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水部下
壑
《山海經》曰:東海之外有大壑。
《列子》曰: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裏,有大壑,實惟無底之穀。
《莊子》曰:諄芒東之大壑,遇苑風於東海濱,苑風曰:子將之大壑奚為,夫壑之為物,注焉而不滿,取焉而不竭。
又曰: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離騷》曰:降望大壑。
【賦】梁簡文帝大壑賦曰:渤海之東,不知幾億,大壑在焉,其深無極,悠悠既湊,滔滔不息,觀其浸受,壯其吞匿,曆詳眾水,異導殊名,江出濯錦,漢吐珠瑛,海逢時而不湧,河遇聖而知清,嗟乎,使夫懷山之水積,天漢之流駛,彭潛與渭濕俱臻,四瀆與九河同至,餘乃知巨壑之難滿,尾閭之為異四瀆《爾雅》曰: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
桓譚《新論》曰:四瀆之源,最高而長,從高注下,其流激浚,故為平地災害。
《博物誌》曰:四瀆,濟出王屋山,其江河淮所出,已具別卷。
【碑】周王襃四瀆祠碑銘曰:靈祠嶽立,貝關雲浮,寂寥詭怪,仿仿神遊,姬嬴分國,河渭合流,桃花春水,靈草孤洲,潼鄉河曲,汾陰□□壤,亂流不度,龍門難上,河魚送迎,江妃來往,水開通跡,山臨高掌,智以藏往,神以知來,榮光離合,雲氣徘徊,水仙遺操,津吏餘杯,波息川後,浪靖澹台。
濤
《廣雅》曰:陽侯濤,大波也。
《吳越春秋》曰:吳王賜子胥劍,遂伏劍而死,吳王乃取子胥之屍,盛以鴟夷之器,投之江海,子胥因隨流揚波,成濤激岸,隨潮來往。
《論衡》曰:儒書言,吳王夫差殺伍子胥,煮之於鑊,盛以囊,投之於江,子胥恚恨,臨水為濤,溺殺人,夫言吳王殺伍子胥投之於江,實也,言其恨恚,臨水為濤者,虛也,衛菹子路而漢烹彭越,子胥勇猛,不過子路彭越,然二士不能發怒於鼎鑊之中,子胥亦然,自先入鼎鑊,後乃入江,在鑊之時,其神豈怯,而勇於江水哉,何其怒氣前後不相副也。
《博物誌》曰:東海中有牛魚,其形如牛,剝其皮懸之,潮水至則毛起,潮去則伏。
【詩】晉蘇彥於西陵觀濤詩曰:洪濤奔逸勢,駭浪駕丘山,訇隱振宇宙,漰潏津雲連。
梁徐昉賦得觀濤詩曰:雲容雜浪起,楚水漫吳流,漸看遙樹沒,稍見遠天浮,漁人迷舊浦,海鳥失前洲,不測滄溟曠,輕鱗幸自遊。
【賦】晉顧愷之觀濤賦曰:臨浙江以北眷,壯滄海之宏流,水無涯而合岸,山孤映而若浮,既藏珍而納景,且激波而揚濤,其中則有珊瑚明月,石帆瑤瑛,彫鱗采介,特種奇名,崩巒填壑,傾堆漸隅,岑有積螺,嶺有懸魚,謨茲濤之為體,亦崇廣而宏浚,形無常而參神,斯必來以知信,勢剛淩以周威,質柔弱以協順。
晉曹毗觀濤賦曰:伊山水之遼迥,何秋月之淒清,瞻滄津之騰起,觀雲濤之來征,爾其勢也,發源溟池,回衝天井,灑拂倉漢,遙櫟星景,伍子結誓於陰府,洪湍應期而來騁,汩如八風俱臻,隗若昆侖抗嶺。
