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性與非進行性萎縮性鼻炎(1 / 3)

進行性與非進行性萎縮性鼻炎

疾病概述:

萎縮性鼻炎,又稱慢性萎縮性鼻炎或傳染性萎縮性鼻炎,是豬的一種病征。人們對本病的認識已近200年。160年前人們就發現有一種豬病使豬的鼻甲骨發育遲緩或全部消失,最初在德國的幾個地區普遍流行時將其描述為&34;Schnuffelkrankcheit&34;(Franque,1830)(鼻甲骨萎縮)。

現在已把這種疾病歸類於兩種:一種是非進行性萎縮性鼻炎(NPAR)。這種病主要由產毒性支氣管敗血波氏杆菌所致;另一種是進行性萎縮性鼻炎(PAR)。主要由多殺性巴氏杆菌引起或與其它因

子共同感染引起。這兩種主要病原都引起鼻甲骨的發育不全;在較嚴重的情況下可造成不同程度的鼻麵部變形(包括鼻盤)及其鼻中隔的扭曲,或由於經常打噴涕而造成的鼻出血,鼻出血雖然在NPAR中少見,但為PAR的特征性變化。

對照NPAR和PAR對世界範圍內的養豬業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多殺性巴氏杆菌可在豬群中廣泛傳播,尤其是那些飼養管理不當的豬場(Glattleider?等,1996;Frymus等,1996)。多殺性巴氏杆菌還可引起其它動物如兔、山羊、綿羊、牛、雞及火雞發病。有時本菌也可以感染人而造成與豬的病變相似的疾病。雞、牛、羊及大鼠、貓、犬等是攜帶者(Avril等,1990;Donnio等,1991)。因此,多殺性巴氏杆菌是一種人、畜共患病的病原,應引起政府、人醫和獸醫衛生部門的重視。

產毒性支氣管敗血波氏杆菌廣泛存在於養豬業,但對豬的生長影響輕微。因此,稱為非進行性萎縮性鼻炎。

本章將討論這兩個病原的單獨和共同的重要性。

一個多世紀以來人們一直為&34;條件&34;性萎縮性鼻炎的病原的確定爭論著,自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Ratke(1938),Thunberg,Carlstrom(1940)和Philips(1946)就觀察到這種疾病具有傳染性。後來試驗證明:本病在豬之間傳播;給幼豬鼻內注入萎縮性鼻炎的產物,可使小豬很快患有萎縮性鼻炎。由於管理與飼養因素可影響PAR的嚴重性和臨床表現,因此,在一段時期內曾一度認為與營養不良有關的疾病,但現在還是將其初步定為傳染病。

1956年Switzer曾提出:本病可能是由一些病原引起的,其中包括毛滴蟲(Switzer,1951)、濾過性病原(Switzer,1953)、病毒及支原體等。直到人們在SPF豬鼻腔內接種大量的支氣管波氏杆菌和AR毒性多殺性巴氏杆菌純培養物才能成功地誘導出&34;萎縮性鼻炎&34;。盡管這樣,本病的臨床症狀或病理變化尚不能認為是由其中一種或兩種病原引起的。在田間,這些感染亞臨床症狀(PAR的亞臨床階段),感染豬群的發病間期在2個月到2年。因此,那些僅基於臨床症狀或/和病理變化的檢測手段,不能保證豬群中無PAR存在,還必須輔助有對一個或多個豬群一年以上的對決定PAR是否存在的病原產毒性波氏杆菌進行細菌學監測。

