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南津關三公裏,一壩橫攔長江,這便是萬裏長江第一壩——葛洲壩,它是一項綜合利用長江水資源的工程,包括發電、航運、泄洪、灌溉等綜合效益。它提高壩上水位20米,回水100多公裏,有效地改善了三峽航道。
葛洲壩以下,長江開始中遊旅程。流速很快的三峽江水,一進入平原毫無阻擋,便自由回蕩,形成“九曲回腸”的荊州地區。荊州地區的江陵,是古代楚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大量文物古跡。江陵之南就是煙波浩淼的洞庭湖。“八百裏洞庭”,集湖南的湘、資、沅、澧四大水係於一湖,然後彙入長江。洞庭湖古稱雲夢澤。湖濱有曆史名城嶽陽,城西高岸城頭,有一座始建於唐代的名樓——嶽陽樓。它與武昌的黃鶴樓和南昌的滕王閣合稱江南三大名樓。“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說明了湖與樓的影響。嶽陽樓還因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的名篇《嶽陽樓記》而名揚天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優美的文章概括了優美的洞庭景色,景與文相映生輝。登此樓“八百裏洞庭今入眼,五千年曆史再從頭”,覽今思古,心曠神怡,激啟心誌,豪情滿懷。從嶽陽樓西望湖中君山,宛如“白銀盤裏一青螺”。這是一座風景幽美充滿神話色彩的“仙山”,令人神往,更發人遐想。
登嶽陽樓觀洞庭湖以靜景取勝,而登武昌黃鶴樓觀長江,則以動景見長。李白曾在此送別友人,留下千古絕唱:“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武昌為武漢“三鎮”之一,位當漢水與長江交彙的三角地帶,相對有利的交通地理位置上發展起來的。加之大江兩岸又有龜蛇二山,無洪水之患,便成“九省通衢”的交通樞紐。因此,自古以來代複一代的四方過客,無不登樓覽勝,激揚文字。“文因景成,景借文傳”,黃鶴樓屢次遭毀而又屢以複興。黃鶴樓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樓淩黃鵠山之巔,“控龜蛇對峙,扼江漢合流”,攬三鎮風光,故有天下第一名樓的美譽。圍繞黃鶴樓,曆代文人頌吟不絕,留下名詩千首,雄文百篇,它好比一股清澈瑩晶的文化玉泉與長江一樣萬古長流。1986年重建的黃鶴樓高達51米,飛峙於蛇山之上,“氣吞雲夢”,不僅攬三鎮風光,長江大橋,江輪上下,而且觀三楚風雲,迎五洲賓客。登樓頭,極目環宇,吟毛澤東詞《菩薩蠻·黃鶴樓》,不免心潮起伏,“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長江在武漢上下遊,還有兩處與波瀾壯闊的長江相映生輝的勝跡——文、武赤壁。上遊蒲圻的赤壁,一般認為是三國赤壁之戰的古戰場,而下遊黃州的赤壁是因蘇東坡的《赤壁賦》而揚名,故稱文赤壁。文武赤壁都是紅色砂礫岩構成的臨江山崖,景觀相似,而《赤壁賦》“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壯觀畫麵,兩處赤壁又何嚐不是如此!