晉伏滔望濤賦曰:若夫金祇理轡,素月告望,宏濤於是鬱起,重流於是電驤。起沙渟而迅邁,觸橫門而剋壯,灌江津而砰潏,鼓赤岸而激揚,鬱律煙騰,隗兀連崗,重疊巘而天竦,洄湍澼而起漲。
泉
《爾雅》曰:泉一見一否為瀸,濫泉正出,正出,湧出也,沃泉懸出,懸,下出也,汎泉仄出,仄出,旁出也。
論語撰考讖曰:水名盜泉,舟尼不嗽。
《呂氏春秋》曰:太公釣於滋泉,《淮南子》曰:昆侖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物。
《東觀漢記》曰:耿恭為校尉,居疏勒,匈奴來攻,城中穿井十五丈無水,恭曰:聞二師將軍,拔佩刀刺山,而飛泉出,今漢德神靈,豈有窮乎,乃正衣服,向井拜,為吏請禱,有頃,井泉濆出。
應劭《漢官儀》曰:酒泉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曰酒泉。
吳郡錄曰:始興有始興山,山出溫泉。
天門零縣有溫泉,丹陽江乘縣有湯山,出溫泉,二所可以治太平禦覽七十一作瀹。雞。
《廣誌》曰:溫泉,西者在新豐,北者在廣平,有美泉出,溉種,出穀香美,在汲郡,新成縣有泠泉,水冷如冰,在湖縣有鹽泉,煮則為鹽,有醴泉,用之愈疾。
晉安帝紀曰:吳隱之性廉操,為廣州刺史,界有一水,謂之貪泉,古老雲,飲此水者,廉士皆貪,隱之始踐境,先至水所,酌而飲之,因賦詩以言誌,若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清操逾厲。
宣城記曰:臨城縣南四十裏,有蓋山,百許步有姑舒《文選》注四十三,初學記八,《太平禦覽》七十作舒姑,此倒。泉,昔有舒女,與其父析薪於此泉,女因坐,牽挽不動,乃還告家,比還,唯見清泉湛然,女母曰:吾女好音樂,乃作弦歌,泉湧洄流,有朱鯉一雙,令《文選》注作今,禦覽同。人作樂嬉戲,泉故湧出。
漢水記曰:漢水有溫泉,方圓數十步,冬夏常沸湧,望見白氣衝天,能差百病。
江乘地記曰:東南三十五裏,有半湯泉,半冷半溫,共同一壑。
盛弘之《荊州記》曰:新陽縣惠澤中,有溫泉,冬月,未至數裏,遙望白氣,浮蒸如煙,上下采映,狀若綺疏。又有車輪雙轅形,世傳昔有玉女乘車,自投此泉,今人時見女子,姿儀光麗,往來倏忽。
又曰:夷道縣句將山下,有三泉,傳雲,本無此泉,居者皆苦遠汲,人人多賣水與之,有一女子,孤貧襤縷,無以貿易,有一乞人,衣粗貌醜,瘡痍竟體,村人見之,無不穢惡,唯女子獨加哀矜,割飯飴之,乞人食畢曰:我感嫗行善,欲思相報,為何所須,女答曰:何恩可報,且今所須之物,非君能得,因問所須,女子曰:正原此山下有水可汲,乞人乃取腰中書刀,刺山下三處,即飛泉湧出,因便辭去,忽然不見。
括地圖曰:負丘之山,上有赤泉,飲之不老,神宮有英泉,飲之,眠三百歲乃覺,不知死。
《十洲記》曰:瀛洲有玉膏,山出泉如酒味,名為玉酒。
【詩】北齊劉逖浴湯泉詩曰:驪岫猶懷玉,新豐尚有家,神井堪銷疹,溫泉足蕩邪,紫苔生石岸,黃沫擁金沙,振衣殊未已,翻然停使車。
