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環境保護
中國沿海地區人口稠密,行業繁多,經濟發達,工業密集。隨著工農業的蓬勃發展和人口的增長,特別是海上油田的開發,海運和其他各種船隻的增多,以及大批港口、城市的興起和擴建,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傾瀉入海,使優美潔淨的海洋環境及海洋資源受到汙染損害,並已造成許多不良的後果。為了更好地開發海洋、利用海洋,防止汙染和資源損害不再惡化,保護和改善海洋環境,促進良性的生態循環,保障人體健康,維護國家權益,海洋環境保護已成為當務之急,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國策。
(一)海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海洋是一個完整的水體。海洋本身對汙染物有著巨大的搬運、稀釋、擴散、氧化、還原和降解等淨化能力。但這種能力並不是無限的,當局部海域接受的有毒有害物質超過它本身的自淨能力時,就會造成該海域的汙染。
海洋汙染是一個國際性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每年把1000萬噸石油排入海洋;約有100萬噸滴滴涕已滯留在海水中。保護海洋環境,防止海洋汙染是各國的共同要求。海洋汙染的特點是汙染源廣,有毒有害物質的種類多,擴散範圍大,危害深遠,控製複雜,治理難度大。因此,海洋汙染比起陸上的其它環境汙染要嚴重和複雜。
海洋汙染的直接受害者是海洋生物資源的損害。如河北南堡漁場,在近岸未受汙染以前,捕撈鮃魚、鰈魚多集中在秦皇島沿岸5~10米等深線以內,現在已移至15~23米水深作業。過去在營口、塘沽、羊角溝附近的淺水區產毛蚶最多,現在也大大外移了。萊州灣的小清河口附近,過去盛產河蟹及銀魚,現因小清河成為排汙河,使河蟹和銀魚絕跡。大連灣由於海水受汙染,引起海帶腐爛和貝類死亡。甘井子區柳柴溝原有7個海水養殖場,現在隻剩下了一個;汙染荒廢的灘塗達5000多畝;過去棉花島一帶盛產海參、扇貝,現也基本絕跡。膠州灣原是一個多種魚蝦產卵、索餌場,生產多種經濟魚蝦,現在產量也下降了,每年經濟損失約150萬元。1978年4月,南黃海北部發生一次大麵積的漂油事件,事故發生後的10多天內,在收購的376萬斤海產品中,受汙染的魚蝦達56萬斤。福建沙埕港也因農藥廠的汙水排入,致使八尺門以內海口的貝類養殖一度大幅度減產。赤潮在中國沿岸也多次發生,遼河口(1975、1976年)、大沽河口(1977年)、黃河口(1952年)、大連灣(1979、1980、1981年)、青島沙子口近岸、東海(1972年)以及湛江港(1980年)等相繼出現過。尤以1952年5月在黃河口由夜光蟲形成的赤潮最為嚴重,持續2個月時間,影響範圍長70公裏、寬20公裏。
此外,海洋汙染還直接危害沿海人民的身體健康。衛生部門調查指出渤海、黃海沿岸的漁民頭發中發現的汞、鎘含量高於內地居民。北戴河、大連、青島、煙台等地一些著名的風景遊覽區、療養區和海水浴場,近幾年來也有過油膜或油塊的汙染。
中國築海塘及其它圍海工程的曆史悠久,遍及沿海各省,這對防止海潮泛濫,圍墾灘地和發展生產起著重要的作用。但盲目的、不切實際的圍墾,任意建造海洋工程,隨意挖沙采石,亂砍濫伐防護林,都可能損害近岸的海洋環境,會造成海岸後退,水土流失,破壞魚蝦等棲息、繁殖的場所,使濱海地區和生態平衡失調。浙江、福建、廣東、海南沿海興辦圍海造田,出現過圍後積水過多或缺乏淡水等圍而不用的現象。如海南島四周圍墾了7萬畝土地,但已利用的還不到10%。莆田湄州灣圍墾後,把漁船的避風港也圍掉了,機帆船都無法靠岸。廣東饒平縣汫洲鄉,原有牡蠣養殖灘塗3萬畝,因圍海造田把海水養殖擠掉,使農民生活下降。福建詔安下河圍墾後,每年損失蚶苗12億粒,價值30萬元。廈門港內,自從修建集美、杏林、馬鑾、筼簹港海堤,因水文狀況發生變化,衝刷區變為淤積區,東渡新港尚未建成,卻已出現淤淺現象。自集美海堤建成及策槽、東坑灘塗圍墾後,劉五店一帶生態環境發生很大變化,砂礫底質變為淤泥底質,使中國稀有珍貴的文昌魚難以棲存,有的死亡,有的外遊。在建造海河閘工程時,由於沒有建造相應的過魚設施,致使溯河而上產卵的魚蟹瀕於絕跡。浙江姚江建閘後,反而導致湧江下遊的嚴重淤積,影響寧波港的航運。在海南島東岸和南岸的沿海沙灘和沙堤中含有鈦鐵成分,許多農民進行盲目任意的挖鑿開采,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遼寧旅順柏嵐子礫石堤,每年約開采5000立方米礫石,以致引起岸線後退現象。蓋縣鮁鮹窩的岸線逐年後退,侵蝕土地和公路,原因也是過量開采濱海砂石引起波能劇增的結果。海南島還有人下海打撈珊瑚,以珊瑚作原料來燒石灰,這是直接破壞水產資源的行為。
