有石帆,脩廣與破石等度,質色亦同,傳雲,古有人以破石之半為石帆,故名彼為石帆,此名破石。
【銘】宋鮑昭石帆銘曰:應龍剖流,息石橫波,下潀地軸,上獦星羅,牽湘引漢,欱蠡吞沱,西曆岷塚,北寫淮河,渺淼泓藹,積廣連深,淪天測際,亙海窮陰,雲旌未起,風柯不吟,崩濤山逐,鬱浪雷沉,穆戎遂留,昭禦不還,徒悲猿鶴,空駕滄煙。
石鼓山
《臨海記》曰:郡西白鶴山,有石鼓石搥,世雲石鼓鳴則土地寇亂,隆安初,此鼓屢鳴,果有孫恩之賊。
舊說,鄴西北有石鼓,懸著山旁,鳴則有軍兵動,零陵永正鄉,有鳴石二所,其一狀如鼓,俗名石鼓,泉陵縣有石鼓,舊聞數十裏,今無聲。
王韶之《南康記》曰:寧都溪之西,有一山,狀如鼓,相傳謂之石鼓,去縣三裏,壁立百餘丈,赫然似朝霞初暉,異於凡石。
盛弘之《荊州記》曰:建平郡南陵縣有石鼓,南有五龍山,山峰嶕嶢,淩雲濟竦,狀若龍形,故因為名。
【詩】晉庾闡觀石鼓詩曰:命駕觀奇逸,徑鶩造靈山,朝濟清溪岸,夕憩五龍泉,鳴石含潛響,雷駭震九天,妙化非不有,莫知神自然,翔霄拂翠嶺,緣澗漱岩間,手藻春泉潔,目玩陽葩鮮。
石門山
遠法師廬山記曰:西南有石門山,其形似雙闕,壁立千餘仞,而瀑布流焉。
周景式廬山記曰:石門山在康皇東北八十餘裏,是一山之大穀,有澗水,亦名石門澗,吐源浚遠,為眾泉之宗,每夏霖秋潦,轉石發樹,聲動數十裏。
劉楨京口記曰:石門,二山頭相對,高二十餘丈,廣六十餘步,謂為石門,行道所經。
謝靈運名山誌曰:石門山,兩岩間微有門形,故以為稱,瀑布飛瀉,丹翠交曜。
【詩】宋謝靈運登石門最高頂詩曰:晨策尋絕壁,夕宿在山棲,疏峰抗高館,對嶺臨回溪,長林羅戶穴,積石擁基階,連岩覺路塞,密竹使逕迷,來人忘新術,去子惑故蹊,聒聒夕流駛,噭々夜猿啼,沉冥豈別理,守道自不攜,心契九秋幹,目玩三春荑,惜無同懷客,共登青雲梯。
又石門岩上宿詩曰:朝搴苑中蘭,畏彼霜下歇,暝還雲際宿,弄此石上月。鳥鳴識夜棲,木落知風發,異音同致聽,殊響俱清越,美人竟不來,陽阿徒晞發。
【書】梁吳筠按當作均,後同。與顧章書曰:仆去月謝病,還賝薜蘿,梅溪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雲,深溪蓄翠,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饒竹實,山穀所資,於斯已辦,仁智所樂,豈徒語哉。
太平山
孔皋延祐四明誌七作曄。又《太平禦覽》四十七引孔書皆作曄,後同。會稽記曰:餘姚縣南百裏,有太平山,山形似繖,四角各生一種木,木不雜糅,三陽之辰,華卉代發。
孔靈符會稽記曰:餘姚江源出太平山,東至浹江口入海。
【詩】齊孔稚珪遊太平山詩曰:石險天濬分,林交日容缺,陰澗落春榮,寒岩留夏雪。
【銘】晉孫綽太平山銘曰:隗瓘太平,峻逾華霍,秀嶺樊縕,奇峰挺崿,上幹翠霞,下籠丹壑,有士冥遊,默往奇讬,肅形枯林,映心幽漠,亦既覯止,渙焉融滯,懸棟翠微,飛宇雲際,重巒蹇產,回溪縈帶,被以青鬆,灑以素瀨,流風佇芳,翔雲停藹。
岷山
《尚書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為沱。
《河圖》曰:岷山之地為井絡,帝以會昌,神以建福,上為天井。
【讚】晉郭璞岷山讚曰:岷山之精,上絡東井,始出一勺,終致淼溟,作紀南夏,天清地靜。
會稽諸山《吳越春秋》曰:範蠡作城訖,怪山自至,怪山者,琅耶東武海中山也,一夕自來,百姓怪之,故曰怪山。
《孔子家語》曰:禹會諸侯於塗山,防風氏後至,禹戮之,其骨專車。
《越絕書》曰:雞山豕山者,勾踐以畜雞豕,將伐吳,以食死士。
孔皋會稽記,永興縣東北九十裏,有餘山,傳曰:是塗山,案越書,禹娶於塗山,塗山去山陰五十裏,撿其裏數,似其處也。
又縣東南十八裏,有射的山,遠望的的如射侯,謂之射的。射的之西,有石室,壁方二丈,謂之射堂。傳雲,羽客之所遊憩,土人常以此占穀食貴賤,射的明則米賤,闇則貴。喭曰:射的白,?□一百,射的玄,?□一千。
又曰:縣東北六十裏,有土城山,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先教習於土城山,山邊有石,雲是西施瀚《太平禦覽》四十七作澣,沙石。
又曰:東有秦望山,昔秦始皇登此,使李斯勒石,其碑見在。
孔靈符會稽山記曰:會稽山南,有宛委山,其上有石,俗呼石匱,壁立幹雲,有懸度之險,升者累梯,然後至焉,昔禹治洪水,厥功未就,乃躋於此山,發石匱,得金簡玉字,以知山河體勢,於是疏導百川,各盡其宜。
又曰:射的山西南水中,有白鶴,常為仙人取箭,曾刮壤尋索,遂成此山也。
【詩】晉王彪之登會稽刻石山詩曰:隆山珪瓘,崇巒嶕嶢,傍覿滄洲,仰拂玄霄,文命遠會,風淳道遼,秦皇遐巡,邁茲英豪,宅靈基阿,銘跡峻嶠,青陽曜景,時和氣淳,脩嶺增鮮,長鬆挺新,飛鴻振羽,騰龍躍鱗。
【讚】晉郭璞會稽山讚曰:禹徂會稽,爰朝群臣,不虔是討,乃戮長人,玉匱表夏,玄石勒秦。
交廣諸山
顧微《廣州記》曰:南海增城縣,有白水山,有瀑布,懸注百許丈。