【賦】後漢張衡溫泉賦曰:陽春之月,百草萋萋,餘在遠行,原望有懷,遂適驪山,觀溫泉,浴神井,風中巒,壯厥類之獨美,思在化之所原,覽中域之珍,《初學記》七珍下有怪字,此脫。無斯水之神靈,控湯穀於瀛洲,濯日月乎中營,蔭高山之北延,處幽屏以間清,於是殊方交涉,駿奔來臻,士女曄其鱗萃,紛雜遝其如絪。
晉傅鹹神泉賦序曰:餘所居庭前,有湧泉,在夏則冷,涉冬而溫,溫則水物冬生,冷則冰可以過,每夏遊之,不知歲之有暑耳,惟茲神泉,厥理難原,在冬則溫,既夏而寒,混混洋洋,載清載瀾,遂乃坘以文石,樹之柳杞,密葉雲覆,重蔭蔽沚,氣泠泠以含涼,風肅肅而恒起,於時朱明紀運,旭日馳光,鬱鬱隆暑,赫赫太陽,□全晉文五十一作盥。玉體於素波,身淒焉而自清,不知天時之有暑,忽謂繁霜之隕庭,逮至旻秋既逝,司寒騁節,六合蕭條,嚴風凜冽,河洛輟流,太陰凝結,彼溰々而含凍,此灼灼而含熱,綠竹猗猗,荇藻青青,是讬斯茂,是殖斯榮。
【碑】周王襃溫湯碑曰:原夫二儀開辟,雷風以之通響,五材運行,水火因而並用,炎上作苦,既麗純陽之德,潤下作鹹,且協凝陰之度,至於遷陵熱溪,沉魚湧浪,炎洲燒地,穴鼠含煙,火井飛泉,垂天遠扇,焦源沸水,衝流迸集,甘川浴日,跳波邁椒丘之野,湯穀揚濤,激水疾龍門之箭,故以地伏流黃,神泉愈疾雲雲。其銘曰:挺此溫穀,驪嶽之陰,白礬上徹,丹沙下沉,華清駐老,飛流瑩心,穀神不死,川德愈深。
周庾信溫湯碑曰:鹹池浴日,先應綠甲之圖,砥柱浮天,始受玄夷之命,仁則滌蕩埃氛,義則激揚清濁,勇則負山餘力,弱則鴻毛不勝,仲春則榆莢同流,三月則桃花共下,其色變者,流為五雲之漿,其味美者,結為三危之露,煙青於銅浦,色白於鉛溪,非神鼎而長沸,異龍池而獨湧,灑胃湔腸,興羸起瘠,秦皇餘石,仍為雁齒之階,漢武舊陶,即用魚鱗之瓦,山間湧水,實表忠誠,室內江流,彌彰純孝,豈若醴泉消疾,聞乎建武之朝,神水蠲痾,在乎鹹康之世,嵩嶽三仙之館,不孤擅於天池,華陰百丈之泉,豈獨高於蓮井。
湖
《說文》曰:湖,大陂也,楊州浸有五湖,水澤所仰以溉灌也。
《越絕書》曰:大湖周三萬六千頃。
《神異經》曰:北方荒外有石湖,其水冰。
《淮南子》曰:夫曆陽之都,一夕反而為湖,曆陽,淮南國名,昔有老嫗,常行仁義,有兩書生過之,謂曰:此國當沒為湖,視東城門閫有血,便走上山,勿反顧也,自爾,此嫗數往視門閫,吏問之,姥對如其言,暮,門吏殺雞,以血塗門,明日,嫗早往視,門血,便走上山,國沒為湖。
《風俗通》曰:越滅吳,範蠡乘舟於五湖。
《語林》曰:褚公與孫綽遊曲阿後湖,狂風忽起,舫欲傾,諸公已醉,乃曰:此舫人皆無可以招天譴者,唯有興公多塵滓,正當以厭天欲耳,便欲捉擲水中,孫遽無計,唯大啼曰:季野,卿念我。
《述異記》曰:桓衝為江州刺史,乃遣人周行廬山,冀睹靈異,既陟崇巘,有一湖,匝生桑樹,有大群白鵝,湖中有敗艑赤鱗魚。
劉道真錢塘記曰:明聖湖在縣南,去縣三裏,父老相傳,湖有金牛。
鄭緝之東陽記曰:北山有湖,故老相傳雲,其下有居民曰徐公者,常登嶺至此處,見湖水湛然,有二人共博於湖間,自稱赤鬆子安期先生,有一壺酒,因酌以飲徐公,徐公醉而寐其側,比醒,不複見二人,而宿草攢蔓其上,家人以為死也,喪服三年,服竟,徐公方反,今其處猶為徐公湖。
