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
非洲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與旅遊
一、非洲的自然條件和旅遊
非洲位於東半球的西部,亞歐大陸的西南麵。西麵和東麵分別是浩瀚的大西洋和印度洋,北麵隔地中海與世界重要的旅遊客源地區歐洲相望,東北以紅海和著名的蘇伊士運河與亞洲相鄰。南北跨72個緯度,最長達8100公裏,東西約跨69個經度,最大寬度7500公裏。赤道橫貫大陸中部,將非洲一分為二,赤道與最北點和最南點的距離大致相等。非洲的麵積為3020平方公裏,是世界第二大洲。人口為5.53億。
非洲在地形上有若幹重要而明顯的特征,一是非洲有廣闊的高原,相對而言山地較少,地勢起伏不很大,既不象其北麵的歐洲那樣有山勢雄偉、麵積巨大的阿爾卑斯山脈,也不象亞洲那樣有麵積十分廣大的平原。整個大陸平均高度約750米,在各洲中居第二位。麵積廣闊的高原不僅有利於交通的發展,而且和地理位置及氣候因素結合,在東非、中非北部和西非中南部等地區形成了世界上最廣闊的熱帶草原,即所謂“薩王納”群落。其繁茂的草本植物為草食動物和以草食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因此,在薩王納地區,生活著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動物群,包括羚羊、斑馬、非洲象、犀牛、河馬、長頸鹿等有蹄類草食動物和獅、獵豹、鬣狗、豺等大型肉食動物。其中有不少是非洲的特有種,有的已屬稀有珍貴的動物種。而這些草原和草原上的動物,及以其為主體的眾多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正是非洲最重要、最具代表性、最吸引人的旅遊資源。目前非洲共有各種天然動物園70多處,總麵積達41萬平方公裏,是世界各洲中天然動物園麵積最大的一洲。肯尼亞的察沃國家公園和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以野生動物繁多著名於世,每年都要接待大量的遊客。
然而,非洲並不是完全沒有高山。在西北部,分布著比較高大的阿特拉斯山,在東南部和南部分布著德拉肯斯山脈和開普山脈。開普地區由於水平岩層遭受切割而形成的奇異的桌狀山、東非高原上位於肯尼亞和坦桑尼亞交界處的“赤道雪山”、“非洲之巔”乞力馬紮羅山都是遊客向往的地方,尤其是後者,雖然位於赤道附近,但因地勢高聳,海拔達5950米,山頂終年白雪皚皚,這種赤道雪山景色極為壯麗。
非洲地形的另一大顯著特點是,斷裂地形發育相當廣泛。由於地質史上的斷層地質作用,西非廣泛分布著高幾十到幾百米的台階狀地形,而在東非則形成了世界聞名的東非大裂穀帶。裂穀帶規模極其宏偉,它從亞洲約旦的死海附近起,經紅海、埃塞俄比亞、肯尼亞至坦桑尼亞,形成裂穀帶的東支;另有一支從烏幹達經阿爾伯特湖、坦喀尼噶湖、馬拉維湖,再經莫桑比克至印度洋,這是裂穀帶的西支。裂穀帶全長7000公裏左右。上述裂穀帶內形成的湖泊,岸壁陡峭,湖底深陷,並沿裂穀帶呈串珠狀分布,風景美麗而奇偉。
非洲象其他一些大陸一樣也有若幹大河,最著名的是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水量極為豐富的紮伊爾河,以及尼日爾河和讚比西河。不少河流在其流程中經過陡崖、階狀地或因軟硬岩層的差異,形成急流瀑布,不僅水力資源豐富,而且也形成許多著名的旅遊點。讚比西河上有瀑布72處,其中莫西奧圖尼亞瀑布高100餘米,寬度1800米,是世界級的旅遊勝地。南部非洲土格拉河上的土格拉瀑布,落差800餘米,形勢十分壯觀。尼羅河在喀土穆以下因河床岩性差異顯著,形成了六個瀑布。埃及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和旅遊點阿斯旺高壩就位於“第一瀑布”以下。金沙薩以下的紮伊爾河下遊河段,有一係列急流和瀑布。這個世界聞名的利文斯敦瀑布群,由32個瀑布和急流段所組成。
非洲的氣候也有一些顯著的特點。由於赤道橫貫中部,其最明顯的特點是“熱”,即熱帶氣候麵積廣大。在拉丁語中,“阿非利加”就是陽光灼熱的意思。同時,由於沒有太多的高山地區,非洲冬季平均溫度在攝氏零度以下的地區隻出現在西北部阿特拉斯山局部地區和其他高山的頂部。因此,可以開展滑雪等冬季運動的理想場所極少。在這方麵,非洲與歐洲、北美洲等有明顯差異。
在氣候上,非洲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幹”,即全洲有1/2的麵積是年降水量少於500毫米的半幹旱和幹旱地區。洲內有著名的北非撒哈拉大沙漠、南部非洲的納米布沙漠和卡拉哈裏沙漠等。沙漠雖然不利人類和動植物的生活和生存,但是神秘莫測、荒無人煙的大沙漠能引發人們的探求心理,是勇敢和喜愛獵奇的人們旅遊探險的對象。世界最大的撒哈拉大沙漠中連綿不斷的沙丘、沙漠中的綠洲都是冒險家的樂園。乘坐“沙漠之舟”駱駝觀賞“大漠孤煙直”的壯麗景象和風光,是撒哈拉周圍國家開展的重要旅遊項目之一。
