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胃痛
胃痛,是以胃脘部經常發生疼痛為主症。多見於現代醫學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胃癌、胃神經官能症等。主要是病邪犯胃,肝氣鬱結,脾胃虛弱而致病。
枳殼白及粥
〔來源〕《家庭藥膳》
〔原料〕枳殼、白及各15克,糯米100克,大棗5枚,蜂蜜25克。
〔製作〕先煎枳殼、白及,取汁去渣,再加入糯米、大棗、蜂蜜同煮至粥熟。
〔用法〕每日3次,溫熱空腹食,30日為1療程。
〔功效〕益胃生肌,止血,行氣,止痛。適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疼痛、腹脹,或上消化道出血、肺結核、支氣管擴張咳血。
〔注意事項〕不得與附子粥、烏頭粥同食。
土豆粥
〔來源〕《家庭藥膳》
〔原料〕新鮮土豆250克(不去皮),蜂蜜適量。
〔製作〕將土豆切碎,用水煮至土豆成粥狀即可,放入蜂蜜調勻。
〔用法〕每日清晨空腹食用,連服半月。
〔功效〕緩急止痛。適用於胃脘隱痛不適。
包心菜粥
〔來源〕《家庭藥膳》
〔原料〕包心菜500克,粳米50克。
〔製作〕先將包心菜水煮半小時,撈出菜後入米煮粥。
〔用法〕每日2次,溫熱服。
〔功效〕緩急止痛。適用於胃脘拘急疼痛,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有止痛和促進潰瘍愈合作用。
洋白菜粥
〔來源〕《千家食療妙方》
〔原料〕洋白菜500克,粳米50克。
〔製作〕洋白菜洗淨,切碎煮半小時,撈出菜不用,下米煮粥。
〔用法〕每日2次,溫熱服。
〔功效〕緩急止痛。適用於胃脘拘急疼痛。
佛手柑粥
〔來源〕《宦遊日劄》
〔原料〕佛手柑10~15克,粳米50~100克,冰糖適量。
〔製作〕將佛手柑煎湯去渣,再入粳米、冰糖同煮為粥。
〔用法〕可供早晚餐或作點心食。溫熱服。
〔功效〕健脾養胃,理氣止痛。適用於年老胃弱,胸悶氣滯,胃痛走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噯氣嘔吐等症。
飴糖大米粥
〔來源〕《家庭藥膳》
〔原料〕飴糖30克,大米50克。
〔製作〕以淘淨的大米煮粥,粥熟入飴糖,調勻即成。
〔用法〕空腹食之,每日3次,溫熱服。
〔功效〕健脾和中止痛。適用於脾虛食少,胃虛作痛。並可作產婦和小兒的補品。
豆蔻粥
〔來源〕《聖濟總錄》
〔原料〕肉豆蔻5~10克,生薑2片,粳米50克。
〔製作〕先把肉豆蔻搗碎研為細末,用粳米煮粥,待煮沸後加入豆蔻末及生薑,同煮為粥。
〔用法〕早晚溫熱服食,3~5日為1療程。
〔功效〕開胃消食,溫中下氣。適用於虛冷瀉痢,脘腹疼痛。及宿食不化,嘔吐。
〔注意事項〕豆蔻用量不宜過大;實熱病症或陰虛火旺體質者不宜使用。
砂仁粥
〔來源〕《養生隨筆》
〔原料〕砂仁2~3克,大米50~100克。
〔製作〕先把砂仁搗碎為細末;再將大米淘洗後,放入小砂鍋內加水適量,如常法煮粥,待粥將熟時,調入砂仁末,稍煮即可。
〔用法〕每日可供早晚餐,溫熱服食。
〔功效〕健脾胃,助消化。適用於因氣滯或脾胃濕冷而引致的脘腹脹滿、疼痛、嘔吐、泄瀉、消化不良等。
〔注意事項〕砂仁放入粥後,不宜久煮,以免有效成分揮發。陰虛有實熱者慎用。
椒麵粥
〔來源〕《普濟方》
〔原料〕蜀椒子3~5克,白麵粉100~150克,生薑3片。
〔製作〕先將蜀椒研為細粉末,每次取適量同麵粉調和勻,調水中煮粥,後加生薑稍煮即可。
〔用法〕空腹食,量不宜大,病愈即止。
〔功效〕暖胃散寒,溫中止痛。適用於脾胃虛寒,心腹冷痛,胃寒呃逆或嘔吐,以及遭受寒濕引起的腸鳴腹瀉。
〔注意事項〕一切熱性病患者均不可選食。
蓽拔粥
〔來源〕《養生食鑒》
〔原料〕蓽拔2~4克,胡椒1~3克,粳米100克。
〔製作〕先將蓽拔、胡椒研為極細粉末。用粳米煮粥,待煮沸後調入以上二味藥末,再煮成粘稠稀粥即可。
〔用法〕早晚溫熱服食,3~5日為1療程。
〔功效〕溫中、散寒、止痛。適用於虛寒性胃脘疼痛,食欲不振,嘔吐,腸鳴泄瀉。
〔注意事項〕凡一切實熱證及陰虛有火者忌用。
胡椒粥
〔來源〕《食療百味》
〔原料〕胡椒3克,糯米30克,蔥白3莖,紅棗3枚。
〔製作〕先將胡椒研為細末。將糯米、蔥白、紅棗同入砂鍋內兌水煮粥,待粥將熟時,調入胡椒粉,改為文火,蓋緊燜5分鍾即可。
