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主要沙漠的特征
中國沙漠自西而東分布在不同的自然地帶,由於所處的自然條件不同,各個沙漠的特征出現明顯的地域分異。以沙丘的植被固定程度為例,西部(賀蘭山以西)幹旱荒漠地帶,除準噶爾盆地降雨稍多,植被較好,沙漠中大部分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外,其餘沙漠都以流動沙丘占絕對優勢;而內蒙古東部和東北平原西部幹草原地帶的沙地,則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為主,流動沙丘隻零星分布在沙漠邊緣植被被破壞的地方。也就是說,自西向東流沙逐漸減少,固定、半固定沙丘逐漸增多,我們從表14的統計數字
表14不同自然地帶流沙及固定、半固定沙丘的分布
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這樣的分布規律。
(一)塔裏木盆地的沙漠
新疆南部的塔裏木盆地是中國最大的內陸盆地,這裏氣候極端幹燥,年降水量大部分在50毫米以下,幹燥度在16~64以上。盆地內的自然景觀分布呈現顯著的環狀特征,即盆地邊緣為山地,山地內為山前洪積、衝積扇所形成的戈壁,盆地的中央則為著名的塔克拉瑪幹沙漠,麵積有33萬多平方公裏,占全國沙漠(不包括戈壁)麵積的47%,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僅次於阿拉伯半島上的魯卜哈利沙漠,麵積占第二位的流動性沙漠。沙漠與戈壁之間,或沙漠邊緣的河流沿岸等地,分布有片片綠洲,是新疆重要的農業地區之一。
塔克拉瑪幹沙漠顯著的自然特色有3點:
(1)流動沙丘占絕對優勢。在塔克拉瑪幹沙漠本部,除了西部的麻紮塔格等山,中南部的北民豐隆起高地等少數地方沒有被沙丘所覆蓋外,全為沙丘所分布。其中流動沙丘占85%,隻有在沙漠邊緣和深入沙漠中的河流沿岸分布有以紅柳沙堆為主的固定、半固定灌叢沙堆。
(2)沙丘高大,形態複雜。沙丘內以裸露的巨大沙丘為主,一般高度在100~150米,也有200~300米;其中高度在50米以上的沙丘,占全沙漠流動沙丘總麵積的80%。沙丘形態極為複雜,不僅有中國其他沙漠中常見的各種形態的流動沙丘,而且還有著中國其它沙漠中所少有的各種特殊形態的沙丘。如沙漠的東半部和沙漠西部麻紮塔格山南北地帶,主要分布有延伸很長的巨大複合型沙丘鏈;沙漠中部東經82~85°之間和沙漠的西南部,主要分布有複合型縱向沙壟;沙漠南部鄰近山嶺的地帶發育有金字塔沙丘。此外,沙漠北部塔裏木河老河床以南,還可見有高大的穹狀沙丘。
(3)塔克拉瑪幹沙漠雖以流動沙丘為主,但是,在深入沙漠內部的河流沿岸,沙漠邊緣的洪積、衝積扇前緣地帶,還分布有大麵積的荒地,生長著茂密的天然胡楊林和紅柳灌叢,成為沙漠中的“天然綠洲”。所以,塔克拉瑪幹沙漠絕對不是過去有人所描繪的那樣“隻有一片茫茫流沙”,“在沙漠中心沒有植物,也沒有野獸,甚至連飛鳥蟲豸都沒有,完全是一片寂靜得可怕的地方”,而是有著開發利用的潛力。
(二)準噶爾盆地的沙漠
北疆的準噶爾盆地的中央為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國第二大沙漠。這裏雖然也屬於幹旱荒漠地帶,但是由於盆地周圍的山地封閉不很嚴密,特別是西部和西北部有許多山口,較為濕潤的西風可以從這裏長驅而入。因此,降水不像南疆塔裏木盆地那樣稀少,年降水量可達70~150毫米,冬季並有積雪,穩定積雪日數一般在100~160天,最大積雪深度多在20厘米以上,所以沙漠內部植物生長較好,沙丘上廣泛分布著以白梭梭、梭梭、嵩屬、蛇麻黃和多種一年生植物為主的小喬木沙質荒漠植被。植被覆蓋度在固定沙丘上可達40~50%,半固定沙丘上也在15~25%之間,它是中國麵積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是優良的冬季牧場。
沙漠內部的沙丘形態主要是樹枝狀沙壟,一般高度為10~50米不等。沙壟的排列明顯地受著風向的影響,有著地區上的差異:沙漠西部多作西北—東南走向;廣大沙漠的中部和北部,大致作南北走向;沙漠東部轉為西北西—東南東走向。在沙漠的西南部還分布有固定和半固定的沙壟蜂窩狀沙丘和蜂窩狀沙丘。流動沙丘主要在沙漠東北部的阿克庫姆和沙漠東南部霍景涅裏辛沙帶的最東端,多屬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鏈。
此外,在準噶爾盆地的烏蘇精河,及西北部額爾齊斯河南北兩側的布爾津、哈巴河和吉木乃,還有小片沙漠。額爾齊斯河南北兩側的沙漠,多分布在山麓洪積傾斜台地和山前起伏的山麓斜坡上。由於地勢較高,且受河穀地帶冬季大風的強烈吹刮,積雪較少,致使早春借融雪來繁殖的一些植物不能生長,而要求水分條件較好的灌木也難以生存,因此形成大片裸露的流動沙丘,主要是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鏈,一般高10~20米。個別高者可達50~100米。在天山山地的伊犁河穀中,也分布有流動的沙丘鏈和固定的灌叢沙堆。
(三)柴達木盆地的沙漠
柴達木盆地是青藏高原東北部的一個巨大內陸盆地,位於青海省的西北部。盆地海拔2500~3000米,是中國沙漠分布最高的地區。幹旱程度由東向西增大,東部年降水量在50~170毫米,幹燥度2.1~9.0;西部年降水量僅10~25毫米,幹燥度在9.0~20.0。盆地中呈現出風蝕地、沙丘、戈壁、鹽湖及鹽土平原相互交錯分布的景觀。
風蝕地貌發育廣泛,占盆地內沙漠麵積的67%。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部,東起馬海、南八仙一帶,西達茫崖地區,北至冷湖、俄博梁之間的範圍內。那裏由第三係的泥岩、粉砂岩和砂岩所構成的西北—東南走向的短軸背斜構造非常發育,岩層疏鬆,軟硬相間。風向與構造走向一致,也是西北方向,強烈的風蝕作用形成了排列方向大致與風向相同的風蝕長丘和風蝕劣地。有一些褶曲隆起的穹形丘陵上也廣泛這裏的沙丘分布比較零散,並多與戈壁交錯分布於山前洪積平原上,其中比較集中的是在盆地西南部的祁曼塔格山、沙鬆烏拉山北麓等地,形成一條大致呈西北—東南向的斷續分布的沙帶。北部花海子和東部鐵圭等地也有小麵積的分布。沙丘多為流動的新月形沙丘、沙丘鏈和沙壟,一般高5~10米;高大的(20~50米)複合型沙丘鏈也有分布,但麵積很小。固定、半固定的灌叢沙堆,則散布在洪積平原前緣潛水位較高的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