江南三名樓之一的滕王閣,亦於1989年重建而成。它臨長江支流贛江之濱,南昌城邊,當夕陽晚霞,依然可得唐詩人王勃《滕王閣序》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及贛江彼岸“層巒聳翠”、“山原曠其盈視”的優美風光。
鄱陽湖入長江處西有高大的廬山,東有小巧的石鍾山,湖中有大孤山(又名鞋山),江中有小孤山,構成浩瀚而秀麗的湖光山色。石鍾山雖小,但它控扼江湖,又因蘇東坡名篇《石鍾山記》而出了大名。登山一覽江天,令人心曠神怡。
江湖合流以下便是長江下遊,兩岸平原與丘陵相間,山青水秀,不時有丘山臨江、磯石穿空,而為大江增添姿色,如安徽當塗的東梁山與和縣的西梁山相對如門而並稱天門,李白有詩詠道:“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就是這一帶江山景觀最好寫照。馬鞍山市的采石磯、南京的鍾山、燕子磯、鎮江三山等都構成長江下遊景觀的景點。
南京北臨滾滾長江,東據巍巍鍾山,南有牛首山,西有清涼山,氣勢磅礴。市域內山丘隱伏,平原開闊,河湖展布,景色秀麗多姿。當年諸葛亮曾讚歎說:“鍾山龍盤,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南京曆六朝古都,當四代都城,“風景與文化交融,山川共古跡輝映”,是一座臨大江融化在秀山麗水之中的城市。鍾山是諸山之骨架,秦淮河是眾水之脈絡。
鍾山並不高,海拔488米,山小江大,襯托了長江之浩瀚。鍾山起伏多姿,支脈綿延,山水間留下許多風雲滄桑的史跡,成為今天察古覽今的曆史文化博物館。例如明長城、明孝陵、棲霞寺、中山陵、雨花台、秦淮河、玄武湖等。對於領略大江雄姿來說,長江大橋是最理想的。長橋橫跨大江南北,使這座山水城市更富有宏偉壯闊的時代特色。漫步橋頭,觀茫茫大江,覽巍巍鍾山,層樓插翠,江輪飛駛,一派“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壯麗景象,令人激奮不已!
南京下遊不遠有三座臨江的名山,合稱鎮江三山,即北固山、金山和焦山。三山拔江而起,巍然屹立,雄視滾滾波濤,構成一幅波瀾壯闊的山水畫卷,被古人譽為“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陡峭險固,臨江絕崖,山上有甘露寺,相傳為三國劉備招親的地方。金山巉岩陘石,因白蛇傳中水漫金山寺的故事而帶幾分神秘感。焦山立於長江之中,如中流砥柱,高150米,因東漢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山麓參天古木中,有規模宏大的定慧寺,珍藏著大量曆代名碑和摩崖石刻,山頂有吸江樓,登樓臨窗,觀長江浩渺波濤,好像與遊人的呼吸相應和,故名吸江樓。
鎮江以下兩岸為長江三角洲平原。河網密布,湖泊眾多,尤以太湖平原為密。河多,船多,橋也多,形成水鄉澤國魚米之鄉的景觀。蘇州是很有代表性的水鄉城市,“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白居易寫道:“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樓三百九十橋。”長江三角洲是長江流域最富饒的地區,而黃浦江又是長江最後,也是最富有的一條支流。上海就是近代在黃浦江畔發展起來的我國最大的城市。相對於古老的祖國曆史,上海市區的陸地形成,不過1000年,是很年輕的陸地,作為城市的曆史就更年輕了。黃浦江上遊有湖泊調節,水量豐富,下有海潮頂托影響,河闊,水深,萬噸輪船可終年進出,為上海的發展創造了物質基礎。
黃浦江在吳淞口彙入長江,雖未入海,卻是一片汪洋,水天一色了。
偉大的長江,從世界屋脊的冰川融水,聚歸途之千支萬川,彙成浩浩巨流,穿山切穀,奔騰萬裏,來到東海,流向太平洋。長江不僅是祖國的動脈,也是聯係五洲四海的紐帶。
黃河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流經九省區於山東墾利縣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裏,為我國第二大河。它橫貫中國北部大地,千百條支流伸向山山嶺嶺,形成75.24萬平方公裏的流域麵積,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如今還養育著一億多炎黃子孫。
