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人去求教心理醫生,他抱怨道:“我的生活乏味透了,真沒意見。”
“那麼我們做一個小小的實驗吧,”醫生說:“我告訴你怎麼做。明天一早醒來的時候,你就想象並且假裝那是你還能活著的最後一天。你躺在床上,努力試著下床,同時告訴自己,這是最後一次躺在柔軟的床上了,也是最後一次從睡眠中醒過來了。”
“然後你下樓去吃早飯,要記住喔,那是你最後的一頓早餐。請太太替你弄一些你最愛吃的東西。不要像平常一樣在餐桌上看報,反而要跟太太好好談談話,因為你以後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在去車站的路上,要慢慢地走,好好看看你自己的房子,你住的小鎮,也好好看看你左鄰右舍的房子,因為這也是最後的一次了。上了火車,要明白那是你最後一次坐火車進城,你不喜歡的東西,也都要去瞧它一眼,因為你很快就要跟他們永遠再見了。”
這個人答應了醫生,要盡力去做這個實驗,然後回來報告結果。
他根本沒有等到第二天,馬上就開始想象當天就是他的末日了。在回家的火車上,他仔細觀察窗外景致,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地翻閱晚報,結果他發現小鎮和村莊的燈光非常迷人,真正地品嚐到了坐火車的樂趣。
然後在星空之下,沿著灑滿月光的街道走回家。到家門口,他不掏出鑰匙開門。反而是按電鈴。門打開來後,在金黃色的燈光下,站著的是結婚25年的妻子。他把太太緊緊摟住,並且給她一個生平最熱烈的親吻。
此時此地,他決定從明天起,在上帝給他的每一個日子裏,都要好好地活下去。
三思小語:路上有絆腳石,就讓它閃開,隻有這樣,生命的最後一天,你也能盡情地舞蹈。
*不屈的鬥誌
多一份“身後意識”,就像多了一雙睿智的眼睛,時時給我們添一點遠見、一點清醒、一點對現實更為透徹的察看與認知。因為我們需要鬥誌,所以更要珍視這種意識。
在漫長的有生之年,我們會選擇真誠與磊落——對反正總是要到來的生命終點,時刻保持一份坦然。這樣的危機感,這樣的“身後意識”,對於生命來說,沉重還是輕鬆?
早出晚歸,響應“聯合指揮部”的號召,興致勃勃地“轉戰”在一個個批鬥會場。
那天早晨,有個一字不識的老人叫住了急匆匆又要出門的青年,憂心忡忡地對他說:“男娃是該什麼事風光就幹什麼。可除了風光,還得想想自己幹的事虧心不虧心。出門前你問3回:幹下這事了,10年之後怕不怕見人,百年之後怕不怕見鬼?問3回心裏不犯嚼咕,就大膽幹去。”
這青年就是我的父親,這老人就是我的奶奶。
我的哲人一般的奶奶!正如她所料,恰恰是10年,所有被顛倒了的是非,又被顛倒過來。在撥亂反正的年代時問心無愧的父親無數次對我們提起這件事,無數次念叨這句話;我便在心裏無數次感激著一字不識的奶奶——她用極樸素的良知,感悟到了“身後”的事情。
藉這份認知,可以少幹很多日後追悔莫及的事情。把“身後”二字放在嘴裏嚼一嚼,並不比捶胸頓足、大哭一場多費力氣。
一部影片有這樣一幕:一位老人彌留之際,緊握著女兒的手;“我如果知道死亡會這樣突如其來,我一定善待所有的人。”
假如人們能常懷一種對生命的危機感,也許我們會少一些遺憾。你看踢加時賽的足球隊員,哪一個不是竭盡全力的拚命衝殺?因為他們非常清楚:一旦閃失,就會“突然死亡”。所以常揣著一份危機感。
67歲的愛迪生能夠從災難中找出“價值”,從頭再來,這種樂觀的態度,豁達的胸懷,不屈的鬥誌真讓人敬佩,願我們能從他身上學到些什麼。
1914年12月,大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的實驗室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損失超過200萬美金,但事前卻隻投了23.8萬的保險,因為實驗室是鋼筋混凝土結構,按理說應是防火的。那個晚上,愛迪生一生的心血成果在蔚為壯觀的大火中付之一炬了。
大火最凶的當兒,愛迪生24歲的兒子查裏斯在濃煙和廢墟中發瘋似地尋找他父親。他最終找到了:愛迪生平靜地看著火勢,他的臉在火光搖曳中閃亮,他的白發在寒風中飄動著。
“我真為他難過,”查裏斯後來寫道,“他都67歲——不再年輕了——可眼下這一切都付諸東流了。他看到我就嚷道:‘查裏斯,你母親去哪兒了?去,快去把她找來,她這輩子恐怕再也見不著這樣的場麵了。’”第二天早上,愛迪生看著一片廢墟說道:“災難自有它的價值,瞧,這不,我們以前所有的謬誤過失都給大火燒了個一千二淨,感謝上帝,這下我們又可以從頭再來了。”
火災剛過去三個星期,愛迪生就開始著手推出他的第一部留聲機。
三思小語:正像歌詞中唱到的那樣:“有多少愛可以重來,……”人生本來就是在重複著一個個失敗,成功……隻有從不屈的鬥誌中你才能感覺到那不是重複,那是在超越!