〔用法〕每日3次,空腹溫熱服。
〔功效〕溫中健胃,助火散寒。適用於中焦虛寒,胃痛腹痛,嘔吐清水,大便溏薄,食欲不振等。
〔注意事項〕陰虛及胃有實熱者忌用。
幹薑粥
〔來源〕《壽世青編》
〔原料〕幹薑1~3克,高良薑3~5克,粳米100克。
〔製作〕先煎幹薑、高良薑,取汁去渣,再入粳米同煮為粥。
〔用法〕早晚服食。先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3~5日為1療程。以秋冬季節為宜。
〔功效〕溫暖脾胃,散寒止痛。適用於脾胃虛寒,心腹冷痛,嘔吐、呃逆、泛吐清水,腸鳴腹瀉。
〔注意事項〕凡發熱之時以及陰虛內熱的病人不宜選用。
高良薑粥
〔來源〕《養老奉親書》
〔原料〕高良薑6~10克,粳米30~60克。
〔製作〕用高良薑煎取濃汁,去渣,加入粳米煮粥。
〔用法〕作早晚餐,溫熱服食,連用3~5日。
〔功效〕溫胃行氣,散寒止痛。適用於脾胃虛寒,或感受風寒引起的脘腹冷痛,嘔吐,呃逆,泛吐清水,腸鳴腹瀉等。
〔注意事項〕內有實熱者不宜服,陰虛內熱者忌服。不宜冷服。
桂漿粥
〔來源〕《粥譜》
〔原料〕肉桂2~3克,粳米50~100克,紅糖適量。
〔製作〕將肉桂煎取濃汁,去渣;再將粳米淘淨,加水煮粥,煮沸後調入桂汁及紅糖,同煮為粥。或用肉桂末1~2克調入粥內同煮。
〔用法〕每日2次,一般3~5日為1療程。
〔功效〕溫中補陽,散寒止痛。適用於虛寒性脘腹痛,飲食減少,消化不良,大便稀薄及婦女虛寒性痛經。
〔注意事項〕同高良薑粥。
幹薑花椒粥
〔來源〕《千家食療妙方》
〔原料〕幹薑5片,高良薑4克,花椒3克,粳米100克,紅糖15克。
〔製作〕將幹薑、高良薑、花椒洗淨,薑切成片,以白淨的紗布袋盛之,與淘洗淨的粳米同加清水煮沸,30分鍾後取出藥袋,煮製成粥。
〔用法〕每日早晚各1次,長期服食可見效。
〔功效〕暖胃散寒,溫中止痛。適用於脾胃虛寒,心腹冷痛,嘔吐,呃逆,口吐清水,腸鳴腹瀉等。
〔注意事項〕同高良薑粥。
加味附子粥
〔來源〕《太平聖惠方》
〔原料〕炮附子、炮薑各10克,白術12克,人參6克,炙甘草6克,粳米100克,飴糖適量。
〔製作〕先將上藥煎汁去渣,再放入洗淨的粳米同煮成粥,再兌入飴糖即成。
〔用法〕空腹食用,每日2次。
〔功效〕溫中散寒止痛。用於脾胃虛寒,腹中絞痛,喜按喜暖,及寒濕痢疾。
〔注意事項〕孕婦忌服。不可與半夏粥、瓜蔞薤白粥、貝母粥、白及粥同服。
15.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的部位發生的疼痛。包括現代醫學中有關內科、外科以腹痛為主症的多種疾病。其病因病機是由於外感時邪,飲食不節,情誌失調,或素體陽虛等因素而導致氣機鬱滯、脈絡痹阻及脾胃經脈失養所致。
加味石膏粥
〔來源〕《食療百味》
〔原料〕生石膏90~100克,番瀉葉3~5克,粳米100克。
〔製作〕先將生石膏煎汁,取汁去渣;番瀉葉用開水泡。煎液與粳米共煮為粥,再調入番瀉葉浸泡液,稍煮即成。
〔用法〕每日2次。
〔功效〕通腑,泄熱,攻下。適用於腹脹痛拒按,煩渴喜飲,小便短赤,便秘,苔黃膩或黃燥,脈洪數。
〔注意事項〕非實熱證忌用。授乳婦、孕婦及月經期婦女不宜用。
甘鬆粥
〔來源〕《飲食辨錄》
〔原料〕甘鬆5克,粳米50~100克。
〔製作〕先煎甘鬆取汁,去渣,再用粳米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甘鬆藥汁,稍煮1~2沸即可。
〔用法〕每日2次,空腹溫熱食用,3~5日為1療程。
〔功效〕行氣止痛,補脾健胃。適用於脘腹脹疼,食欲不振。
〔注意事項〕甘鬆不宜過煎久煮。發熱病人不宜選用。
梅花粥
〔來源〕《山家清供》
〔原料〕白梅花3~5克,粳米50~100克。
〔製作〕先煮粳米為粥,待粥將熟時,加入白梅花,同煮2~3沸即可。
〔用法〕每日2次,空腹溫熱食,3~5日為1療程。
〔功效〕舒肝理氣,健脾開胃。適用於肝胃氣滯,脘腹竄痛,胸悶不舒,噯氣,食欲減退。
加味豆蔻粥
〔來源〕《聖濟總錄》
〔原料〕砂仁、肉豆蔻各5~10克,陳皮1片,生薑2片,粳米50克。
〔製作〕先把砂仁、肉豆蔻搗碎研為細末,用粳米煮粥,待煮沸後加入砂仁、豆蔻末及生薑、陳皮,同煮為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