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天部上(1 / 3)

卷一 天部上

《周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又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又曰:天行健。

《尚書》曰:乃命羲和,欽若昊天。

又曰: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肅將天威。

《禮記》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日月星辰係焉。萬物覆焉。

《論語》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老子》曰:天得一以清。

《春秋繁露》曰:天有十端,天地陰陽水土金木火人,凡十端,天亦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爾雅》曰:穹蒼,蒼天也,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旻天,冬為上天。

《春秋元命苞》曰:天不足西北,陽極於九,故天周九九八十一萬裏。

渾天儀曰:天如雞子,天大地小,天表裏有水,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天轉如車轂之運。

《黃帝素問》曰:積陽為天,故天者清陽也。

《莊子》曰: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申子》曰:天道無私,是以恒正,天常正,是以清明。

《文子》曰:高莫高於天,下莫下於澤,天高澤下,聖人法之。

《太玄》曰:有九天,一為中天,二為羨天,三為從天,四為更天,五為睟天,六為廓天,七為鹹天,八為沈天,九為成天。

又曰:天以不見為玄。

《皇覽記》。曰:好道者,言黃帝乘龍升雲,登朝霞,上至列闕,倒影經過天宮。

《禮統》曰: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

《廣雅》曰:太初,氣之始也,清濁未分,太始,形之始也,清者為精,濁者為形,太素,質之始也,已有素樸而未散也,二氣相接,剖判分離,輕清者為天。

《呂氏春秋》曰:天有九野,何謂九野,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皓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東南曰陽天。

《列子》曰:杞國有人,憂天崩墜,身無所寄,廢於寢食。又有憂彼之憂者,曉之曰:天積氣耳,無處無氣,奈何而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也,曉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曜者,正複使墜,亦不能有中傷。

《說苑》曰:齊桓公問管仲,王者何所貴,對曰:貴天,桓公仰觀天,管仲曰:所謂之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為天。

《白虎通》曰:天者身也,天之為言鎮也,居高理下,為人鎮也,男女惣名為人,天地所以無惣名何,天圓地方,不相類也,天左旋,地右周,猶君臣陰陽相對向也。

張衡《靈憲》曰:太素之前,幽清寂寞,不可為象,惟虛惟無,蓋道之根也,道根既建,由無生有,太素始萌,萌而示兆,斯謂龐洪,蓋道之幹也,道幹既育,萬物成體,於是剛柔始分,清濁異位,天成於外而體陽,故圓以動,斯謂天元,道之實也,天有元位。

徐整《三五曆紀》曰: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裏。

《蜀誌》曰:吳使張溫來聘,溫問秦密曰:天有頭乎,密曰:有之,溫曰:在何方,密曰:詩雲,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溫曰:天有耳乎,密曰:天處高而聽卑,詩雲,鶴鳴九皋,聲聞於天,若其無耳,何以聽之,溫曰:天有足乎,密曰:詩雲,天步艱難,若其無足,何以步之,溫曰:天有姓乎,密曰:姓劉,何以然,曰:其子姓劉,以此知之。

《楚辭天問》曰:圖。則九重,孰營度之,八柱何當,東南何虧,(言天有八山為柱,皆何當值,東南不足,誰虧缺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詩】晉傳言。兩儀詩曰:兩儀始分,元氣上清,列宿垂象,六位時成,日月西邁,流景東征,悠悠萬物,殊品齊名,聖人憂世,實念群生。

又天行篇曰:天行一何健,日月無高蹤,百川赴陽穀,三辰因泰蒙。

又歌曰:天時泰兮昭以陽,清風起兮景雲翔,仰觀兮辰象,日月兮運周,俯視兮河海,百川兮東流。

【賦】晉成公綏天地賦曰:天地至神,難以一言定稱,故體而言之,則曰兩儀,假而言之,則曰乾坤,氣而言之,則曰陰陽,性而言之,則曰柔剛,色而言之,則曰玄黃,名而言之,則曰天地,若乃懸象成文,列宿有章,三辰燭燿,五緯重光,眾星回而環極,招搖運而指方,白虎時據於參代。青龍垂尾於氐房,玄龜匿首於女虛,朱鳥奮翼於星張,帝皇正坐於紫宮,輔臣列位於文昌,垣屏絡驛而珠連,三台差池而雁行,軒轅華布而曲列,攝提鼎峙而相望。