定義

對本病的定義要謹慎。一般認為所有造成鼻甲骨萎縮的都叫萎縮性鼻炎。對多殺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應叫傳染性進行性萎縮性鼻炎。Pedersen和Nielsen(1983)首次推薦使用本名並由歐洲共同體的PAR專家會議討論通過。為了在世界範圍內達到共識,Pedersen等1988年再次提出該建議,這個建議獲得歐洲、北美、南美和亞洲豬病專家的共識。大家同意把PAR劃為隻是由產毒性多殺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疾病。在一個懷疑有本病的豬群中,如發現豬有噴涕,鼻出血,鼻部變形,生長緩慢,鼻甲骨萎縮變形,且也能分離出產毒性多殺性巴氏杆菌即可確診為PAR,但是本病即使在臨床症狀輕微或亞臨床症狀時,其病原多殺性巴氏杆菌也可在豬群內傳播,病原確定的優點在於它不是依據於病原的鑒定,而是依賴於其急性臨床症狀,因為在此狀態下,有可能繼發嚴重的疾病。

對PAR造成經濟損失有不同估計,嚴重暴發可引起重大經濟損失(Pedersen和Nielsen?1983;Glattleider等,1996)。從臨床及病理學角度看用萎縮性鼻炎命名一個疾病綜合征不太合適。應該將波氏杆菌病和多殺性巴氏杆菌病與NPAR和PAR區分開。因為這些病原對養豬業的經濟影響不同,其防治方法也不同。

病原學

大量研究證明,支氣管波氏杆菌和多殺性巴氏杆菌所產毒素菌株是造成NPAR和PAR的病原。疾病的嚴重性與動物吸收毒素多少有關。豬對影響鼻骨發育不全的毒素的易感性與年齡有關,產毒性多殺性巴氏杆菌可對3月齡的豬造成嚴重的PAR,並阻礙其生長。而支氣管波氏杆菌隻引起6周齡以下的豬鼻骨發育不良。很多因素對這兩種細菌產生毒素的能力有影響,包括在某些環境管理和飼養條件下其它細菌及其毒素對粘膜的破壞程度。由於生長遲緩及PAR的臨床症狀僅與細菌毒素有關。產毒性多殺性巴氏杆菌在鼻腔的定居可能對本病影響不大。扁桃體及肺也是本菌產生毒素的部位。

傳染原

支氣管波氏杆菌?是一種細小、能運動的革蘭氏陰性杆狀或球狀菌,其大小約1.0?μm×0.3?μm。本菌嚴格需氧。不發酵糖類,可利用煙酸,能分解尿素。本菌易從患鼻炎的仔豬或肺炎的仔豬或從無明顯臨床症狀的豬中分離。本菌也是其它哺乳動物包括貓、犬及大鼠的病原。

在美國,60年代期間,本菌多被認為是導致萎縮性鼻炎的主要因素(Switzer和Farrington,?1975)。Cross和Claflin於1962年應用純支氣管波氏杆菌純培養物對禁食初乳的幾日齡的仔豬鼻內接種後,成功地誘發了典型的萎縮性鼻炎。之後,被Ross等(1967)重複該實驗應用產毒性支氣管波氏杆菌在95%的1~3日齡仔豬中誘發本病,而隻在66%的4周齡的豬獲得成功。Brassinne等(1976)報道隻有大量的AR毒性支氣管敗血波氏杆菌才可產生鼻骨損傷。能導致3周齡禁食初乳的SPF仔豬100%發生鼻甲骨萎縮。支氣管波氏杆菌毒性菌株,對6周齡豬連續4天鼻內接種後仍不能引起典型病變。這個結果證明3~6周齡豬對本菌的嚴重感染的敏感性大幅度下降。Duncan等(1966)認為人工感染支氣管敗血波氏杆菌也不會產生嚴重的進行性病變。Pearce和Roe在1966年成功的在未吃初乳的仔豬中誘發本病,但不能在正常生產的仔豬中誘發本病,從而證明通過初乳免疫可保護AR損傷。從不同日齡仔豬的鼻拭子獲得的細菌學資料表明,對正常豬群來說,無論其3周齡豬是否出現PAR臨床症狀,均可建立起支氣管敗血波氏杆菌感染,而此時鼻腔接種產毒性支氣管敗血波氏杆菌的敏感性卻下降。由此說明,支氣管3周齡正是對支氣管敗血波氏杆菌的敏感性下降的時候。有時可在2~3月齡的豬群中發生鼻骨萎縮現象,例如,在支氣管敗血波氏杆菌的感染SPF仔豬群中以及人工感染的無抗體的仔豬群中(Schss,1982)。一般本病並不嚴重的阻礙豬的生長(Pedersen和Barfod,1982)。