“黃河之水天上來”,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形容黃河源遠流長的詩句。實際上,黃河源頭是巴顏喀拉山的支脈各姿各雅山麓的泉流,正是這裏的涓涓細流開始了它那萬裏行程。黃河穿過星宿海、紮陵湖、鄂陵湖,彎彎曲曲地流淌在平坦開闊的高原草甸、湖沼之間。島上群鳥棲集,珍貴的天鵝和黑頸鶴尤為突出,草地上還不時看見白唇鹿、香麝、旱獺等珍稀野生動物自由奔跑。每當夏天,到紅軍長征過的鬆潘草地,登上高高的唐克索宗寺,俯瞰花團錦簇、綠草如茵的草地,可以遊目九曲黃河第一彎的風姿。欣賞那潔白如練、飄落在綠地、藍天、白雲、帳篷、藏胞、犛牛和唐克馬之間的河曲風光,真是天上仙境。如果說黃河之水從這個“天上”來,那是頗有詩意的。
黃河過了草地大拐彎,開始從第一級大台階向下奔騰傾瀉。出現了一係列著名的峽穀,從而進入了第二級大台階的曆史文化名城——蘭州市。黃河峽穀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解放以來已經建成了龍羊峽、劉家峽、鹽鍋峽和八盤峽等大中型水力發電站。巨大的電流為祖國大西北建設輸送了源源不斷的能量。一座座水庫,如藍色的寶石鑲嵌在金色的黃河上,為黃河增添了異彩。
黃河進入寧夏、內蒙古地段較為平緩,引黃灌溉形成著名的“三套”,即西套、後套和前套,被譽為“塞上江南”。西套素有“天下黃河富寧夏”的美譽。寧夏平原西擋戈壁飛沙,東臨黃河,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早在2000多年前,就開始引黃灌溉。現存的秦渠、漢渠和唐徠渠等大型渠道,充分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解放後隨著青銅峽水庫的建成,大大擴大並興建了現代化的寧夏灌溉係統,使寧夏成了西北的一個大糧倉。
陰山南麓的內蒙古後套平原,早在戰國時代的魏國和趙國就在這裏屯墾,雖曆代相繼建設,至解放初,灌溉麵積隻有200多萬畝。1960年在巴彥高勒的黃河上建三盛公水利樞紐,形成較完整的排灌係統。現灌溉麵積達580萬畝,又一個“塞外明珠”魚米之鄉的景觀出現在黃河之濱。
經過新興鋼城包頭,在大青山和黃河之間又有一塊著名的衝積平原——土默川,即前套。1500年前敕勒族人斛律金的《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描寫了這裏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發達的牧業圖景。
黃河過了前套托克托縣,便進入中遊。它受阻於呂梁山急轉南下,切開黃土高原,從海拔900多米的第二級台階,經725公裏的晉陝峽穀,直落到海拔300多米的中原大地。晉陝峽穀峭壁對峙,險灘相間,急流、漩渦層出不窮,景觀奇險,驚心動魄。如“獅子拐”、“老牛磧”、壺口、孟門、龍門等。
壺口瀑布在陝西宜川和山西吉縣之間,兩岸陡峭,峽穀底寬約二三百米,至壺口驟然收束至三五十米寬,斷崖跌落20多米,形成“源出昆侖衍大流,玉關九轉一壺收”的壯麗景觀。壺口集滔滔黃河水於一束,傾20米之斷崖,奔騰喧囂,金濤赤浪,轟雷驚穀,濃霧迷離,為天下奇觀。
瀑布下遊三公裏便是孟門,因河中有石島兩座,河水分流,若蹬著門,島上有摩崖石刻“臥鎮狂流”,點出了孟門意境。自孟門下60多公裏便是龍門,由東龍門山與西梁山對峙相擁而成。兩岸斷崖淩空,絕壁屏立,穀中有石島兩座,分水三股,急流狂濤,怒擊礁石,充分顯示出黃河咆哮的洶湧勢頭。富於想象的祖先,說大禹為了整治黃河,先鑿壺口,次開孟門,再劈龍門而導河水下泄。圍繞著這一古老的傳說,產生了大量的神話故事和廟堂建築,成為今天追思古昔憑吊祖先的遺跡。
黃河出龍門,便豁然開朗。其下,它東納第二條大支流——汾河,西接第一條大支流——渭河。到潼關,南下的黃河因受阻於華山山地而急轉東向,順著中條山脈與崤山之間進入豫西峽穀。峽之西有“關門扼九州”,“飛馬不能逾”的潼關,東有“崤函之固”的函穀關。函穀關北有大河之絕,南有崤山之險,是關中與中原地區交通孔道,也是數千年來兵家必爭之地。如今隴海鐵路橫穿東西,昔日險關已成坦途。三門峽是豫西峽穀的最後一峽。因河中有鬼島和神島聳立,把河水分成三股奪門而流,故稱三門峽。其下,又有石柱突兀河心,拔起水麵20多米,任憑狂濤怒浪的衝擊而巍然不動,這就是有名的“中流砥柱”。以“中流砥柱”為特色的三門峽壯麗景觀使曆代文人墨客為之傾倒,成為誌士仁人激勵心誌的景觀。唐太宗李世民曾為之題刻《砥柱山銘》:“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讚美了黃河的壯麗圖景。
