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近期旅遊業興旺發達,和該國采取的一係列積極措施是分不開的。這些措施有:1)大力進行宣傳和促銷活動。其宣傳攻勢主要對象是南美洲、美國、加拿大、歐洲和遠東地區,尤其十分注意宣傳該國的旅遊勝地和風土人情。1992年,旅遊宣傳費用達2685萬美元,1993年更高達5800萬美元。各州還經常舉辦旅遊節。2)加強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近些年來,在交通、通訊現代化及旅館建設上取得了顯著成績。目前該國擁有30多萬公裏的公路(包括一些高速公路),35座國際機場。80年代末,擁有30多萬套旅館客房。1989年開始投資80億美元,計劃到1994年新增旅館客房5萬多套。3)積極引進外資開發旅遊業。政府既鼓勵國內投資,也采取措施引進外資發展旅遊業。1990年該國修改了一些有關條例,允許外國人在該國獨資或合資興建鐵路、公路、電信設施、旅館和商業中心。僅1992年3月~1993年3月,外國在旅遊業中的投資即達13億美元。4)大力提高服務質量。該國各級旅遊管理部門采取多種措施實行全麵質量管理,促進各有關行業的服務質量不斷提高,並努力加強治安和環境保護工作。該國尤其重視旅遊業員工的培訓和文化素質的提高。目前旅遊業員工共300多萬人,其中30%是高等學校旅遊專業的畢業生,65%曾經過嚴格培訓。據規定,導遊必須掌握兩門外語。6)積極開發多種旅遊商品。不僅結合本國旅遊資源特點,生產多種旅遊工藝品,而且派出人員到世界各地調查了解旅遊者的風俗習慣和愛好,以便生產他們喜愛的工藝品和其他商品。
按照旅遊的類型,墨西哥可以分為兩個地帶:
一是邊界地區,即從墨、美邊界到墨西哥境內160公裏左右的地區。這個地區在旅遊上的特點是:有很多從12個入境點進入墨西哥的乘汽車一日遊者。因此墨西哥邊境城鎮成了高度商業性的城鎮,在那裏可以買到各種紀念品,還有賭博及其他不高雅的活動。蒂華納就是這種城鎮的典型代表。距邊界更遠一些的城鎮,也比較繁忙,並具有商業性質,不過還保留著它們原來的一些特征。
二是熱帶海岸和內地地區。這些地區旅遊的開發,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飛抵該國的停留性旅遊者的需要,所以沿海地帶的海濱勝地,主要分布在機場附近。到墨西哥的旅遊者主要是通過航空交通方式抵達,因為墨西哥的公路質量各地不一。墨西哥城附近的公路路麵有很高的質量,加利福尼亞半島的公路路麵質量也較高,但比較狹窄,管理養護也差。其他地方的許多公路質量遠不標準,夜間開車有可能發生危險。盡管如此,到墨西哥內地旅遊的美國遊客約有40%是駕乘汽車來的,他們主要是到墨西哥城及其附近地區觀光度假。大多數遊客是乘飛機抵達該國。墨西哥城擁有國際機場,此外還有30多個較小的國際機場,從美國一些城市可直接飛抵某些旅遊勝地,如從邁阿密可直接飛到坎昆。當然,隨著旅遊業各方麵情況的變化,旅遊者格局也將會發生變化。
旅遊對於墨西哥的經濟的意義極大,它不僅是主要的外彙來源之一,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它對於美國市場的過分依賴是一個不太正常的現象,而且他們人均隻花費290美元。上麵已經提到,美國人到該國來多半是進行一日遊,而加拿大人和歐洲人到該國旅遊開銷要大得多,人均花費分別為710和1150元(1987年資料)。目前,墨西哥正在采取各種積極措施,試圖吸引更多的長途旅遊者,鼓動他們到交通條件稍差,但風景更好,或曆史文化旅遊資源更豐富的旅遊地去訪問和度假,以期獲得更多的旅遊收入。
加勒比海地區
一、概述