【讚】晉郭璞《釋天地圖讚》曰:祭地肆瘞,郊天致煙,氣升太一,精淪九泉,至敬不文,明德惟鮮。

【表】宋顏延之請立渾天儀表曰:張衡創物,蔡邕造論,戎夏相襲,世重其術。臣昔奉使入關,值大軍旋旆,渾儀在路,肆觀奇秘,絕代異寶,旋及王府,考諸前誌,誠應夙聞,尚書,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崔瑗所謂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經誌所雲,圖憲所本,故體度不渝,精測尚矣,則七晷運變,無匪康時,九代貞觀,不絕司曆,臣夙懷末意,懼於非任,今忝惟職統,敢昧死以聞。

《易》曰:日月麗乎天。

又曰:離為日。

又曰: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毛詩》曰:日居月諸,胡迭而微。

《禮記》曰:玄端而朝日於東門之外。

《左氏傳》曰: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

《五經通義》曰:日中有三足烏。

《春秋內事》曰:日者陽德之母。

《白虎通》曰:日行遲,月行疾者何,君舒臣勞也,日月所以懸著何,助天行化,昭明下地也,日月徑千裏。

《風俗通》曰:成帝問劉向,俗說文帝被徵,後期,不得立,日為再中。

《爾雅》曰: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岠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東至日所出為太平,西至日所入為太蒙。

《廣雅》曰:日名朱明,一名耀靈,一名東君,一名大明,亦名陽烏。

《說文》曰:日,實也,太陽之精,字從口一,象形也。

又曰:初出為旭。日昕曰晞,日溫曰煦,日在午曰亭午,在未曰昳,日晚曰旰,日將落曰薄暮,日西落,光反照於東,謂之反景,在上曰反景,在下曰倒景,煦,日溫也,皓,日晝貌也,暉,日光也,旰,日晚也,翌,日明也,曉,日白也。

《易坤靈圖》曰:至德之明,日月若連璧。

《京房易傳》曰:日月大光,天下和平,上下俱昌,延年益壽,長世無極。

《禮鬥威儀》曰:政理太平,則時日五色。

《漢書》曰:文帝時,新垣平言,臣候日再中,居頃之,日卻複中,乃更以十七年為元年。

《列子》曰: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去人近,日中時遠也,一兒曰:我以為日初出時遠,而日中時近,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其中,才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兒笑曰:孰謂汝多知乎。

《賈誼書》曰:湯曰:學聖王之道,譬其如日,靜居而獨思,譬其若火,夫人舍學聖王之道,而靜居獨思,譬其去日之明於庭,而就火之光於室也,然可以小見,不可以大知。

應劭《漢官儀》曰:太山東南,名曰日觀,日觀者,雞鳴時見日。

《論衡》曰:儒者論日旦出扶桑,暮入細柳,扶桑,東方之地,細柳,西方之地。

《家語》曰: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拳,赤如日,事具草部。

《帝王世紀》曰:周文王夢日月著其身。

《瑞應圖》曰:日月揚光者,人君之象也,君不假臣下之權,則日月揚光。

《山海經》曰:猗天山,蘇門山,日月所出。

又曰:大荒之中,暘穀,上有扶桑,十日所浴,九日居下,據馮校本改。枝,一日居上,據馮校本改。枝,皆載烏。

又曰:有女子,名曰羲和,浴日於甘泉,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

《淮南子》曰: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燋枯,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烏皆死,墮羽翼。