又曰:南海始昌縣,有一石,望之似牛向江,名曰牛鼻山,縣西有夫盧山,高入雲霄,世傳雲,上有湖水,至甲戌日,輒聞山上有鼓角笳簫鳴響。
又曰:南海四會縣,有金崗山,行人往往見金人見形崗側。
又曰:東莞寶安縣,有參裏山,傳雲,曾參純孝,其所居山林,後以為名。
又曰:鬱林郡北,有大山,其高隱天,上有池,有石牛在池下,民常祀之,歲旱,百姓殺牛祈雨,以牛血和泥,厚泥石牛背,祠畢,天雨洪注,洗石牛背泥盡而後晴。
劉欣期交州記曰:浮石山,海中而峙,高數十丈,浮在水上。
又曰:有一山,神功刻鏤,若射堋,去石堂口百步,夜常聞射聲。
裴氏《廣州記》曰:蒼梧彰平縣,有石膏山,望之皎若霜雪。
【賦】宋謝靈運嶺表賦曰:若乃長山欽跨,外內乖隔,下無伏流,上無夷跡,麕兔望崗而旋歸,鴻雁睹峰而反翮,既陟麓而踐阪,遂升降於山畔,顧後路之傾巘,眺前磴之絕岸,看朝雲之抱岫,聽夕流之注澗,羅石棋布,怪譎橫越,非山非阜,如樓如闕,斑采類繡,明白若月,蘿蔓絕攀,苔衣流滑。
總載水
易說卦曰:坎為水,潤萬物者,莫潤於水。
《尚書》曰: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穀梁傳》曰:水北為陽,水南為陰。
《左傳》:汙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左傳》曰:共工氏以水紀官,故為水師而水名。
說文,浦,水濱也。
《禮記》曰:水曰清滌。
又曰: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鮫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毛詩》曰:楊之水,不流束薪。
《穆天子傳》曰:天子飲於溽水之上。
《尚書大傳》曰:非水無以準萬裏之平,非水無以通道任重也。
《韓詩外傳》曰:夫水者緣理而行,不遺小,似有智者,重而下,似有禮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鄣防而清,似知命者,曆險致遠,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國家以寧,萬事以平,此智者所以樂於水也。
又曰:夏不數浴,非愛水也,冬不數煬,非愛火也。
《論語》曰:智者樂水。
又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文子》曰:混混之水濁,可以濯吾足,青青之水清,可以濯吾纓,事具離騷,雲滄浪之水。又曰:水之性欲清,沙石穢之,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
《晏子》曰:景公問廉政何如,對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其濁無不塗,其清無不灑。
《墨子》曰:古語曰: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麵之容,鏡於人則知吉凶。
《屍子》曰:凡水,其方折者有玉,其圓折者有珠,清水有黃金,淮南子亦雲,事具珠玉部。
《孟子》曰: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又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惡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莊子》曰:水靜則明,濁則混,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
又曰: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涘涯之間,不辨牛馬,於是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在己。
又曰:夫水,積也不厚,則負其大舟也無力。
《淮南子》曰:往古之時,九州裂,水浩漾而不息,於是女媧積蘆灰以止淫水,事具帝王部。
又曰:土地各以類生人,是故清水音小,濁水音大,湍水人輕,遲水人重。
《山海經》曰:剡山有獸焉,名曰合窳,見則天下大水,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帝台之漿水也。
《玄中記》曰:天下之多者水焉,浮天載地,高下無不至,萬物無不潤。
《博物誌》曰:有八流水出名山,渭出鳥鼠,漾出?塚,洛出熊耳,潁出少室,汝出燕泉,泗出陪尾,淄出月台,沂出太山。
永嘉郡記曰:有柘林水,出建安吳興縣。有梧桐水,有兩源,一出鬆陽。有桃支水,出東陽長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