加勒比海是世界著名的海區,大西洋的一部分。因當地原有居民為加勒比印第安人而得名。它介於南美大陸、中美地峽和大、小安的列斯群島之間。東西最長約2800公裏,南北最寬約1400公裏,麵積275萬平方公裏,平均深度2491米,是世界上深度最大的陸間海之一。加勒比海是通過巴拿馬運河的大西洋到太平洋航線的必經之地,也是南美洲和北美洲之間許多航線的中心,因此具有戰略和航運上的重要意義。
在加勒比海內,有許多島嶼。這些島嶼由1000多個島嶼及無數環礁和暗礁組成。它們分屬三個群島,即大安的列斯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和巴哈馬群島。大安的列斯群島位於加勒比海北側,主要包括古巴島、海地島、牙買加島、波多黎各島,是加勒比海島嶼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安的列斯群島位於加勒比海東麵,呈自北向南呈弧形排列,包括維爾京群島、背風群島和向風群島。這些島嶼麵積都比較小。巴哈馬群島在大安的列斯群島北麵,由14個較大島嶼和許多珊瑚島、珊瑚礁構成。
上述島嶼地處北緯10°~27°之間,屬於熱帶海洋氣候,年均溫在25~26℃之間,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都不大。空氣濕度通常在70%以上,但是有比較穩定的信風和海陸風,因而使人感到不過分悶熱。降水充沛,但其分布受風向和地形影響很大。一年中各月都有降雨,但是冬天一般比較幹燥,有的群島冬季幹燥而晴朗,對開展旅遊比較有利。在夏末,該地區可能常常受到颶風的襲擊。颶風一般7~9天經過一次,路徑是由東向西,然後襲擊墨西哥灣並逐漸減弱。靠近南美洲北部海岸的群島一般不受颶風的破壞。
破壞性最嚴重的颶風一般出現在雨季的末期,即9月份,其風速可能超過每小時170公裏,同時帶來暴雨。地處颶風路徑上的島嶼常會受到嚴重災害,盡管現在已有較完善的預報係統。由於冬季比較幹燥,因而冬季是加勒比海的旅遊旺季,1~4月間的旅遊者床位日數占全年床位日數的40%左右;另一個旺季是在7~8月間,雖然這個時期天氣不太理想,降雨較多。一年中,5~6月和9~10月是旅遊淡季。加勒比海地區的旅遊資源以氣候和海岸資源相結合為特點,最有吸引力的是海濱勝地。這些勝地為旅遊者提供了廣泛的與海水有關的活動,如垂釣、潛水,航船和乘船巡遊等。該地區旅遊的另一個明顯特點是,對北美旅遊市場有嚴重的依賴,1988年,到這個地區來的停留性遊客有60%來自美國。
加勒比海島嶼眾多,分布範圍廣大,旅遊業的發展和旅遊者的數量在地區上具有不平衡性,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1)各地的自然特點不同,特別是地勢和氣候不同;2)它們的曆史和文化背景有差異;3)它們的交通運輸狀況有區別,而這又在較大程度上與它們的政治狀況和自然地理位置有關。因此,上述各種因素的結合狀況不同,使得一些島嶼成為十分重要的旅遊地,有的島嶼旅遊者每年達100多萬人次,而其他一些島嶼的旅遊者每年不到10000人次,差別極大。
(一)各群島的不同自然特點
加勒比海的各個群島,自然特點有較大差別,可分為以下三類。
1.石灰岩島嶼這類島嶼地勢低平,由珊瑚岩質碎屑和石灰岩沙構成。它們主要分布在島弧的外側,即加勒比海東南部、北部和東側,包括巴哈馬群島的特克斯和凱科斯兩群島、安圭拉島、巴布達島、安提瓜島、瓜德羅普島的東部、巴巴多斯島、阿魯巴島、庫拉索島和博奈爾島。古巴的部分地區也是非常低平的平原。這些島嶼一般都有極優良的沙灘,隻有庫拉索島例外,不過這裏至少已經建成了兩個人工海灘。這些島嶼氣候上也有明顯的優點,即很少下雨,年降水量一般在1200毫米以下,冬天晴朗幹燥。
但是,這樣的氣候條件也帶來其他一些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所有這些島嶼都缺少淡水,特別是在旅遊旺季遊客大量湧入的時候,問題更加嚴重。為解決這個問題,巴哈馬的首都拿騷利用海水淡化技術和從附近較大島嶼運水的辦法以增加供水。這些低平的島嶼除沙灘外,自然景觀比較單調,普遍生長著有刺灌木和仙人掌等植物,缺乏盎然生氣。去這些島嶼訪問的旅遊者主要集中於海灘地帶,參加各種水上運動。
