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然保護區建設得更美好(1 / 3)

把自然保護區建設得更美好

近年來中國的自然保護區事業得到了很大發展,這不僅表現在保護區的數量迅速增加,保護類型不斷豐富,同時逐步建立了管理機構,有些保護區還開展了科學研究,在保護生態係統及其所含的遺傳種質、進行科學研究和教育培訓以及開展旅遊事業等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另一方麵又不能不指出中國的保護區不論在數量和類型方麵,與中國豐富的動植物區係和多樣的自然條件相比仍是很不相稱的。此外,保護區的管理也不夠完善,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建立起適應於中國特點的自然保護區的分類和理論體係。為了把中國的自然保護區建設得更加美好,為了促進對自然保護區的研究不斷深入,這裏提出我們幾點初步的建議。

(一)全麵規劃,合理布局

中國自然保護區麵積現在雖已初具規模,但類型單調,分布不均。盡管近幾年中國的有關部門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提出了一些規劃、設想,但尚無一個權威性的、較完善的總體設想,因此,急需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統一的規劃和布局。

自然保護區數量和占據國家領土麵積的比例,是一個國家自然保護事業發達與否的重要標誌。近十幾年來,世界各國的自然保護事業迅猛發展。僅以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物圈保護區網的自然保護區的數量而言,就從1978年的144個增加到1990年的300個。不僅發達國家重視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很注意自然保護區的設立與管理,有些國家的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數以千計,自然保護區的麵積超過整個國土麵積的5~10%。

目前中國自然保護區麵積僅占國土總麵積的2.57%,許多具有保護價值的地域無人問津或繼續遭到破壞,這與中國生物學多樣性極其豐富的特點顯然是不相稱的,這種狀況必須迅速加以改變。

中國現有的自然保護區80%以上都設在森林地區,較多的自然保護區又是以保護野生動植物為主要目的,且主要集中在濕潤和半濕潤地區。對幹旱、半幹旱地區的荒漠、草原等生態係統,保護區的數量較少;對於高原、高山、水域、濕地、海塗等自然地帶,也隻有數量不多的自然保護區,有的甚至完全沒有建立。

此外,在選擇自然保護區時隻著眼於天然的、原始的生態係統,對於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次生的生態係統則很少予以注意。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在中國長期的農業實踐中,勞動人民創造了不少既能充分利用自然又能合理保護自然,能夠長期永續利用的成功的範例。這是人類曆史的財富,也是自然保護區的又一特殊類型,在這方麵就更沒有加以考慮。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加快自然保護區建設的步伐,同時要使保護區的設立更加有係統和有步驟地進行。

為此,必須利用現有的生物、地理以及地質等方麵的分類、分布和區劃的材料,進行自然保護區的區劃。其中,植被分類的係統和圖鑒,在自然保護的設置和布局規劃中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不僅因為植被具有醒目的外貌和較明顯的界跟,也由於它是生態係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既是環境條件的反映,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和影響其它成分的組成和數量。同時,為了使中國自然保護區的建立與世界範圍的自然保護區相互銜接,也可以采用國際生物圈保護區采用的生物地理分區的係統。這樣就可以明確中國自然保護區在世界範圍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明確自然保護區評價的準繩

隨著新的保護區不斷提出,也會帶來一係列新的問題。例如怎樣來判別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價值?根據什麼來決定保護區的取舍?如何確定自然保護區的等級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對自然保護區的評價提出一定的準繩。由於自然保護區類型的多樣性和條件的複雜性,要提出一個統一的模式還有一定的困難,通常都是采用一係列指標進行綜合的分析和判斷。在這方麵,最常用的指標有以下幾個。

1.典型性或代表性

這是指自然保護區的對象對於所要保護的那種類型是否有代表性。這一標準對於作為保護典型的生態係統的保護區來說尤為重要。通常在保留有原始植被的地區,保護區最好能包括對本區氣候帶最有代表性的生態係統,從群落地理學的觀點來說,即應設在有地帶性植被的地域,它應包括本地區原始的“頂極群落”(穩定群落)。如果原始的生態係統遭到破壞,則保護區應選擇在具有代表性的次生的生態係統中。