裴氏《廣州記》曰:廬山頂有湖,廣數頃,有楊梅山桃,止得於上飽啖,不得持去。
《秦州記》曰:武都山前有湖,冬夏無增減,義熙初,有白龍於此湖升天。
鄧德明《南康記》曰:平固縣覆笥山上,有太湖,周數十裏,靈果異物,皆不可識。又有石雁,浮在湖中,每至秋天,石雁飛鳴,如候時也。
《風土記》曰:陽羨縣東,有太湖,中有包山,山下有洞穴,潛行地中,雲無所不通,謂之洞庭地脈也。
荊山記曰: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百裏,日月出沒其中,湖南有青草山,故因為名。
【詩】晉李顒涉湖詩曰:旋經義興境,弭棹石蘭渚,震澤為何在,今唯大湖浦,圓徑縈五百,眇目緬無睹,高天淼若岸,長津雜如縷。
宋孝武濟曲阿後湖詩曰:宵登毗陵路,旦過雲陽郛,平湖曠津濟,菰渚迭明蕪,和風翼歸采,夕氛晦山嵎,驚瀾翻魚藻,赬霞照桑榆。
宋謝靈運石壁還湖中作詩曰: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遊子憺忘歸,出穀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芰荷迭映曖,蒲稗相因依,披拂趍南逕,愉悅偃東扉。
宋謝惠連汎南湖至石帆詩曰:軌息陸塗初,枻鼓川路始,漣漪繁波漾,參差層峰跱,蕭疏野趣生,逶迤白雲起,登陟苦跋涉,□辟盼樂心耳,即玩玩有竭,在興興無已。
梁元帝泛蕪湖詩曰:桂潭連菊岸,桃李夾成蹊,石文如濯錦,雲飛似散珪,橈度菱根反,船去荇枝低,颿隨迎雨燕,鼓逐伺潮雞。
梁範雲治西湖詩曰:史氏導漳水,西門溉河潮,圖始未能悅,克終良可要,擁鍤勸年首,提爵勞春朝,平皋草色嫩,通林鳥聲嬌,已集故池鶩,行蒔新田苗,何籲畚築苦,方驩魚稻饒。
陳陰鏗渡青草湖詩曰:洞庭春溜滿,平湖錦帆張,源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穴去茅山近,江連巫峽長,帶天澄迥碧,映日動浮光,行舟逗遠樹,渡鳥息危檣,滔滔不可測,一葦詎能航。
陳劉刪汎宮亭湖詩曰:回艫乘泒水,舉帆逐分風,滉瀁疑無際,飄揚似度空,檣烏排鳥路,船影沒河宮,孤石滄波裏,匡山苦霧中,寄言千金子,安知萬裏蓬。
【賦】吳楊泉五湖賦曰:乃天地之玄源,陰陽之所徂,上值箕鬥之精,與雲漢乎同模,受三方之灌溉,為百川之巨都,居楊州之大澤,苞吳越之具區,南與長江分體,東與巨海合流,太陰之所毖,玄靈之所遊,追湖水而往還,通蓬萊與瀛洲,爾乃詳觀其廣深之所極,延袤之規方,邈乎浩浩,漫乎洋洋,西合乎濛汜,東苞乎扶桑,日月於是出入,與天漢乎相望,左有苞山,連以醴瀆,岝嵒崔嵬,穹窮紆曲,右有平原廣澤,蔓延旁薄,原隰陂阪,各有條格,茹蘆菼ǒ,隱軫肴錯,衝風之所去,零雨之所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