雖然非洲是“幹旱大陸”,但實際上它的氣候類型是多種多樣的,剛果盆地是世界著名的多雨區,在氣候上屬熱帶雨林類型,在這個氣候類型下,形成了大片鬱鬱蔥蔥的原始熱帶雨林,到茂密的森林中作探險旅遊和科學考察,是不少科學工作者和旅遊者所向往的活動。北非沿岸的氣候屬於地中海類型,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幹燥。北非夏日陽光下綿延數千裏的優質海濱沙灘,是旅遊者,特別是來自歐洲的旅遊者度假和旅遊的勝地。
二、非洲的人文狀況與旅遊
非洲曆史悠久,在各地留下了人類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曆史時期的建築物、古跡、文化遺址等。它們是非洲重要而豐富的人文景觀旅遊資源。
非洲是人類起源地之一。考古學的發現證明了這一點,而考古發現的地點本身也就成為旅遊者關注的旅遊點。尼羅河下遊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6000多年以前,尼羅河一帶就發展了灌溉農業。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推動了古埃及的天文學、曆法、數學和水利等科學技術的發展,並留下了眾多的古跡,如吉薩的大金字塔中規模最大的胡夫金字塔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繼埃及之後,北部非洲成為迦太基、希臘、羅馬等古代文明的重要地區。突尼斯古城迦太基的遺址、古羅馬的鬥獸場現已成為世界聞名的重要旅遊點或旅遊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也曾經曆石器、鐵器時代。在公元前8到6世紀,古代蘇丹建立了非洲內陸第一個文明古國——庫什國家。公元1~6世紀,建立了古代強國阿克蘇姆帝國,當時以及後來,還建立了其他一些古代國家。著名的津巴布韋遺址(“石頭城”)是撒哈拉以南規模最大、保留最完好的石頭建築群,它們是公元6~8世紀的遺物。1987年津巴布韋政府在此建立了大津巴布韋遺址博物館。
公元7世紀,西亞的阿拉伯人開始向非洲遷移,因而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在北非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致北非逐漸成為阿拉伯文化的主要中心之一。北非許多城市中的清真寺等古代建築,成為旅遊者參觀的旅遊點或旅遊者參觀的對象。
在北非和東北非於中世紀進入封建社會的同時,撒哈拉以南一些地區也出現了經濟文化水平較高的古代王國,如加納王國、馬裏王國、桑海王國,現今津巴布韋境內的莫諾莫帕塔王國等。
中國和非洲自古以來就有文化交流和經濟貿易聯係。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我國和東北非、東非地區來往逐漸頻繁。宋朝以後,中國和東非沿岸的馬林迪、基爾瓦等城市有較頻繁的貿易往來。絲綢、瓷器等中國商品被運往非洲,而非洲的象牙和香料等物品被運到中國。至明初,著名的航海家鄭和曾率領船隊五次到達東非一些沿岸城市,中國和非洲的交往更加密切。現在東北非和東非一些博物館中藏有中國古代的物品。
從15世紀開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相繼入侵非洲,最初主要通過各種手段從非洲掠取象牙等物品。後來,西方殖民者進行罪惡的奴隸貿易,他們擄掠黑人運往西印度群島和美洲其他地區,以換回原料運回歐洲。奴隸貿易延續了400餘年,使非洲喪失了1億多人口。19世紀70年代,歐洲殖民者對非洲進行瓜分,除埃塞俄比亞和利比裏亞外,非洲其他部分完全淪為它們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60年代,大批非洲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1990年3月21日,納米比亞宣布獨立,終於全部結束殖民主義在非洲的統治。但是由於長期的殖民主義統治,加上其他種種原因,除了少數國家經濟比較發達以外,絕大部分非洲國家經濟都不發達,不少國家甚至被認為是世界最貧窮的國家。經濟的落後,資金的缺乏,給非洲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困難。雖然非洲旅遊資源豐富,但旅遊業並不很發達,這不能不說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非洲的人口和民族構成十分複雜,有黑、白、黃三大人種。但以黑種人占多數,它們主要分布於撒哈拉以南地區。赤道以南從西非幾內亞灣沿岸,向東到埃塞俄比亞高原東緣的廣大地區,分布著膚色近乎純黑的蘇丹黑人,而該地區以南廣大地區分布著膚色淺黑的班圖黑人。非洲的白種人主要是阿拉伯人,他們主要分布北非地區。黃種人數量不多,主要分布在馬達加斯加島。
非洲的宗教主要是原始宗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原始宗教分布在撒哈拉以南地區。北非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而東西非沿海地區和中南非地區盛行基督教。不同的宗教對於旅遊資源的影響,主要表現於有關的宗教建築物風格的差異。伊斯蘭教地區多清真寺,盛行基督教的地區多教堂,這些差異在文化景觀上有明顯的反映。
