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與旅遊
歐洲是世界最活躍的旅遊區,無論從國內旅遊水平還是從國際旅遊水平來看,都是如此。1991年,其國際旅遊到達人數占世界的63.8%。歐洲的經濟發達,是世界最重要的國際旅遊客源區之一。歐洲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南部的地中海氣候與優良的海岸相結合,有極大的旅遊吸引力。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山是最理想的冬季滑雪運動勝地、夏季景觀旅遊和避暑勝地。此外,還有不少具有吸引力的山脈、河流、湖泊及保護良好的森林。曆史旅遊資源以希臘、意大利最為集中,而文化資源遍布全歐。歐洲內部的旅遊格局,既受自然因素影響,同時又受政治、經濟因素影響。
一、歐洲的自然旅遊資源
歐洲有三大主要旅遊帶,其旅遊類型和資源狀況各不相同。它們是:1)地中海地區,這是夏季旅遊者自北向南流動的彙集區;2)構成中歐和南歐東西向“脊柱”的山脈,它們是吸引夏季觀光旅遊及冬季體育運動旅遊二元旅遊客流的磁石;3)大陸歐洲北部。這一工業化地區是商業旅遊的焦點,也有大量一日遊者到當地海岸和鄉村旅遊。
(一)地中海地區
該地區是名副其實的內海。它夾於歐、非、亞三個大陸之間,麵積遼闊,幾乎與世界大洋隔絕,內部結構複雜,且自成體係。
1.氣候特點地中海地區在氣候上屬典型地中海類型,其夏幹冬雨的氣候特征很適宜旅遊。夏季天氣暖熱而幹燥,氣溫平均在21℃以上,而相對濕度相當低,從而在大多數時間裏都使旅遊者處於舒適的環境之中。但日溫差較大,可達11℃,白天最熱時氣溫可達30℃以上。這樣的氣溫特點使午間進行劇烈活動受到限製。僅在一些療養勝地,日溫差略小,因為海麵氣溫溫和,海風起降溫作用。夏季天空晴朗無雲,陽光充足,有持久而可靠的夏季無雨期。即使在冬季,這裏的氣候也具有旅遊吸引力。在地中海許多地區,12月和1月氣溫很少低於10℃;盡管降水集中於秋冬季節,但在兩次降水過程之間常會出現清澈晴朗的天空。12月份,許多地區每天都有四小時以上的日照。法國和西班牙地中海沿岸的大部分地區,1月平均雨日不到10天。地中海氣候區的年降水量在385~900毫米之間不等。
地中海地區東西長達3600公裏以上,從大西洋東緣延伸到亞洲大陸西緣,南北最寬可達1200公裏以上。由於範圍廣大,其氣溫和降水都有明顯的內部分異。
氣溫自西向東增加。在夏季,東地中海受大陸影響相對明顯,西地中海受較涼爽、濕潤的大西洋天氣係統影響,因而東部氣溫比西部高出約2℃。地中海南北的溫差較明顯,如意大利的威尼斯7月平均氣溫為24.1℃,而其南位於北非沿海的傑爾巴可達27℃。地中海島嶼的氣溫又與大陸沿海不同。海水有保存熱量的性能,海麵夏季增溫和冬季冷卻都較緩慢,這使得島嶼比起附近大陸來,夏季氣溫略低,而冬季氣溫略高。島嶼愈小,這種效應愈趨明顯。因此,有些地中海島嶼成為冬季度假旅遊的目的地,例如,馬耳他每年冬季11月到第二年2月間都接納大量旅遊者。
地中海地區降水量的分布和時間分配也有較明顯的差異。年降水量一般是自西向東和自北向南減少。在降水的月份分配上,夏天的幹季時間從法國南部馬賽的兩個月增加到西班牙海岸的3個月(6~8月),希臘的雅典和各島嶼為六個月(4~9月),而北非埃及的亞曆山大港則為9個月(2~10月)。很自然,每年總日照時數,隨著夏季幹燥時間的加長而增加。
地中海地區所以有很大的旅遊吸引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受地中海氣候之惠。在南地中海,地中海氣候向非洲迅速演變成大陸性荒漠氣候;在東部,由於距亞歐大陸中心較為接近,氣候也向內陸類型急劇轉變。另外,阿爾卑斯山脈、意大利半島和巴爾幹半島上的山脈,都會形成地形雨,導致從地中海海岸帶向內陸山地降水量明顯增多。
2.地中海海域地中海是內海,因而潮差很小,在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和亞得裏亞海頂端,最大潮差僅為1米。同樣,其波浪也小,浪高一般為1~1.25米,即使在冬季發生風暴時也很少超過2.75米。因此潮汐和波浪條件對旅遊活動和管理來說十分優越。
然而,近於全封閉式的內海會產生環境問題。這可能會威脅沿海未來的旅遊業。地中海暖熱、幹燥的夏季導致強烈蒸發,失去的水分一部分由河流予以補充,更重要的一部分是由大西洋通過直布羅陀海峽流入的海水予以補充,與此同時,地中海的海水在海底隨著下層水流流出地中海。這種海水的交換過程十分緩慢,以致將地中海海水全部更換一次竟需75年之久。因此,地中海的任何汙染都會由於蒸發而較迅速地惡化,而且汙染的水隻能很緩慢地向大西洋擴散。
地中海周邊國家大約有3.5億人口,他們不斷將汙水排放到地中海,或直接排入,或經過大河(如波河、羅訥河等)排入,這些大河都是從主要工業區流出的。每當夏季,又有1億旅遊者加入這一排汙的行列。汙染物中含有一些有毒的工業廢物,但主要由汙水構成。汙水中含有的磷酸鹽一類的化學物質,可使海水富營養化。聯合國環境署指出,有85%的城市汙水未經處理便排入地中海,據估計,1977年曾有100萬噸以上的植物營養物質(耕地的化肥被衝洗到河流中所致)被帶到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