多數從豬體中分離的本菌均能產生溫熱敏感的AR毒素。支氣管敗血波氏杆菌也能在豬的下呼吸道致病而引起NPAR的一些臨床症狀。

現在已知存在支氣管敗血波氏杆菌的毒力變化。不同菌株的毒力強度不一,Collings和Rutter報道(1985),隻有在第1期的和從豬分離的菌株才能造成萎縮性鼻炎。Schss(1982)指出是否有大量細菌在鼻腔中定居及能否產生細胞毒素是重要的毒力決定因素。細胞毒素的功能由Magyar等(1988)進行了清楚地闡明,他還探明了其它幾個可能的毒力決定簇,包括溶血素、腺甘酶及粘附素。他們通過對細胞毒性1期菌株與同樣來源於豬的無細胞毒性1期菌株的致病作用進行比較,發現細胞毒素(可能類似於鼠致死因子,或皮膚壞死毒素)是產生鼻骨發育不良的決定因素。

在研究本菌的毒性時,人們比較了豚鼠皮膚試驗、小鼠脾萎縮試驗及乳鼠致死試驗三個生物學試驗的結果,發現其毒性各異(Mendoza,1993)。在不同國家、地區進行的試驗可能因毒力及其用量不同而造成差異。然而,在人工感染時,即使毒力最強的10個英國分離株也未見引起進行性鼻甲骨萎縮或明顯的鼻盤變形(Rutter和Rojas,1982)。而且所有從英國有或無進行性疾病的豬群都引起同樣程度的非進行性損傷。從本實驗室的觀察表明,從PAR病豬中分離的和無PAR病豬群分離的細菌產生相似劑量的毒素,隻有部分菌株不同(de?Jong和Akkermans,1986)。從而進一步說明盡管不同菌株的毒力不同,但臨床PAR的致病程度不應僅由細菌決定。在深部呼吸道感染本菌的豬更易感其它肺源菌。所以,支氣管敗血波氏杆菌作為呼吸道病原不應忽視。

多殺性巴氏杆菌?本菌是革蘭氏陰性、不運動的杆狀或球狀杆菌。其大小為0.3?μm×0.6?μm。本菌生長需氧,分解糖類,不產氣,產生吲哚。在新鮮塗片上,呈明顯的兩極染色。A型的菌落比D型大並且濕潤,在血瓊脂平板上產生特征性氣味。

本菌及其亞種能從很多有或無鼻炎或肺炎症狀的豬體中分離出來,早期實驗研究曾證明(Gwatkin,1959),本菌可於人工感染豬和兔體時產生病變。而且經常(但不是每次)可以從田間暴發時分離到。進一步研究發現有些菌株產生鼻骨病變的能力可被人工條件控製,一些菌株可產生輕微的鼻炎但不能產生明顯的鼻骨萎縮,尤其是歐洲的某些控製的實驗條件。多殺性巴氏杆菌的培養物產生鼻腔變形和鼻骨萎縮(發育不良)(Harris和Switzer,1968)。而在其他地方,特別在歐洲的研究(de?Jong,1976~1980)表明,多殺性巴氏杆菌會引起鼻變形和鼻甲骨萎縮(Dirks等,1973),甚至嚴重的PAR(Nielsen等,1976)。在德國及荷蘭的研究證明,PAR的重要的原發性病原是多殺性巴氏杆菌(Dirks等,1976)。對有PAR的豬群接種支氣管敗血波氏杆菌疫苗能減少本菌的傳播但不能消除PAR,這是因為在這些豬群中,多殺性巴氏杆菌是PAR的主要病原,隻有減少這些豬群中的多殺性巴氏杆菌才可降低P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