2.稀有性

對於很多自然保護區來說,保護稀有的動植物種類及其群體,是一個重要的任務。如果某些自然保護區集中了一些其它地區已經絕跡的、殘留下來的孑遺生物種類,就會提高自然保護區的價值。特別是中國南方有些地區,由於特殊的山地地形和溫暖濕潤的季風氣候,沒有受到第四紀冰川的嚴重破壞,有些地區還彙集了一群稀有的物種,形成了所謂第三紀動植物的“避難所”。在這種地區建立自然保護區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3.脆弱性

脆弱性是指所保護的對象對環境改變的敏感程度。脆弱的生態係統往往與脆弱的生境相聯係,並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但是它們的保護比較困難,要求特殊的管理。

4.多樣性

保護區中種群的數量和群落的類型是保護區的又一重要屬性。一般說來,種類數量愈多,即多樣性程度高的類型,其保護價值愈大。這一指標主要取決於立地條件的多樣性以及植被發生的曆史因素。如果保護區中能包括一定的生態序列的各種生物類型的組合,例如垂直帶係列,隨著距海濱的遠近而發生的生物群落的空間變化序列,由於植被發育時間的差異和人為幹擾造成的生物群落的演替係列,以及由於局部地區的小氣候、地形、坡向、坡位、母岩、土壤、土地利用和生產實踐上的區別所造成的多種多樣的生物群落,則最為理想。

5.麵積的大小

有些地區由於人為破壞嚴重,一個保護區的重要性經常隨麵積的增加而提高。一個自然保護區必須滿足維持保護對象所需的最小麵積。保護區的最小或最適麵積,因保護對象的特征和生物群落類型的不同而有差異。

6.天然性

習慣上用天然性來表示植被或立地未受人類影響的程度。這種特性對於建立科學研究目的的保護區或是核心區,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有的保護區既包括天然的,又包括半天然的部分,也是非常理想的。特別是一個具有天然性的保護區,同時又具有稀有性和脆弱性的特點時,則會顯著提高其保護價值。

7.感染力

感染力是指保護對象對人們的感觀所產生的美感的程度。雖然從經濟觀點來看,不同物種具有不同的利用價值,但是由於人類科學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許多動植物正在發現新的經濟價值。同時,由於不同種類的物種和生物類型是不可代替的,因此從科學的觀點來說,很難斷言哪一種類型和物種更為重要。但是由於人類的感覺和偏見,不同的有機體具有不同的感染力。例如,對大多數人來說,大熊貓就比某些蜘蛛或甲蟲更為重要,即使後者具有更加古老的發生曆史和稀有程度。這一標準,對選擇風景保護區來說尤為重要。

8.潛在的保護價值

有些地域一度曾有很好的自然環境,但由於各種原因遭到了幹擾和破壞,如森林受到采伐和火燒,草原經過了開墾或放牧,沼澤進行了排水等。在這種情況下,如能進行適當的人工管理或通過天然的改變,生態係統過去的麵貌可以得到恢複,有可能發展成比現在價值更高的保護區。當我們找不到原有的高質量的保護區時,這種有潛在價值的地域,也可以被選作自然保護區。

9.科研的基地

包括一個地區的科研曆史、科研的基礎和進行科研的潛在價值。

上述9個評價自然保護區的標準,有時是互相交叉、互為補充的,例如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保護區,同時又可能具有多樣性、天然性,並具有足夠的麵積和科研價值,從而增加其保護等級。但也有些標準則往往互相矛盾,相互排斥。例如一個稀有的保護對象往往很難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的特征。因此,應用上述評價自然保護區的標準,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在運用這些標準進行評價時,必須和自然保護區的目的結合起來。對於一般的自然保護區來說,典型性、稀有性和脆弱性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有些標準可以獨立使用,有些標準要結合起來用。一個保護區要想列為高等級的自然保護區,必須考慮綜合因子,而其中必有一個或幾個因子占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