2.火山島這些島嶼多山,自然景觀十分壯麗。這些火山有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兩類。1902年,馬提尼克島上的培雷火山爆發,摧毀了聖彼利城,但是許多火山,如多米尼加、蒙特塞拉特、瓜德羅普等島上的火山,仍然有溫泉、火山口和間歇泉。在背風群島和向風群島的西側,有一係列火山島,從北部的薩巴島一直延伸到南部的格林納達島。薩巴島有許多壁立的陡崖,自然景觀雄偉。在尼維斯、聖文森特和蒙特塞拉特三島上,有一些由黑色火山沙組成的海灘,但後者海灘的規模不大。聖馬丁島至少有32處白色沙灘。有些島的向風一側有巨大的風浪,不利於開展海灘旅遊,如在聖文森特島和格林納丁斯群島的石質性東岸就是這樣。另外,這些群島的向風一側降水也較多,過分潮濕,也是不利於旅遊的因素。按照自然地理學原理,位處盛行風路徑上山體的迎風麵容易形成地形雨。這種地形雨在一定高度以下,通常隨著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例如,在海拔低處年降雨量為2000毫米,到山坡上可達4500毫米以上。這些地區,一年中下雨時間不長,但是通常多以猛烈的暴雨或陣雨的形式降落。不過在降雨停止後,總是會出現明媚的陽光。在群島的西側,即背風側,一般總相當幹燥,因為它們地處雨影區。大多數的旅遊勝地和居住區都位於這樣的雨影地區。這些島嶼上的植物比低平石灰岩島要繁茂得多。其最潮濕的部分甚至分布有熱帶叢林。
3.斷塊非火山群島它們位於加勒比海內側,包括古巴島南部、牙買加島、伊斯帕尼奧拉島、波多黎各島和維爾京群島等。這些島嶼由上升的平坦斷層岩塊形成。在地形上,主要由海拔較高的高原組成,但也有東西延伸的山脈。有的山峰高達海拔3000米。這些島嶼的許多地方,高原被河流深切,形成氣勢雄渾的峽穀和有巨大吸引力的景觀。和上述火山島一樣,其雨量也相當多,但是方位不同,雨量多少也不同。例如,牙買加向風一側降雨量為每年3328毫米(安東尼奧港),而山地背風坡的金斯敦隻有870毫米。同樣在波多黎各東端的烏馬考,年降雨量為2121毫米,而在蓬塞僅909毫米。
(二)曆史文化和經濟上的差異
各島嶼在這些方麵的差異,與它們過去的殖民曆史和當代的政治發展有關。加勒比海地區原來居住著印第安人,在歐洲殖民者入侵以前約有100萬人,分屬於阿拉瓦克、西博尼和加勒比三大部族。1492年,哥倫布首航到達這裏,誤以為是印度附近的島嶼,而這些加勒比海島嶼位於西半球,因此後人將這些島嶼稱為西印度群島。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葉,島嶼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578年,巴哈馬群島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7世紀以後,又先後受到荷蘭、法國、丹麥和美國的入侵。許多島嶼由於歐美殖民大國激烈爭奪,幾經易手,因而該地區成為拉丁美洲殖民統治曆史最長、政治曆史最複雜的地區。18世紀末以後,許多國家不斷在政治上獲得獨立。1840年海地第一個獨立。接著多米尼加和古巴獨立。20世紀,又有牙買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巴巴多斯、巴哈馬、格林納達等10個國家獨立。各個島嶼的語言文化、建築風格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其作為殖民地和其他政治曆史發展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