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新草原-荒漠土壤區域(1 / 3)

蒙新草原-荒漠土壤區域

本區域位於中國西北,東起內蒙古東部,西至新疆西部邊陲,東西長近3000公裏,但南北寬僅400~1300公裏,占全國土地總麵積的33.4%。自然條件東、西之間的地帶性差異,遠比南北之間的地帶性差異顯著。自東至西,隨著離海距離的增加,水分條件愈來愈差。年降水量由東部的450毫米,向西到達內蒙古中部逐漸降為150~300毫米,更西越過賀蘭山,多數地區不過100毫米上下,一些被高山包圍的內陸陷落盆地,更少至25毫米以下,成為中國最幹旱的地區。按水分條件說,本區域東部屬於半幹旱氣候,西部屬於幹旱氣候。若按熱量帶來說,內蒙古和北疆屬於中溫帶,南疆、河西走廊和柴達木盆地屬於暖溫帶。

在半幹旱氣候條件下,生長不同的草原植物,形成黑鈣土、栗鈣土,棕鈣土和灰鈣土等草原土壤。在幹旱氣候條件下,生長不同的荒漠植物,形成灰漠土、灰棕漠土等荒漠土壤。此外,還有鹽土、堿土和風沙土。但是還應指出,在山地垂直帶上的陰坡或半陰坡,由於水分條件較好,長有森林,土壤為灰褐土等;在人工引水灌溉的地方,土壤為灌淤土等。

本區域土壤利用的方向應該是以牧為主,農牧結合,這是由於氣候和土壤幹旱所決定的。境內不僅幹旱,而且風大,加上土質偏沙,所以過度放牧和盲目開荒,當自然植被遭受破壞後,便會風起沙飛,使土壤沙化,為害甚大。這裏已有十幾億畝難以利用的沙漠,因此合理利用草原,防止風蝕就顯得十分重要。此外,還應改良鹽堿土和風沙土。

1.內蒙古草原黑鈣土、栗鈣土、棕鈣土區

本區位於中國北方,東起大興安嶺西側,西至賀蘭山,北至國界,南至黃土高原,海拔大部在1000~1500米間,地勢坦蕩,一望無際,通稱內蒙古高原。因太平洋季風受大興安嶺和燕山的阻滯,暖濕氣流難以侵入,使本區形成內陸半幹旱的自然環境。年降水量隻有250~500毫米,自東向西遞減;幹燥度1.5~4.0,自東向西遞增。≥10℃的積溫為1800~3000℃,無霜期約90~150天。氣溫略高於東北區,但受水分條件的限製,不能長林,隻能長耐旱的草本植物,成為我國北方廣大的草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是這裏的寫照。

內蒙古東部的草原是中國最肥美的草原,土壤為含有機質豐富的黑鈣土,生長茂密的草本植物,覆蓋度可達60%以上,草高平均在40厘米以上,著名的呼倫貝爾草原就位於這裏。高原的中部,土壤以栗鈣土為主,草本植物較稀,覆蓋度30~50%,草高30~40厘米。草原的西部,土壤以棕鈣土和灰鈣土為主,草本植物生長稀疏,覆蓋度小於30%,草高僅10~25厘米。在整個內蒙古草原中,河旁、湖濱或水分較多的地方,則有草甸土、鹽化或堿化草甸土及沼澤土的分布。

此外,本區還有不少沙漠和沙地,自東而西有呼倫貝爾沙地、科爾沁沙地、小騰格裏沙地、毛烏素沙地、庫布齊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它們分布零散,而麵積也較小,僅占中國沙漠總麵積1/10左右,與賀蘭山以西甘新區內沙漠麵積大、分布集中的情況顯然不同。

本區是中國重要的牧業基地,主要牲畜為馬、牛、羊,也有部分農業,主要作物為春小麥、蓧麥、糜子、穀子、甜菜、馬鈴薯等,大部分都是一年一熟。

內蒙古區的自然條件大部宜於發展牧業,其東部是牧業與農業的過渡地帶。在這種地區,發展生產不宜片麵地強調糧食生產,以糧擠牧,毀草種糧。如果這樣做,就違背了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引起草原沙化、退化,使草原和牧業受到破壞,結果糧食也上不去。這在過去已有教訓,因此合理利用草原極為重要。對已退化的草原應進行封育、灌溉、補播牧草,加以改良,恢複其生產力。對風沙土要采取營造防護林、引水拉沙等措施,有計劃地進行改良。

2.西北黑壚土、黃綿土、灰鈣土區

本區包括黃土高原、鄂爾多斯高原及銀川、河套灌區等地,海拔高度在1000~1500米之間,由於地理位置較上述土區偏南,氣溫稍高,≥10℃的積溫約2500~3000℃;年降水量雖然也有400~500毫米(西部300毫米),但由於氣溫較高,蒸發強烈,所以顯得幹旱。前人一般將土層深厚的黃土高原與太行山和呂梁山等土石山區合稱為黃土高原。我們考慮到黃土高原的年降水量低於500毫米,零星分布的黑壚土並非森林土壤等特點,因而把它劃歸蒙新草原-荒漠土壤區域。

黃土高原海拔1000~1300米,西部的華家嶺可達2000米,除少量黑壚土外,大麵積為受黃土母質影響深刻的黃綿土,蘭州一帶為灰鈣土,銀川—河套平原為灌淤土,鄂爾多斯高原多風沙土。

本區為農牧區,但長期以來重農輕牧。目前黃土高原大部分為坡耕地,除小麥外,抗旱耐瘠的穀子、糜子等比重大為增加。由於長期濫墾陡坡,片麵擴大耕地,帶來了極為嚴重的惡果:(1)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地力迅速減退;(2)草地、林木破壞後,林牧業越來越少;(3)燃料、飼料、肥料俱缺;(4)愈廣種,愈粗放,愈薄收。為了增產糧食,便進一步開荒擴種,形成了“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在呂梁山以西、六盤山以東的晉西、陝北和隴東地區最為突出,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也是平均畝產最低、農民收入最低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