三、非洲旅遊業的特點
非洲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除此以外,還有一係列的顯著特點:
1.旅遊業起步晚,基礎薄弱,總體上看,非洲近代旅遊業起步滯後於其他各大洲,但近40年來,有一定的發展。
非洲某些地區的旅遊曆史十分悠久,如埃及,早在中世紀,就經常有歐洲的旅遊者去該國觀光金字塔等古跡或在尼羅河流域考察。但是1950年,到麵積十分廣大的非洲旅行的旅遊者僅有52萬人次,占當年全世界國際旅遊者總人數的2%。1960年,訪問非洲的旅遊者增加到75萬人次,但在世界國際旅遊總人數中的比重卻下降到1.08%。1970年,赴非洲遊覽的國際旅遊者明顯增加,達到240萬人次,占全世界國際旅遊者的比重也僅為1.5%。1980年,全非洲的國際旅遊者人數繼續上升,達641萬,占全世界國際旅遊總人數的2.25%。進入80年代,國際旅遊者人數平穩增長,但個別年份增長較大。1987年,為1011萬人次,比上一年增長9%。旅遊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1989年,赴非洲的旅遊者人數達1532萬人次,比1950年增長29倍。
同時,非洲國際旅遊收入也有一定的增長。1950年,為8800萬美元,1960年為1.78億美元,1970年增加到4億美元,1980年更增加到19.9億美元。而到1989年,達66億美元,比1950年增長75倍。
盡管非洲的旅遊業近幾十年來有一定的發展,但在同一時期,全世界的旅遊業發展速度極為迅速,因而非洲旅遊業在全世界旅遊業中所占的比重仍小。到1989年,訪問非洲的人數約占世界國際旅遊人數的3.7%,而旅遊收入僅占世界國際旅遊收入的3%。
在旅遊基礎設施方麵,也是這樣。近幾十年來,非洲旅遊基礎設施也有了一定的發展。1980年,非洲有客房15.6萬間,床位28.5萬張。1987年,客房數增加到29.9萬間,床位達58.1萬張,但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額相應為2.9%和2.8%。
2.旅遊業的發展極不平衡非洲的旅遊業主要集中於北非。如1989年北非共接待外國遊客980萬人次,占訪問非洲總人數的63.9%。1980年北非各國的國際旅遊收入占全非洲國際旅遊收入的56%,1989年更增加到74.8%。非洲國家的國際旅遊者,主要來自歐洲,歐洲遊客占總國際遊客的45%。來自美洲的國際遊客約占總數的5%。非洲洲內國際遊客占總數的30%。
1992年非洲共接待其他洲的旅遊者1700萬人次,在非洲50多個國家中,隻有9個國家接待的外國旅遊者超過20萬人次,它們主要是北非國家。
3.一些國家從該國旅遊業收入中獲益較少,非洲一些國家為了加速旅遊業的發展,常常鼓勵外國投資,采取減免稅收的措施,其結果是相當一部分的外彙流向國外;旅遊業帶來的收入大部分被跨國集團帶走。因此,旅遊業的收入對於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作用不十分顯著。為了扭轉這種情況,一些國家開始注重發展地方旅遊服務業。如塞內加爾政府在南部地區向當地人提供貸款,以便修建旅館等旅遊設施。這樣,旅遊收入將不會流向國外。
4.旅遊業發展潛力大非洲是一個經濟不發達的大陸,有些國家屬於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列,基礎設施較差,特別是與旅遊有密切關係的基礎設施相當落後。此外,近30年來,大片非洲地區發生幹旱和荒漠化等自然和人為災害;不少國家社會不安定,甚至連年發生戰爭,使遊客缺乏安全感。這些都是不利於旅遊業發展的因素。
但是非洲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多樣,自然地理環境和曆史文化景觀具有獨特性。這裏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對於外來旅遊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廣大非洲地區的旅遊資源基本上未得到充分開發。普遍認為,非洲在商務旅遊和度假旅遊方麵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目前,附近的中東地區局勢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南非種族主義遭到了徹底失敗,新的多民族政府已經建立。非洲一些國家越來越重視旅遊業的發展。由於曆史原因,加上與歐洲距離較近,歐洲人喜歡到非洲度假和觀光,而距離較遠的許多美國人對於到非洲進行驚險旅遊和狩獵很感興趣。隻要政治上穩定,經濟上有所發展,在旅遊業投資上加大力度,在不遠的將來,其旅遊業各項指標也許會在世界旅遊業中占有更大的比重。預計有幾個非洲國家的旅遊業將會日益興旺。一個是南非,1992年去南非訪問的外國旅遊者人數比上一年增長120%。今後還會有大幅度的增長。普遍認為,下一個非洲的旅遊熱點是西非的佛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