今天,一條大壩橫臥於鬼島、神島和人門島上,攬三門於一壩,天險成平湖,並為發電灌溉和防洪發揮了作用。
黃河出鄭州西北的桃花峪,便進入大平原,揭開了下遊景觀的序幕。在鄭州黃河遊覽區,登上邙嶺的極目閣,遠眺黃水東流,金光洪濤,浩浩淼淼,直連天際,壯闊無比,方顯出黃河博大氣度。《大河賦》說:“覽百川之弘壯,莫尚美於黃河。”不過,觀黃河須在夏季,冬季則水量很小,難以領略其風姿。
黃河上源本是一條清淨的河流,自從進入黃土高原以後,由於水土流失,含沙量不斷增加,逐漸變成黃色的河流。當它到三門峽時,含沙量達到頂點。據水文站測定黃河平均每年經過三門峽的泥沙達16億噸,平均每立方米水中含沙量37.7公斤。含沙量最多時,每立方米水中,就有746公斤,簡直成了泥漿!據估算,平均每年約有12億噸泥沙送出河口填海,約有4億噸沉積在河道中,因而河床逐年增高,當河床高於地麵時,河流就自然改道。為防黃河改道之害,自古以來,築堤攔水,水高堤高,河道成了高出地麵的“懸河”。現在的黃河河床,一般比堤外平地高出三—五米,比開封鐵塔地麵要高出七米多。遠望河中船隻,似在空中航行。黃河一旦決堤,北可淹到天津,南可波及淮河與長江。據記載,從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40年中,黃河決溢次數多達1590次,史稱“黃河三年兩決口”,其中重大改道26次,大型遷涉改道七次。以入海口為例:公元前602年黃河從天津入海,公元11年,於山東現黃河道入海,公元1048年在山東與河北接壤處入海。公元1194年、1494年於淮河入海,1855年於現黃河道入海,1938年於淮河入海。每次決口、改道都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慘重損失。1938年抗日戰爭期間,蔣介石為了掩護國民黨軍隊敗退,竟下令扒開花園口黃河大堤,使黃河洪水吞沒了豫、皖、蘇三省44縣市89萬人的生命。
解放後,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懷下,對黃河進行了全麵考察研究、規劃和整治,在黃河幹流和支流上修建了大批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及成千上萬個小型工程,在中上遊開展水土保持工作。40多年來黃河發揮了巨大作用,而從未發生決口之類的災害,在黃河曆史上創造了新紀錄。
黃河功過,自古以來就有不同評說。然而縱觀黃河曆史,便可清楚地看到,改造黃河曆來是中華民族的重任。
從古地理的角度看,300多萬年來,黃河填海造陸,為中原大地和華北大平原的形成,起到了主要作用。直到今天,它一方麵侵蝕黃土高原,另一方麵又以每年填海造陸28平方公裏的驚人速度向渤海挺進!解放後幾十年來,已填出1000多平方公裏的肥田沃地。現已成為欣欣向榮的農場和勝利油田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人類曆史來看,黃河流域大約80萬年以來,“藍田猿人”、“丁村人”、“河套人”就勞動生息在這塊富饒的土地上,創造了舊石器文化。從兩千多處原始村落遺址來看,新石器時代,我們祖先就廣泛地在黃土高原過著定居的農業生活。根據文字記載,從殷商到北宋,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十一朝古都西安、九朝古都洛陽和七朝古都開封都在這裏。至於在這塊土地上所創造的科學、文化、藝術成就那就不勝枚舉了。人們稱讚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華夏人民的母親,它是當之無愧的。黃河的功勞不可磨滅,而且現在繼續哺育著一億多人民,並以它所蘊藏的豐富資源服務於四化建設。今天,黃河子孫應當科學地按照黃河流域自然規律,繼往開來,發揚優勢,防治災害,恢複植被,維護生態平衡,為中華民族複興、繁榮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