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國家的反思(1 / 3)

亞洲國家的反思

馬來西亞代總理李顯龍準將11月24日分析了從金融風暴中吸取到的三個教訓:一、亞太區域國家之所以會陷入經濟危機,是因為這些國家大量向外國舉債,然後用在沒有生產力的投資上,特別是用來作為購買房地產用途,而導致產業市場出現“泡沫”現象。二、當投資者對泰國失去信心後,這種情況便蔓延到鄰國。印尼和馬來西亞的經濟雖然不像泰國那樣存在著嚴重的弱點,但它們還是被卷入風波,當投資者對這些國家的信心發生動搖,它們的貨幣彙率和股票市場便向下滑落,銀行和公司就變更加脆弱,而原本一些還能夠處理的問題,都變得嚴重起來。三、各國政府能否在麵對這場金融風暴時,果斷及令人信服的處理危機,顯得格外重要。因為投資者時時刻刻都在密切留意著事態的發展,並且迅速地作出反應。處理這場危機的關鍵不在於最初發生的問題上,而是各國政府處理危機的方式。假如有關的政府處理得不當、或者態度猶豫不決,就會進一步動搖投資者的信心,使事態進一步惡化。相反的,如果有關的政府能夠及時與果斷地對症下藥,同時推行根本的改革,它們就能夠協助投資者重建信心,並且說服投資者這些國家的情況正在好轉。

香港政治與經濟風險谘詢有限公司發表報告說,亞洲發生經濟危機,凸顯了缺乏透明度的問題,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安排拯救配套,協助陷入危機的國家度過難關,是要重建信心;實際上,同美國、英國和澳洲這些國家作一比較,每個亞洲國家都缺乏透明度。日益惡化的經濟情況可能促使這地區的人民更會批評他們的製度;如果有人說“我絕不知道實際的情況有多糟”,這是針對透明度所作出的批評。政治與經濟風險谘詢有限公司把透明度等級從零排到10,10是透明度最差的國家或地區。把新加坡列為4.4,是亞洲透明度最高的國家,香港被列為5.0,台灣6.1、馬來西亞6.3、泰國6.5、菲律賓6.7、韓國7.0、印尼7.4、中國8.2、印度8.5、越南9.5。但是,澳洲的透明度等級列為3.0,美國3.8,英國4.0。報告說:“亞洲國家雖受到經濟危機的衝擊,但可能還不足以使它們作出改變,以提高透明度,但卻能顯示毛病出在哪裏”。政治與經濟風險谘詢有限公司指出,亞洲國家重視個人關係,而不重視“嚴格和可靠的條例與規章及‘專斷”地實施規章,又不重視收集資訊,漠視工作表現,這些都是影響亞洲商業環境的因素。它以韓、泰為例,正因為這兩個國家缺乏透明度,延誤了真正的改革計劃。政治與經濟風險谘詢有限公司說,改革計劃拖得越久,政策的可靠程度就越低。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陷入金融危機的亞洲國家的要求,向它們伸出援手,與其說是提供緊急貸款,倒不如說是協助它們重建信心”。政治與經濟風險谘詢有限公司說,雖然新加坡的條例明確,加上政府官員辦事效率高,使它得到相當好的評級,可是,諸如銀行呆帳占總貸款額的比例或個別銀行的營業情況等重要資訊仍難以取得。香港有一個自由開放的商業環境,但它忽略資金流動的資訊,因為香港政府采取不幹預政策。

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指出,亞太區域金融危機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一些國家的領導人沒有意識到他們正處在一個資訊時代,這些政治領袖的反應顯示他們以為自已仍處在50年代。他們不明白基金管理人員及分析人員正密切的觀察他們國家裏的經濟活動,並且隨時通過發達的通訊係統,向總部彙報。他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世界銀行早在一年半以前就提醒這些國家所潛藏的問題,但是一些國家卻因為國內政治局勢不穩定,而沒有及時反應。李光耀說,這些基金管理人員清楚知道哪些國家借貸太多,入口多於出口,以及對不具生產性的經濟活動投入太多資金。他並不認為是因為世界貿易體係出現內在的錯誤導致亞太區域的金融危機。他認為人為的因素占了很大的成分。他指出,受亞太區域金融危機影響的國家如果要度過難關,讓經濟複蘇,擁有意誌堅定,願意采取強而有力措施的政治領導人是重要的因素。同時,政治領導人還應該盡早注意到問題發生的跡象。李光耀還談到經濟朝向環球化發展的利與弊。他說,發展中國家目前有兩個選擇,一是采取閉關政策,與世界經濟體係隔絕,回到過去自給自足的年代。他說:“如果你們要買波音飛機、奔馳汽車,以及最先進的電腦,你必須與外界交流,並且擁有具競爭力的出口貨品。你們的人民要有高生產力及高教育水平”。李光耀以新加坡的發展為例,說明融入世界經濟體係的重要性。他說,如果新加坡退出世界經濟體係,我們將倒退到過去小漁村的生活裏。就是因為新加坡從一開始就參與世界經濟,為世界提供服務,我們才能享有過去30年來的發展與進步。不過,李光耀還承認維持現狀不能確保新加坡在30年後一樣繁榮。他如果我們不跟上科技發達的時代,並且把握時機,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很容易使新加坡失去它的角色。他說,在這次金融危機出現前,包括新加坡在內的亞細安國家,都不主張開放經濟資訊,但是現在,新加坡還決定采取開放的金融製度,讓更多資訊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