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成為畫中人
星期五上完課後,李教授留下徐雨馨和陳婉如,說星期六在市政府大廳有一個慈善拍買會,想請她們倆幫忙,在拍買會前給那些富商們講解些國畫裏的些基本知識。雨馨雖然不愛說話,但一旦說起畫來就是進入主題,口若懸河一發不可收拾。一聽說去拍買會,即可幫教授的忙,又可以飽眼福,這樣的事雨馨和陳婉如高興地答應。
第二天雨馨就和陳婉如很早就到市政大廳了,大家一般都能看懂寫實的畫,真實、具體,而粗放的,特別是水墨寫意的作品很難欣賞,雨馨站在水墨畫旁告訴他們衡量一件繪畫作品的好壞,首先不在於它像或不像,而在於繪畫作品的主題,能否緊緊地抓住觀賞者的心弦,能否給人以充分的藝術審美享受,並使人從中獲得某種啟迪和教育。應該說,這才是一切藝術作品的真正目的。看畫一般是看畫麵的整體氣勢,然後再看它的筆墨趣味,構圖、著色、筆力等。最後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這種抓“神韻”的欣賞方法,就是抓住了畫的實質,因為“神韻”是一種高層次的藝術審美享受,常常是中國畫家們追求的目標。每幅畫在每個眼裏都是不同的,所以隻能告訴些基本知識,不能把自己的審美來誤導其他人。像這幅畫,它的色彩鮮明,線條流暢,值得一看。
當雨馨走到一張仕女圖前,深深地被吸引住了,並不是這幅畫工筆多好,也不是這女子多美,就是被神韻所吸引,雨馨感覺這幅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單單的一個穿著古代衣服的仕女,旁邊什麼景致也沒有,可雨馨就感覺這幅畫被她吸引了,他畫的內容要表現什麼呢?雨馨想透過作品的畫麵,猜測作者的心思,可是真的很難猜測,隻知道這個女子是微笑著的,心態非常平和,雨馨想看這個作者是誰,李教授告訴他是張明朝的古畫,至於作者不祥。
拍買會開始了,雨馨和陳婉如看著這些對畫是懂非懂的富商們興致勃勃地舉著價格牌,這種帶有慈善性質的拍買會在心理上是不同的,不僅僅是為了某個作品而來,更多的則是為了更好的體現錢的價值。
當這幅明朝的仕女圖出來的,因沒有什麼名氣,而解說也無法細致,隻知道是一位老師捐獻出來的,最高出到一萬伍時就沒有人再出高價了,雨馨看到這幅畫,就感覺那畫中的仕女在對她說話,不由自舉地報了二萬,以二萬錢的價格買下了這幅畫,這讓李教授和陳婉如很感驚訝,但畫每個人所喜歡的感覺不同,不過李教授和陳婉如認為可以隻用一萬六千無就買下,還是太年輕了不懂世事。當雨馨把畫拿到手中時,才真正感覺自己花二萬元買下了這幅她並不是非常欣賞的畫。
在回家的路上,陳婉如在路上接到男友電話就與雨馨道別了,雨馨獨自回到寢室,每每雙休日,雨馨都是一個人在寢室裏看書,不然就去空蕩蕩的畫室畫畫。雖然與同學有些異類,但對她還是很佩服的,如果他們班出個畫家,那非徐雨馨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