又曰:若木在建木西,有十日,華照下地。

又曰:日出於暘穀,浴於鹹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登於扶桑之上,爰始將行,是謂朏明,至於曲阿,是謂朝明,臨於曾泉,是謂蚤食,次於桑野,是謂晏食,臻於衡陽,是謂禺中,對於昆吾,是謂正中,靡於鳥次,西南曰大壑。是謂小遷,至於悲穀,是謂晡時,回於女紀,是謂大遷,經於泉隅,是謂高舂,頓於連石,是謂下舂,至於悲泉,爰息其烏。是謂懸車,薄於虞泉,是謂黃昏,淪於蒙穀,是謂定昏。

又曰: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捴之,日反三舍。

又曰: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

又曰:日中有踆烏,踆,趾也,謂三足烏也。河圖葉光篇曰:積精為日。

皇甫謐《年曆》曰:日者眾陽之宗,陽精外發,故日以晝明,名曰曜靈。

《楚辭》曰:曒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檻,楯也。

又曰:角宿未旦,曜靈安藏,角,東方星也,曜靈,日也,言東方未旦之時,藏其精光也。又天問曰:羿焉畢日,烏焉解羽。

又招魂曰:十日並出,流金鑠石。

【詩】魏劉楨詩曰:仰視白日光,皎皎高且懸,兼燭八紘內,物類無頗偏。

晉張載詩曰:白日隨天回,暾暾圓如規,踴躍湯穀中,上登扶桑枝。

又詩曰:十日出湯穀,弭節馳萬裏,經天曜四海,倏忽潛濛汜。

晉傅玄詩曰:湯穀發清曜,九日棲高枝,原得並天禦,六龍齊玉羈。

梁李鏡遠詩曰:始臨東嶽觀,俄昇若木枝,萍實詎儔彩,合扇且慚規,北林耿初曜,員窗鑒早曦,照庭餘雪盡,映簷溜滴垂,徘徊匝花樹,煜爚滿春池,柳陰裁靡靡,簾影複離離,曾泉豈停舍,桑榆忽在斯,回戈安得中,長繩不可羈,衝情愛景落,清宴惜光馳,溫暉徒己荷,深心竊自知。

梁劉孝綽詠日應令詩曰:弭節馳湯穀,照曜出扶桑,園葵一何幸,傾葉奉離光。

【歌】後漢李尤九曲歌曰:年歲晚暮時已斜,安得力士翻日車。

晉傅玄日昇歌詠曰:東光昇朝暘,羲和初攬轡,六龍並騰驤,逸景何晃晃,旭日照萬方,皇德配天地,神明。鑒幽荒。

又三光篇曰:三光垂象表,天地有晷度,聲和音響應,形立影自附,素日抱玄烏,明月懷靈兔。

【讚】晉郭璞十日讚曰:十日並出,草木焦枯,羿乃控弦,仰落陽烏,可為洞感,天人懸符。

《釋名》曰:月,闕也,滿則缺也,晦,灰也,月。死為灰,月光盡似之也,朔,蘇也,月死複蘇生也,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張弓弦也,望,月滿之名也,日月遙相望者也。

《廣雅》曰:夜光謂之月。

《山海經》曰:大荒之中,有方山,日月所出入也。

《五經通義》曰: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係陽也。

《文選》:月上軒而飛光。

《乾鑿度》曰: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蜍體就,穴鼻始明,穴,決也,決鼻,兔也。屍。子曰:使星司夜,月司時,猶使雞司晨也。

《尚書大傳》曰:晦而月見西方謂之眺,眺,條也,條健,行疾濬也。朔而月見東方謂之側匿,側匿猶縮懦也,行遲濬也。《禮記》曰:月者三日成魄,三月而成時。

《史記天官書》曰:月行中道,安寧和平。

又曰:太陰之精上為日。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精也。

《禮含文嘉》曰:君致尊而製命,則日月貞明。

《春秋孔演圖》曰:仁義之道,日月循緯。

《漢書》曰:元後母李氏,夢月入其懷而生後。

《禮鬥威儀》曰:政太平則月圓而多輝,政升平則月清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