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
一、紳士家庭幼年好學
丁文江,字在君,1887年4月13日生於江蘇泰興。
丁文江的父親丁吉庵,是泰興縣的一個紳士。母親單氏,生有四子,長子丁文濤,次子丁文江,三子丁文潮,四子丁文淵。另有同父異母的三個弟弟:大弟丁文讕,二弟丁文浩,三弟丁文治。
丁文江天資聰慧過人,剛學說話時母親就教他識字。出門在外,每遇門聯匾牌類文,都教其認之;或到藥店時,即教識藥題。字義淺易的,即給解釋。這樣,他五歲時就能過目成誦,於是就送蒙館進行啟蒙教育。這時,書上的字識之者多,並求其甚解,略解其義,不以頌讀為苦,而以學為樂。僅四五年時間,四書五經就已讀完,並且特別喜歡讀古今詩詞,讀起來琅琅上口。老師對其天資十分驚奇,問他將來有什麼誌願。他立即答曰:“還讀我書”。所以,他讀書從不認為是苦,而是以讀書為樂事,且樂在其中了。
丁文江自幼好學,還喜歡閱讀古今小說,尤其喜歡讀《三國演義》。六七歲時就讀《綱鑒易知錄》、《四史》、《資治通鑒》等,還涉獵了古人最為推崇的陸宣公(贄)、史督師(可法),又讀《日知錄》、《明夷待訪錄》、王船山的《讀通鑒論》等。11歲便作《漢高祖明太祖優劣論》。
母親單氏教子有方,諸事有章,從不懈怠,起居動止肅然一準以法,衣服有製,飲食有節,作息定程,一錢之費必無妄耗。
丁氏兄弟的良好品質和習慣,都是來自父母的良好調養和教育。
二、巧遇伯樂勤奮成才
丁文江13歲考中學院秀才。這年正是“戊戌變法”的第二年(1899)提倡新學。這個學院在湖南的攸縣。在這裏,丁文江遇到了恩師龍研仙先生。
龍研仙先生是攸縣名士龍汝霖的兒子,龍潤霖的侄子。而龍潤霖就是光緒五年在長沙翻刻《宋元學案》的學者。所以,龍研仙自然受其先輩的影響,提倡新學了。前麵提到的丁文江所學諸學文,都是龍研仙先生所教。
攸縣在湖南省衡山東南,茶陵西北。而泰興縣那時屬於南通州江北的小縣,是一個“風氣錮塞”的“濱江偏邑”。丁文江離開了這個“風氣錮塞”的“濱江偏邑”,到了攸縣這個地方,又適逢這樣的時代和遇到這樣的良師,故得以茁壯成長。當時,龍研仙先生聽說丁文江有異才遠誌,就要其母帶到公署,以《漢武帝通西南夷論》麵試。見丁文江多有闡發,大為驚歎,許為國器。即日納為弟子,潛心悉教,並力勸丁家父兄把文江送去日本留學。
出國留洋,這在封建落後、閉關鎖國的中國,尤其是在遭受了多次侵略欺壓、受盡屈辱的感情中,簡直是大義不道。而在泰興這樣一個“風氣錮塞”的“濱江偏邑”,更是辱沒先祖的醜事。所以受到了“親友多疑阻,先嚴不免為所動”。這樣,龍研仙先生就不能不動用父母官和恩師的權力來進行勸導,同時還替文江設法托了湖南的胡子靖先生把他帶到日本。
丁文江對於他有幸遇上了湖南新教育家這樣一位恩師,終生不忘。就在他臨死前一個月(1935年12月5日),他站在衡山列光亭龍研仙先生的碑前,還向朱經農述說了當年如何幸遇龍先生才得以成才的經過情形。他說:“若不遇龍先生,他的一生則會完全不同。”
三、從日本到英國康有為相助
1902年,丁文江15歲,隨胡子靖去了日本。他在日本,與湯中先生同住,由於不久就爆發了日俄戰爭,人們都無心讀書,他也沒有進什麼學校,倒是結識了不少中國留學生。最主要的是李祖鴻和莊文亞先生。並與他們一起談論革命,寫文章,進行一些政治活動。
1904年2月8日,日本進攻旅順港,大家就更是無心讀書了。這時,莊文亞經常收到吳稚暉從蘇格蘭愛丁堡寫來的信。來信常常褒貶“日本留學生”吃中國飯,不讀書,終日開會談政治。還常說蘇格蘭生活費用多麼便宜,一年隻要有五六百元就夠了。