近幾十年來,中國海洋漁業資源明顯衰退,漁獲量下降,質量受到影響,除與海洋環境受汙染有關外,漁業結構不合理,重捕輕養,捕撈過度,酷魚濫捕是一個重要原因。過度捕撈,往往造成濫捕未成熟的小魚,破壞漁業資源的再生產能力,使經濟價值高的魚種逐漸消滅,代之而起的小雜魚和劣質魚上升。
海洋裏提供給人類的漁業資源是有限度的。在渤、黃、東、南海大陸架區域內,估計可能提供的漁業資源大約1000萬噸,其中可捕量為500~600萬噸,而目前近海的捕撈量已達600萬噸以上。即實際捕撈量已大大超過容許捕撈量,尤其在渤、黃、東海,過捕現象更加嚴重。中國很多經濟魚類,如大黃魚、小黃魚、鱈魚、真鯛、黑口、白姑、黃姑、紅姑、綠翅、鯿魚、牙鮃、高眼、舌鰨、太平洋鯡魚等資源均已嚴重衰落,一些高質量的經濟魚類產量大幅度下降。小黃魚最高年產量達17萬噸,目前年產量僅2萬噸。以呂四漁場為例,原是一個最大的小黃魚產卵場,早在50年代後期資源就已遭到破壞,到60年代中期就逐年失去捕撈的價值。魚的最大年齡從18齡縮減為近期的3~4齡。小黃魚資源衰落後,接著又開發了呂四大黃魚產卵場,10多年後,年產量由原來的6~7萬噸降為1~2萬噸,魚齡由29齡縮至近年的10齡左右。著名的舟山漁場,1974年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墨魚的產量為1000多萬擔,1978年降至600多萬擔。渤海除對蝦、毛蝦外,許多經濟魚類幾乎絕跡;黃海帶魚、小黃魚已形不成魚汛;東海、南海的大黃魚、帶魚產量也大幅度下降;南海的產量也以幼魚占多數。
漁船和網具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船隻越來越多,馬力越來越大,網眼愈來愈小,漁場單位海域麵積的捕撈次數愈來愈頻繁。以70年代與60年代相比,近海拖網船馬力數增加2.47倍,而捕撈產量隻增長57%。以渤海漁場秋捕對蝦過程時損害的幼魚情況為例,1994年僅272對漁輪拖網,共損害幼魚4517.8噸,計58068.7萬尾。兩年後,若成活率為50%,則可提供的可捕量達27935.39噸。1976年1073對拖網機帆船,共損害幼魚15376.1噸,計192595.9萬尾,兩年後,能提供104983.8噸產量。其中小黃幼魚損害最為嚴重,約占50%,達7693.4噸,計87095萬尾,兩年後可提供43547噸產量。由此可見,過度捕撈對漁業資源的破壞是十分嚴重的。拖網漁業對經濟魚類的幼魚損害很大。
漁業資源一旦遭到破壞,恢複是極不容易的。如黃、渤海的真鯛,1920~1935年間被日本漁輪濫捕後至今尚未恢複。小黃魚資源自50年代破壞後,亦長期得不到恢複。
上述情況說明,保護海洋環境,防止海洋汙染,保護海洋資源,防止惡性循環繼續發生,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海洋環境保護不僅指海洋汙染的防治,而且涉及海洋資源的保護,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以及工業布局、能源結構、產品結構等許多問題,即涉及政治、經濟、法律和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麵。從根本上講,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資源,就是為促進經濟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資源和環境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自然資源對環境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破壞資源,就是破壞人們的正常生活環境,保護自然資源,並不是消極地保持自然的天然麵貌,而是有效地、充分地利用自然環境及其資源。保護自然資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二者是統一的和互為因果的。要以生態平衡的整體觀和經濟觀,科學地、全局地、長遠地正確處理好海洋資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係。開發是為了人民的需要,為人民造福;保護是保護資源再生產能力,防止汙染,防止生態係統惡化。保護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而開發利用必須注意保護。要從環境的全局出發,使經濟建設、城市建設和環境建設做到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做到海洋開發事業既能全麵發展,海洋環境又能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