*切莫急功近利
時間是理財必需的條件,愈求快,愈不能達到目的。
小朋友都愛看動畫片,大人們愛看一夜致富的神話;前者是因為一個不起眼的小女孩,能夠頓時飛上枝頭成鳳凰。而一位遭遇平凡的人,能夠因為某個機會,立刻賺得大錢,多麼振奮人心,多麼引人人勝,令眾人羨慕不已!因此,正如拍電影、寫小說為追求戲劇效果、吸引觀眾,必須放棄冗長無聊的細節,而將一個白手起家的富人或一家成功的企業,全歸功於一兩次重大的突破肥一切的成就全歸功於少數幾次的財運。戲劇的手法就把漫長的財富累積過程完全忽略了。但是小說歸小說,電影歸電影,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那麼膚淺而富戲劇性的事情。
今天我們所麵臨的難題是好高騖遠,看不起小報酬,總希望能找出致勝的突破,一鳴驚人,一口吃成一個大胖子,一出擊就能有驚天動地的結果產生。但以曆史的眼光看問題,絕大多數的富人,其巨大的財富都是由小錢經過長期的時間逐步累積起來的,初期大部分人所擁有的本錢都是很少的,甚至微不足道。一個人想成功,想致富,就必須首先要從心理上摒棄那種“一夜致富”的幼稚想法和觀念,這才是投資理財的正常、健康的心理狀態。
有一位白手起家、靠投資股票致富的人曾說過:“現在已經過來了,股票漲一下就能進帳數百萬元,賺錢突然間變得很容易了,擋都擋不住。回想30年前剛進股市的那段日子,費了千辛萬苦才賺一二萬元,真不知道那時候的錢都跑到哪裏去了。”
這種經曆對許多曾曆盡千辛萬苦艱苦奮鬥白手起家的人而言並不陌生。萬事開頭難,初期錢很難賺,等到成功之後財源滾滾,想不要都不行時,又不知道為什麼賺錢變得那麼容易了。
每個人都渴望有輕輕鬆鬆地賺第2個100萬、1000萬的能耐,達到財源滾滾的境界,問題是要賺第2個100萬之前先有第1個100萬。但是,怎樣才能賺到第1個100萬呢?若你想利用投資理財累積100萬的話,則需要“時間”,必須要經曆長時間的煎熬,熬得過賺第1個100萬的艱難歲月,自然能夠享受賺第2個100萬的輕鬆愉快。
從複利的公式可以看出,要讓複利發揮效果,時間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長期的耐心等待是投資理財的先決條件。尤其理財要想致富,所需的耐心不是等待幾個月或幾年,而是至少要等20、30年,甚至40、50年。
然而今天我們身處事事求快的“速食”文化之中,事事強調速度與效率,吃飯上快餐廳,寄信用特快專遞,開車上高速公路,學習上速成班,人們也隨之變得愈來愈急功近利,沒有耐性,在投資理財上也顯得急不可耐,想要立竿見影。但是,在其它事情上求快或許能有效率,唯有投資理財快不得。根據觀察,一般投資者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半途而廢”。遇上空頭時期極易心灰意懶,甚至幹脆賣掉股票、房地產,從此遠離股市、房地產市場。殊不知缺乏耐心與毅力,萬事是很難有所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