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雞疾病綜合防治技術
(一)雞舍場地的合理選擇。養雞場應選擇在背風向陽、地勢高燥、易於排水、通風良好、水源充足、水質良好,以及遠離屠宰場、肉食品加工廠、皮毛加工廠的地方。規模較大的雞場,生產區和生活區應嚴格分開。雞舍的建設應根據本地區主導風向合理布局,從上風頭向下風頭,依次建築飼料加工間、孵化間、育雛間、育成間、成雞間。種雞舍最好單獨建在另一處。此外,還應建立隔離間、加工間、糞便和死雞處理間等相關配套設施。
(二)把好雞種引入關。雞群發生疫病多數是由於從外地或外單位引進了病雞和帶菌種蛋所致。為了切斷疫病的傳播,應堅持自繁自養。若需從外地引進雞隻或種蛋時,應首先了解該地有無疫情,如有疫情則不能購買;無疫情時,引進前也要進行嚴格檢疫。新引進的雞群應隔離觀察20--30天,確認無疫病後方可與其他雞合群。若從外地引種蛋,必須在種蛋入孵前進行嚴格消毒。
(三)采取科學的飼養管理,增強雞體抗病力。(1)滿足雞群營養需要。疾病的發生與發展,與雞群體質的強弱有關。而雞群體質強弱除與品種有關外,還與雞的營養狀況有著直接的關係。如果不按科學方法配製飼料,雞體缺乏某種或某些必需的營養元素,就會使機體所需的營養失去平衡、新陳代謝失調,從而影響生長發育,體質減弱,易感染各種疾病。另外,有時雖然按科學方法配製了飼料,但由於飼喂方式不科學,也會影響機體的正常代謝功能,營養的消化吸收減弱或受阻,也會使機體的體質減弱、生長發育受阻。因此,在飼養管理過程中,要根據雞的品種、大小、強弱不同,進行分群飼養,按其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要,供給相應的配合飼料,采取科學的飼喂方法,以保證雞體的營養需要。同時還要供給足夠的清潔飲水。(2)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飼養環境條件不良,往往影響雞的生長發育,也是誘發疫病的重要因素。要按照雞群在不同生長階段的生理特點,控製適當的溫度、濕度、光照、通風和飼養密度,盡量減少各種應激反應,防止驚群的發生。(3)采取“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所謂“全進全出”,就是同一棟雞舍在同一時期內隻飼養同一日齡的雞,又在同一時期出欄。這種飼養方式簡單易行,優點很多,既便於在飼養期內調整日糧,控製適宜的舍溫,進行合理的免疫,又便於雞出欄後對舍內地麵、牆壁、房頂、門窗及各種設備徹底進行打掃、清洗和消毒。這樣可以完全切斷各種病原體循環感染的途徑,有利於消滅舍內的病原體。(4)做好廢棄物的處理工作。養雞場的廢棄物包括雞糞、死雞和孵化房的蛋殼、絨毛、死殘雛雞等。養雞場一般在下風向最低位置的地方或圍牆外設廢棄物處理場。雞糞一般是雞群轉(出)欄後,進行一次性清理或經常性清理,直接裝上卡車或用編織袋包裝好,作肥料出售。暫時賣不出的應有糞棚貯存,避免日曬雨淋,造成汙染和浪費。死雞要進行深埋或焚燒。(5)做好日常觀察工作,隨時掌握雞群健康狀況。逐日觀察記錄雞群的采食量、飲水表現、糞便、精神、活動、呼吸等基本情況,統計發病和死亡情況,對雞病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以減少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