丁文江天性好學,得知了這種情況,便產生了去英國留學的念頭。正好莊文亞也有去英國的心意,彼此一談,誌同道合,於是就搬來了同莊文亞和李祖鴻兄弟同住。這樣,他和莊文亞談論去英國的事,也就影響了李祖鴻,三人決定一起去英國留學。
去英國得會英語,在日本辦理去英國的手續時也得用英語。而丁文江的英語是連一點根基都沒有,比莊文亞和李祖鴻都差。但是經過兩個來月的準備,到了辦理手續和購買船票等交涉的時候,就都由丁文江出麵進行了。他天資聰明,是處處可見的。
說來可笑,三個小青年要去英國留學,可身上總共隻有十幾個英鎊。丁文江家裏答應給他的1000元和莊文亞家裏準備給他的500元,都是要在上海交付。他們從日本到上海的路費,隻有李祖鴻家裏寄給他和弟弟李祖植半年的學費300元。日本的郵船雖是便宜,但因日俄交戰停航,就隻能改乘德國船。乘德船,三等艙的票價每人300元。盡管如此,他們愣是上了船。也許是年少不知愁,這三個小青年並不著急,一路上仍然是花錢遊玩。在途中的船上,丁文江聽人說愛丁堡離倫敦還好遠,每人的火車費又要好多錢,一計算身上的錢不夠去見吳稚暉購買車票的,這才著急起來。人得憑好運氣,這如同植物稼禾的成長要靠雨露滋潤。就在他們這條船的頭等艙裏,有一位姓方的福建人,時常來找他們聊天。船到新加坡時,這位方先生邀他們一同上岸去看林文慶先生。林先生請他們吃飯時,談起了康梁變法,說康有為就住在檳榔嶼,在船途經那裏時,可以去看一看這位維新領袖。
在檳榔嶼,這位戊戌變法失敗的康有為見到了這幾位擁護維新的青年人很是高興,對他們的窘迫深表關切,送給他們十個英鎊,還托他們把一封信帶到倫敦後寄給他的女婿羅昌先生。羅昌先生收到老丈人的信後,也寄了20英鎊給他們。這樣,康有為的10英鎊救了他們途中燃眉之急,羅昌的20英鎊則支持了他們在倫敦的不少日子。
四、留學7年在英國
丁文江他們三人於1904年到了英國,當夜從倫敦乘火車北去愛丁堡見吳稚暉。吳先生早就為他們備好了住所。莊文亞家裏無錢供給他,所以吳先生就帶他去利物浦,在那裏過著艱苦的生活。丁文江和李祖鴻怕利物浦的艱苦生活條件不能讀書,失去了到英國留學的目的,故未能同去。因為他們兩個還能得到家裏的部分資助。
在愛丁堡,丁文江無意中遇見了一位曾在陝西傳過教的醫生——約翰·斯密勒。這位醫生知道他是窮學生,便勸他到鄉下去進中學。於是他便同李祖鴻一起到了東部的司堡爾丁。這是一個隻有幾百戶的小鎮,生活費用很低,一個月下來不過60先令,合當時的中國幣不到30元,房東還給洗補。這樣連書本在內,一年下來,也不過100多元。丁文江在這裏過了兩年,從一年級讀起,一年跳了三級,學習總考第一,兩年就考進了劍橋大學。
約翰·斯密勒是當地的紳士,對丁文江十分友善。由於他的關係,他的親朋好友對待丁文江都如家人一般,每到周末和周日,不是這家請吃飯,就是那家請喝咖啡。這使丁文江有了深入了解英國社會生活的大好機會,從而交上了好多朋友,又跟他們學到了不少東西。
劍橋大學可不是一般窮人家的孩子能上得起的。丁文江主要是靠家中寄錢。泰興縣還出了一部分公費。那是丁文江上書兩江總督端方的結果。端方指令泰興縣每年給幾百元的津貼。但是這些仍不足支付他在劍橋的費用,他在劍橋隻上了半年學就離開了。
在英國,大學學年中間不許轉入別的大學。丁文江隻有在歐洲大陸遊曆,在瑞士的羅山住的最久。
1907年夏天,他來到了蘇格蘭的葛拉斯哥,在該城的工科學院學習,準備來年投考倫敦大學的醫科。同時他還邀來李祖鴻進了這裏的美術學校。
1908年,丁文江報考倫敦大學醫科,有一門不及格,這是他一生中未曾有過的一次失敗,從此便放棄了學醫的誌願,進入了葛拉斯哥大學,專修動物學,兼修地質學。到了第三年(1910年),他又把地質學由副科改為主科,把地理學作副科。這樣,到了1911年他便是葛拉斯哥大學的動物學和地質學的雙學科畢業生了。